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共同犯罪与犯罪中止是犯罪构成结构和犯罪过程中的特殊形态,二者并存时就产生了所谓的“共同犯罪的中止”问题。我国目前的犯罪中止理论是就单人犯罪而言的,实践中关于共同犯罪中止的认定往往引发颇多争议。文章通过借鉴和吸收主观主义、客观主义和折衷主义等国外共同犯罪中止理论的优点,得出相关结论。  相似文献   

2.
共同犯罪是犯罪的特殊形态,它同单独犯罪具有同样悠久的历史。然而,在刑事立法上以法条的形式确定共同犯罪制度,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而对共同犯罪的中止问题如何认定,直到今天仍存在理论分歧。本文详尽阐述了共同犯罪的中止问题。  相似文献   

3.
共同犯罪的犯罪中止是犯罪中止形态的一种特殊形态,刑法理论界对共同犯罪的犯罪中止的构成特征众说纷纭。在共同犯罪中,各行为人的行为彼此联系,相互配合,但同时各行为人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彼此独立,不受制约,这就决定了较之单独犯罪,共同犯罪的犯罪中止的自动性和彻底性等主观特征在共同犯罪中并无太大出入,而时空性和有效性两个客观特征却存在较大差别。  相似文献   

4.
共同犯罪中存在着犯罪停止形态的问题,对于共犯人的犯罪形态应结合共同犯罪的理论和刑法总则中关于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的规定予以认定。本文重点探讨了共同犯罪中实行犯和非实行犯的犯罪未遂、以及犯罪中止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共犯的中止     
共同犯罪与犯罪中止是犯罪构成结构和犯罪构成过程中的特殊形态,二者共存时,构成共犯的中止。本文从三个方面讨论在何种条件下共同犯罪人的行为成立犯罪中止。  相似文献   

6.
犯罪的基本形态是指我国刑法分则所规定的单独犯罪的既遂状态,为了满足共同犯罪各类形式的需要以及适应犯罪形态的变化,就需要对基本的犯罪构成进行修正,由此便产生了修正的犯罪构成。帮助犯与帮助犯的中止形态是修正的犯罪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帮助犯中止形态包括共同犯罪与中止理论两部分内容,对这一结合问题进行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对于共同犯罪中如何认定成立犯罪中止,我国现行刑法典中没有明确规定,刑法理论界和司法界存在不同的观点.本文从共同犯罪中止认定的条件进行阐述,力求进一步完善共同犯罪中止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8.
组织犯是共同犯罪人按分工分类的一种类型,是指在犯罪集团或者一般共同犯罪中起组织、领导、策划、指挥作用的人.组织犯中止的成立要件,因共同犯罪的形式和发展阶段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犯罪集团中的组织犯,在为建立犯罪集团进行谋划或者在组建犯罪集团的过程中,只要自动放弃谋划行为或者组建行为即可成立中止;在建立犯罪集团后、实行犯实施犯罪前,必须解散犯罪集团或向有关机关告发才能成立中止;在实行犯实施犯罪阶段,必须阻止集团成员继续实施犯罪或者防止犯罪结果发生才能成立中止.一般共同犯罪中的组织犯,除了自动放弃自己的组织行为外,还需阻止其他共犯继续实施犯罪或者防止犯罪结果发生,才能成立中止.  相似文献   

9.
我国《刑法学》关于犯罪中止的传统理论通常认为犯罪既遂后就不能成立犯罪中止形态,笔者却不敢苟同,认为行为犯既遂后仍可能存在犯罪中止形态。本文就对行为犯既遂后中止进行了法理分析,进而指出认定行为犯既遂后中止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共同犯罪中,共犯的行为在共同故意的支配下,组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所造成的社会危害一般要大于单人犯罪,而且所涉及的理论问题也比单人犯罪更加复杂,尤其是共犯的犯罪形态、实行过限及共犯的身份等问题,有时很难判断,因此,应当根据刑事立法,来认定共犯的各种不同情况,以便正确定罪量刑.  相似文献   

