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琶琵行》是白居易脍炙人口的诗篇,它有如一杯甘醇的美酒,读上千百次,千百次为之沉醉。作者描写音乐的高超技艺,令人叹为观止。然而本文的着眼点不在诗艺本身,而是要对作者听乐感爱的情感内涵,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琵琶行》结尾二句云:“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彩湿。”“琵琶女”究竟怎样以她的琴声打动了作者,而使他泣下沾襟的呢?一般的解释是:二人尽管身份不同,地位不同,但他们的身世在某一点上却有些近似,即所谓“同是天涯沦落人”,所以在“琵琶女”通过琴声表达她对昔日的生活的怀恋和对今日孤寂生活的凄苦之感时,  相似文献   

2.
一、“琵琶女”作为白居易的审美客体所反映出来的生活悲剧: 白居易《琵琶行》诗中的琵琶女有无确指,现在已经很难考证,但白居易生活的时代,教坊伎却是现实生活中的客观存在。要了解《琵琶行》的意蕴,必需先考查这个审美客体。  相似文献   

3.
姚萍 《文教资料》2011,(36):248-249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一位赫赫有名的诗人,他的长诗《琵琶行》为人们耳熟能详,诗中琵琶女的遭遇也引起无数人的感叹和同情.白居易与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心心相惜之情。也广为人们传诵。后来出现以《琵琶行并序》为本事的杂剧及传奇作品.将故事铺演成一出出爱情剧.历史中白居易的文采风流与忠君爱国的文人士大夫形象跃然纸上。  相似文献   

4.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这是形容琵琶优美乐声的诗句。对我而言,悠扬婉转的琴声里凝聚了永恒的爱,在我的心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我是从四岁半开始学弹琵琶的。学习它,只因为妈妈说,民乐源于中国五千年悠久的文化,作为女孩子应该学点民乐。而民乐中首推的数琵琶乐最精彩,还用白居易的《琵琶行》来熏陶我,以至于我早在不懂其意时就把这首诗背得滚瓜烂熟并知道了琵琶的魅力。  相似文献   

5.
唐乐是我国音苑中的奇葩 ,而精通音乐的大诗人白居易所写的《琵琶行》也因为其音乐形象的塑造而独占鳌头 ,为后人留下了一曲音乐描写的千古绝唱。诗人从琵琶女出场前的心绪和出场时的情态写起 ,“千呼万唤始出来 ,犹抱琵琶半遮面。”看来 ,这位歌女是不太愿意抛头露面的 ,“千呼万唤”才姗姗而出。及至出来 ,更显腼腆羞惭 ,用琵琶把自己的脸遮起半边。这一特写镜头 ,让我们在欣赏乐声之前 ,先领略了琵琶女的风度。接着写她弹前“转轴拨弦”的准备、弹时“低眉信手”的姿态、所用“拢捻抹挑”的指法和所弹“霓裳”“六幺”的曲名 ,更为我们展…  相似文献   

6.
白居易《琵琶行》是他极负盛名的一首叙事诗.全诗中情感最为浓烈的诗句是结尾处的:“座中泣下谁最多?江洲司马青衫湿.”琵琶女的弹奏技巧确实精妙,她的身世也确实令人同情,所以听者“皆掩泣”,但是为何只有白居易泪如雨下,青衫如洗呢?诗前小序说:诗人因“左迁九江郡”在“湓浦口”邂逅琵琶女,琵琶女的遭遇感动了他,“觉有迁谪意”.诗中写琵琶女自叙身世后,诗人感叹道:“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原来是因为他们命远相同,情感相通.但是笔者以为,要将“同是天涯沦落人”理解透彻,将蕴涵于全诗中的情感体会深切,仅有以上了解,远远不够,还得作进一步的探究.  相似文献   

7.
<正>白居易在《琵琶行》里有两句很能表现人物心情的诗句:"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其实,在这之前,对琵琶女的出场,诗人已经花了很多笔墨了。"忽闻水上琵琶声",写琵琶女在这"枫叶荻花秋瑟瑟"的夜里,一个人独自抚琴抒发内心的愁闷,这琴声中也许也还带着点寻觅知音的意思。但是,当真有人"寻声暗问弹者谁"的时候,琵琶女就踌躇了。踌躇的表现是什么呢?"琵琶声停欲语迟"。内心渴望出来与人交流,又深感此时出来与人相见颇不方便。即使别人"移船相近邀  相似文献   

8.
白居易的《琵琶行》通过描述琵琶女出色的弹奏技艺和不幸的身世,成功塑造了琵琶女这一生活在封建社会底层的被侮辱、被玩弄、被损害的乐伎形象,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艺人们的悲惨命运,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的深切理解和同情。然而,笔者在教学中却发现,学生却解读出一个完全另类的“琵琶女”,几乎将这一形象的悲剧性质完全颠覆。他们或认为琵琶女并不是个被损害被侮辱的形象,  相似文献   

