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李聿 《语文知识》2002,(1):21-21
“担纲”一词,各种辞书均未收,但出现频率相当高。从一些用例看,其意义应当是“担负主要责任”或“承担核心工作”。果真如此的话,下面几例中的“担纲”用得就不恰当了:  相似文献   

2.
《论语》“巧言令色”中的“令”字,通常被训作“善”,但对于“令”字该词义的来源,学术界却并未达成一致意见,本文在研究分析了传统训诂对于“令”的词源的观点之基础上,结合先秦语言实际,认为,训为“善”的“令”字实际是一个“本无其字”的假借字,其记录的词义确切地说是“形容人品貌,名望等的美好,或由此引申为对人的敬称或对事物的美称,形容词。”同时,文章还辨析了可以训作“善”的“令”“ ”“灵”“良”几个字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当代流行三个词语,即“下乡”“下海”和“下岗”。它们是什么意思呢?“下乡”:到农村去。(《现代汉语词典》)“乡”是“下”的目的地。“下海”:①到海中去;②(渔民)到海上(捕鱼);③指业余戏曲演员成为职业演员;④旧指从事某些行业(如娼妓、舞女等);  相似文献   

4.
我们先看三个例句: ①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②师傅,这个问题我有点不明白,请您帮我指点指点。③自从她丈夫入狱以后,无论她做什么,总有人在她背后指指点点。这三个例句,分别使用了三个词指点、指点指点、指指点点。从词形和词性上看,“指点”一词是由两个单音节动词A和B组成的并列式动词,  相似文献   

5.
黄月喜 《语文知识》2000,(3):48-49,78
“言”“语”“谓”三个词是文言中出现较多的词。虽然它们都有相同或相近的意思,但在具体的语境中,它们更多的是不同的意义和用法。这需要认真领会,准确区分。言 (一)作动词。1.“说”的意思。如:①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石钟山记》)②遂忍悲为汝言之(《与妻书》)③鲁肃独不言(《赤壁之战》)④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鸿门宴》)此句中的  相似文献   

6.
胡星林 《语文知识》2001,(10):27-29
“多少”是一个常见的偏义复词。有时表“多”,有时表“少”,但“多少”究竟是“多”还是“少”,不能一概而论。因为作为偏义复词的“多少”,其形成和发展有一个有趣的过程。先秦汉语中,“多”“少”尚未凝固成词,都有实义,表多寡或数量的大小。例如:《管子-七法》:“刚柔也,轻重也,大小也,实虚也,多少也,谓之计数。”《韩非子·五蠹》:“故圣人议多少、论薄厚为之政,故薄罚不为慈,诛严不为戾,称俗而行也。”  相似文献   

7.
“救火”是古今常用词语。“救”在古代就有“止”义。“救”之“止”义保留至今。“救火”合乎语法规范。  相似文献   

8.
一、“语”按语:说明提示的话。暗语:彼此约定的秘密话。成语: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断语:断定的话。反语:故意说反的话。国语:本国人民共同使用的语言。  相似文献   

9.
10.
杜春香  吴峰 《语文知识》2001,(11):40-41
在古代汉语里,“饥”的意思是肚子空了或吃不饱时所产生的一种要吃食物的生理反映,与现代汉语中的“饿”相当。《辞海》释之为“吃不饱”。最能说明“饥”即“吃不饱”意的是晁错的《论贵粟疏》中“人情—日不再食则饥…  相似文献   

11.
吴妹 《语文知识》2001,(10):35-36
古典名著《水浒传》多次表现英雄好汉嫉恶如仇的性格特征。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写到鲁智深与郑屠无冤无仇,却为了金老父女三拳打死了郑屠,可见鲁提辖嫉恶如仇。同样,《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也刻画林冲嫉恶如仇的品性。但是,一些语文参考资料时而用“嫉恶如仇”,时而用“疾恶如仇”,学生不免产生疑问:“疾恶  相似文献   

12.
陈强 《现代语文》2002,(1):14-14
经常听到有将蜀汉后主刘禅的“禅”字读成“chan”。笔认为这种读法是错误的,刘禅的“禅”字应读作“shan”,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13.
“醒悟”和“省悟”是一组常考的近义词,二者词义非常接近,《现代汉词典》甚至直接将“省悟”解释为“醒悟”。但我们通过分析比较各自语素的意义,仍可看出其差异。①醒,如梦方醒;悟,恍然大悟。醒悟意即一下子明白过来,它强调猛醒、突然明白。而省悟中,悟作明白讲,省作反省讲,反省是一个慢慢明白的过程,故省悟强调慢慢明白。②既然醒作如梦方醒讲,故醒悟多指在别人的点拔、教导下明白。而反省属内心活动,故省悟多指自身领悟明白。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古代小说里,常用“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来形容女子之美。这话是怎么来的呢?传说“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是中国古代四位美人西施、王昭君、貂蝉和杨贵妃的代称,每个代称里都包含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相似文献   

15.
我们在阅读古文时,经常会遇到这样一些字词,它们的古今义发生了较大的,但又不易察觉的变化。如不加注意,容易造成误读,影响读者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如“憾”“恨”“怨”这三个词,它们的感情色彩和意义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本从白族形成的历史渊源,考察了在此过程中“封”“邦”“白”三字与白族族名的历史渊源关系,引申订正了学界对此问题的部分误解。  相似文献   

17.
先说“臣”。臣见《说文·臣部》:“臣,牵也。”近人杨树达在《臣牵解》里解释说:“臣之所以受义于牵者,盖臣本俘虏之称……囚俘人数不一,引之者必以绳牵之,名其事则曰牵,名其所牵之人,则曰臣矣。”郑玄注《礼记》也说:“臣,谓囚俘。”孔颖达疏:“臣,谓征伐所获民虏者也。”最初,在战争中捉到的俘虏都被杀掉,到后来,战俘不再被杀戮,而成了会说话的工具——奴隶。郑玄注《周礼》说:“臣妾,男女贫贱之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都是一人一姓的家天下,对于王  相似文献   

18.
“捉刀”和“操刀”这两个词都有典故。“捉刀”见于《世说新语·容止》:“魏武(曹操)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圭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后来,“捉刀”一词多用来指称代别人做文章。“操刀”有两个典故。一个是“操刀必割”,语出《汉书·贾谊传》“黄帝日:‘日中必熭,操刀必割。’”喻时机不可失。另一个是“操刀伤锦”,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三十一年》。郑国的  相似文献   

19.
“偶尔”和“偶然”都是比较常用的词,在《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中分别排在第4731和4732位,都是丙级词。这两个常用词是近义词。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对“偶尔”的解释是“(1)间或;有时候;(2)偶然发生的”;对“偶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