11.
文章针对当前对片面共同犯罪的理论争议,分析了传统的将片面共同犯罪定为他方共同犯罪的不足之处,从两个方面重新界定片面共同犯罪:在内涵上,包括两方主体的行为;在处理上,对有片面共同犯罪故意一方也定为单独犯罪。  相似文献   

12.
依据身份犯主体具有身份之要求及共同犯罪之犯罪共同的本质,构成身份犯共犯的行为人亦须具备该身份犯所要求之身份。那么,无身份者因其主体身份的阙如就无法充足身份犯之构成要件,即使无身份者与有身份者共同实施身份犯罪行为,也不能依据共同犯罪理论成立身份犯的共同犯罪。根据法律拟制与注意规定的不同特征,我们也可以判定无身份者构成身份犯共犯是法律拟制而非注意规定的结果。因此.《刑法》第382条第3款的规定是法律拟制而非注意规定。虽然包括《刑法》第382条第3款在内的一些法律拟制的设置存在不舍理之处,但我们不能由此就将其认定为注意规定甚至对法律拟制予以整体否定。某些法律拟制设置得不合理无法否定法律拟制追求实质公正或罪刑均衡的实质内涵。《刑法》第382条第3款可以根据实质公正的要求进行调整,以实现真正之法律拟制。  相似文献   

13.
共同过失犯罪能否构成共同犯罪,理论上尚存争议。然而,从共同犯罪成立的主客观相统一的构成条件来分析,共同过失犯罪显然符合这种条件。尽管共同过失犯罪存在多种学说,但实际上它与共同故意犯罪的构成条件是一致的,因此,共同过失犯罪同样是共同犯罪的形态之一。  相似文献   

14.
对于不能犯的认识及其是否具有可罚性,不同国家的刑事立法和刑法理论相差很大.在我国刑法体系中,无论从立法层面,还是从学术研究层面,均没有对不能犯给出合理而全面的解释,使得对不能犯的认定与判断难免出入人罪.我国应在尊重刑法规范的基础上修订现行<刑法>,增设不能犯条款,以便在认识及处理不能犯案件时有法可依.  相似文献   

15.
大陆法系刑法理论的结果犯是指构成要件中规定了构成要件行为和结果的犯罪,与犯罪停止形态没有直接关联,立法规定结果犯体现了结果无价值的倾向;我国刑法理论的结果犯是指结果发生为犯罪成立标志的犯罪,是犯罪成立意义上的犯罪类型。结果犯的结果,有的根据法规范特征可以得到简明判断,有的需要进行实质的犯罪论解释。结果犯作为行为犯相对应的犯罪类型,只有犯罪成立与否的问题,不存在犯罪未完成形态之分。  相似文献   

16.
在以数额为核心内容的经济犯罪中,往往存在个人犯罪与单位犯罪定罪量刑标准不一致的情况。由此引出在单位与自然人共同犯罪的场合,以个人标准为准还是以单位的标准为准的问题,这是司法实践中的一个难点。对此,理论界争议也较多。本文在分析各种观点的基础上对该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就法律相关规定的适当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结果加重犯是以基本犯为前提的犯罪形态。海峡两岸的结果加重犯既具有法律上的共性特点,又具有相互区别的个性特征。研究海峡两岸结果加重犯的特殊性,对于正确认识和合理解决大陆的结果加重犯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结果加重犯是以基本犯为前提的犯罪形态。海峡两岸的结果加重犯既具有法律上的共性特点,又具有相互区别的个性特征。研究海峡两岸结果加重犯的特殊性,对于正确认识和合理解决大陆的结果加重犯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1997年刑法中对侵占罪对象的规定较为笼统,不具有一定系统性和逻辑性。根据刑法中侵占罪对象的性质,将侵占罪之对象概括为两大类:一类是普通侵占罪、另一类是特殊侵占罪,分而述之。  相似文献   

20.
数额犯若干问题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数额犯是我国刑法规定的犯罪类型,是我国刑事立法和刑法理论强调犯罪是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结果,数额犯本身也可以分为诸多种类;根据数额犯类型的不同,一定的数额既可以是犯罪的成立条件,也可以是犯罪的既遂条件;对于数额犯的共犯,要按照共犯人对犯罪数额发生所起的实际作用而不是分赃多少处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