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具有承前启后意义的重要历史时期。这一时期,魏、蜀、吴三国各自雄据一方,明争暗斗,争强称霸,内政外交上形成各自不同的特点,加之相互间战事频仍,重大历史事件接连不断,重要历史人物层出不穷,堪称多事之秋。与之相适应,该时期的史著亦相当繁富。在《隋志》及新旧《唐志》中,仅正史、编年两类,便著录有鱼豢《魏略》、王沈《魏书》、韦昭《吴书》、陈寿《三国志》、环济《吴纪》、徐众《三国志评》、孙盛《魏武春秋》、阴澹《魏纪》以及《汉晋春  相似文献   

2.
裴松之在《三国志》卷六《魏书·董卓传》"汉桓帝末,以六郡良家子为羽林郎"前,注引《吴书》称:郡召卓为吏,使监领盗贼。胡尝出钞,多虏民人,凉州刺史成就辟卓为  相似文献   

3.
《景定建康志》是南宋时期著名的方志,记载了建康一地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文,是我们了解南京当时情状的重要资料。而其版本在流传中却颇为复杂,有鉴于此,论文对《景定建康志》流传的版本作以梳理,以备时察。  相似文献   

4.
《景定建康志》是南宋时期著名的方志,记载了建康一地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文,是我们了解南京当时情状的重要资料。而其版本在流传中却颇为复杂,有鉴于此,论文对《景定建康志》流传的版本作以梳理,以备时察。  相似文献   

5.
晋朝有个陈寿,这是个“有良史之才”的史学家。他根据王沈、鱼豢的《魏书》《魏略》,韦昭的《吴书》,加上自己采集的蜀国史料,写成一部《三国志》。这部史书很为后人推崇,叶适甚至说它“高处逼司马迁”。但《三国志》也有缺点。它所依据的《魏书》《魏略》《吴书》本来史料欠丰,而蜀国无史官,全凭  相似文献   

6.
史正志于乾道五年(1169)编撰的《乾道建康志》,吴琚、朱舜庸于庆元六年(1200)编撰的《庆元建康续志》,是南宋年间的两部官修建康府志,均为十卷。史正志、吴琚曾知建康府,二志均编撰于其任职期间。因内容简略、体例陈旧,且由于《景定建康志》《至正金陵新志》等志书的陆续撰成,故二志流传不广,并最终散佚。《乾道》《庆元》二志主要由《疆域志》《山川志》《城阙志》《祠祀志》等卷目构成,较为传统,虽有政事、武卫、文籍等内容之记载,但并未独立成卷,亦不够完备,与其后成书的《景定建康志》差距明显。但因二志均系官修府志,亦对建康府基本资料有所整理保存,故《景定建康志》修撰之时,对其征引颇多,因此,《乾道》《庆元》二志当是《景定建康志》编撰的重要参考文献及资料来源。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简单介绍裴松之及其《三国志注》和前人对《三国志注》的研究情况的基础上从史料价值、史学史价值和历史研究方法方面的价值三方面对《三国志注》的历史文献学价值进行了分析,认为《三国志》的注文同正文具有同样重要的史料价值。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在史学史上也是非常引人注目的。它与汉末以来注释家着重于名物训计的注释有着明显的进步。同时裴松之发展了历史考证学。  相似文献   

8.
杨胜朋  丁福林 《兰台世界》2012,(36):105-106
以中华书局本《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魏书》、《晋书》、《资治通鉴》、《太平御览》等典籍,校勘中华书局1974年版《宋书.百官志》,得陋见数则。  相似文献   

9.
清朝官修史学繁盛,纪传体国史纂修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国史纂修以《本纪》为纲,有清一代,国史馆史官先后为十位帝王纂修《本纪》.《本纪》的史料来源有历朝《实录》及各部院衙门提供的档案文献.国史《本纪》的纂修经历了征集史料、拟定《凡例》、纂修成稿等几个步骤得以告竣.其史料收集广泛,纂修方法完善,文辞简洁,内容详略得当.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相关史料进行分析,认为《文章志》与《文章流别志》不是同一书,而是西晋挚虞所撰的两部不同的目录著作。《文章流别志》是《文章流别集》一书的目录,而《文章志》则通录东汉、曹魏时期的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