9.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是出自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讲述了一个技艺十分娴熟、高超的琵琶女,随手拨弦两三下,曲调未成,情韵已出,一下子抓住了听众,打动了听众的心灵,激起了听众情感的共鸣。我们语文教师就要努力使自己成为技艺高超的“琵琶女”。在一节课的开头就巧妙地创设意境,定好基调,拨动学生的“情”弦,形成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0.
魏燕 《现代语文》2006,(5):128-128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长诗《琵琶行》是传诵千古、脍炙人口的名篇,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教科书第三册入选了这首诗。白居易在《琵琶行(井序)》序言中写道:“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课文页末对“善才”一词的注释是:又作“善财”。据唐代段安节《琵琶录》记载,唐代元和年间,曹保的儿于曹善才精通琵琶.后人用“善才”称琵琶师。  相似文献   

11.
名句往往诞生于名篇 ,并流传千古。名句又往往因为其独特而强大的艺术涵盖力与辐射性 ,从而挣脱母篇的束缚 ,拓展自身的生存空间 ,成为某种艺术精神的反映。因此人们在对某一名篇进行无尽地咀嚼时 ,也在更多地咀嚼其中的名句。这是古往今来文学领域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琵琶行》中“此时无声胜有声”这一诗句 ,正是这样的名句。一我们还是先来回味一下这一名句在母篇中的含义吧。遭受贬谪的白居易和“颜色故”委身贾人的琵琶女在浔阳江畔的不期而遇 ,尤其是在白居易倾听琵琶女自述悲凉身世后 ,他自然会产生一见如故的心理感受。因而在倾听…  相似文献   

12.
陈寅恪认为该诗为琵琶女而作。但白居易与琵琶女二人的社会地位悬殊,白居易也无意要把歌伎引为知己。《琵琶行》的主题是悲叹自己理想破灭,批评朝廷抛弃忠臣。  相似文献   

13.
琵琶曲     
1月21日晴 最爱白居易的那首《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每一次诵读,都会有千丝哀伤。曾经以为是诗中的哀叹和琵琶上的音符感染了我。而事实上,因为千百年前的我也是一把琵琶,一把哀怨的琵琶。[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琵琶行》是白居易极负盛名的诗歌。历来被人传诵不已。在戏曲界中,被多次改编。其中马致远的《青衫泪》摒弃了白居易的主题,塑造了一个敢于争取幸福的琵琶女形象。蒋士铨的《四弦秋》则忠于原著,真正演绎白居易对琵琶女的塑造。对琵琶女形象的不同改编,体现了作者不同的人生设计,抒发不同的情怀。  相似文献   

15.
《琵琶行》是白居易流传千古的名篇佳作,也是描写音乐的一朵奇葩。《琵琶行》为了写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艺,先借秋风中瑟瑟作响的枫叶、荻花、冷冷的江水和江上的一轮孤月等景物,为琵琶女的出场和演奏烘托出一种冷落、凄凉、哀伤的氛围。接着写琵琶女的出场:“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寥寥数语,一个腼腆羞涩、满怀心事的琵琶女的形象就立于读者面前了。她演奏技艺娴熟,心中充满忧伤:“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她多变的弹奏指法与她弹奏的琵琶曲一样令人…  相似文献   

16.
白居易《琵琶行》中“大珠小珠落玉盘”这一段音乐描写最具特色,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材对其中语句注解作比喻琵琶的乐声,与教材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的“课文解说”则认为是“恰切的比喻生动地摹画出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巧”。从琵琶乐声的音色、旋律、传播和发音几方面物理特征来分析,即可见这几句诗文既是用现实生活与自然现象中常见的声响来摹拟琵琶弹奏的乐声,以熟写生;也是用比喻描摹乐声发散传播的态势,化无形为有形;又是用比喻刻画琵琶弦发声的情状,从而突出琵琶女出神入化的演奏技艺。  相似文献   

17.
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中有“善才”一词,值得一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前者,课本未注;后者,有释:〔善才〕唐代对乐师的通称,是“能手”的意思。其实,这涉及到泛指和实指的问题。所谓“善才服”,指的是琵琶女弹奏的技艺精湛,“曲罢”使得乐师佩服。显然,“善才”泛称琵琶  相似文献   

18.
白居易《琵琶行》中的琵琶女,有人认为她是一个留恋灯红酒绿渴望奢靡生活的女子,是不值得同情的;也有人说商人经商是正当的,稍有别离就耐不住寂寞,便“梦啼妆泪红阑干”,难道为妻还不如为娼?但还有人说,琵琶女是一个  相似文献   

19.
白居易在《琵琶行》中说:“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是对琵琶女高超演技的由衷赞叹,点出“了“无声”所独具的音乐魅力。初中语文课本上,也有不少课文描写了“无声”,在文学艺术上显现出一种“无声胜有声”的语言魅力。  相似文献   

20.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这位泪满青衫的司马就是诗人白居易,他在《琵琶行》里,描写他听了琵琶女的演奏,很受感动,又听了她叙说身世,感到“同是天涯沦落人”,就情不自禁地倾诉了自己谪居浔阳的凄苦,请她再弹一曲。琵琶女促弦重弹,调极凄清,满座掩泣。诗人更是辛酸,泪水把青衫都沾湿了。为什么一曲琵琶,一段自叙能引起诗人的如此感伤呢?这就是文艺欣赏中常说的“共鸣”。产生共鸣的条件之一就是欣赏者与欣赏对象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