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与“驴”的轮回——冯二成子形象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萧红的《后花园》揭示了主人公磨倌冯二成子“由人到驴,由驴到人,再由人到驴”的人性轮回。冯二成子从人性偶然复苏到全面觉醒到奋起抗争,最终失败,有人指责为悲观主义,其实,这是严峻的乐观主义,冯二成子的经历启迪人们只有主动抗争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实现自己的人生意义,生命不息就要抗争不止。  相似文献   

2.
《远山淡影》是当代日裔英籍作家石黑一雄的处女作。小说以主人公悦子回忆故友佐知子及其女儿万理子的故事展开。回忆叙事是整部小说主要的叙事形式。主人公悦子的讲述在现实和过去中不断穿插进行,叙述记忆与创伤记忆时而分离时而汇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双线叙事结构。通过这样一种双线叙事结构,悦子内心复杂矛盾的个体双重世界和分裂的性属身份得以展现。石黑一雄以其巧妙的构思和细腻的语言揭示了受创者在经历创伤后的苦难心路历程,表达了作者对于创伤和苦难人群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3.
《青铜葵花》是当代知名小说家曹文轩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一部以苦难为大背景采用叙事的手法勾勒了一幅别样的景致,展示了人性的坚韧、生命的刚强、苦难中的大美以及人性中的大善大爱,为苦难中的人们点亮了一盏心灵的明灯,这种写法充分展示了作品中苦难与美丽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4.
欧阳钦 《文教资料》2010,(21):16-18
《许三观卖血记》的艺术魅力在审美意蕴上表现为写出了作者对苦难的独特体验和深刻理解,以及透过苦难所呈现出的人性深处的真善美,即苦难中的温情,这温情可以理解为人道主义和人文关怀。本文试从苦难叙事入手,揭示小说中渗透着的人道主义和人文关怀,以此充分肯定小说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5.
张琼 《华章》2012,(23)
作为先锋文学代表的余华,其小说中所展现出来的对于苦难的关注程度和表现手法都是与众不同的.本文以余华作品中的苦难主题为线索,分析余华小说在两个时期对苦难的不同演绎,揭示其小说在对待苦难的立场上所产生的由冷漠到温情的衍化,并对其变化的现实意义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当代小说中,余华可以说是为数很少的一个写苦难主题的作家,死亡、杀戮、苦难等是他小说永恒的主题,他笔下的人物也都逃不掉死亡的宿命,但是在这苦难的外衣下,却闪烁着无法隐藏的人性光辉。本文将从余华的小说出发,去寻找苦难中的人性光辉。  相似文献   

7.
路遥是一位善于书写苦难的作家,苦难作为一种精神特征贯穿了路遥的大部分作品。但路遥并没有被苦难异化而沉沦于苦难之中,他一直寻求着对于苦难的超越之路,在路遥对苦难的书写中,从承受苦难、淡化苦难到反抗苦难、超越苦难,他为他小说中的人物选择了一条反抗苦难异化的抗争之路。  相似文献   

8.
《大淖记事》如梦之倒影般显现了大淖这片匿名的世界和巧云,十一子的爱情命运,以感知生命陷溺于苦难,却被击打得更加优美,坚强这一实质,表现出汪曾祺对于人生该如何优雅地渡过苦难的思索。  相似文献   

9.
以福贵这个典型人物为切入点研究底层百姓如何承受苦难,在面对苦难时能勇敢地活着的内蕴的力量。以他的日常生活和悲欢离合揭示普遍性的苦难:人活着要面临各种不可预知的苦难,活着是非常不容易的。探讨他的苦难意识和生命意识,他面对苦难命运时的做法——"活着"。  相似文献   

10.
关注苦难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新时期小说中的作家同样具有这样的人文意识,他们或关注当代中国人文化心理结构痛苦的裂变,或讲述社会底层人民为生存条件而苦苦挣扎的生存状态,或冷静叙述着自己所感受到的真实世界中的苦难。  相似文献   

11.
龚平 《文教资料》2012,(12):25-26
余华在中国当代先锋派作家中独树一帜,对苦难的叙述一直是其小说创作的重大母题。在余华看来.苦难可以折射出人性的两面:丑恶与美善。他的八十年代的小说主要表现苦难中的人性之丑恶,而九十年代后主要表现苦难中的人性之美善,前后期的创作出现了转型。余华认为苦难永远是人类不可超越的生存状态,呼唤人性中的美善是他现在也是以后小说创作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
余华小说中的人性意识述说,强调了人性中的美好,淡化了小说的苦难色彩,可以给人以向上的力量。对仁爱、本性、善良的描写是他小说不变的主题。结合余华小说创作时代可以将其作品中关于人性美的表现分为四个部分:苦难生存,人性本真;温情回归,人性本善;时代交织,爱满现实;荒诞存在,幸福栖息。  相似文献   

13.
二战给人类带来了痛苦的灾难,苦难出经典,二战期间出现了许多经典文学,被选入苏教版必修二教材的《安妮日记》就是经典中的经典。文章从一个孩童的视角,来阐述二战的危害,让人类灾难与心灵完美的结合,同时苦难中显示了安妮独特的正能量。本文以安妮的正能量为视角,在引导学生分析内容的基础上去让学生学会面对苦难,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相似文献   

14.
叙述苦难是余华80年代与90年代初小说创作的重大母题,这一叙述有两个层面:人性之恶和人世之厄。在他看来:苦难永远是人类不可超越的生存状态,呼唤苦难中的温情是一个具有人关怀的作家的极选择。  相似文献   

15.
苦难意识是余华小说的独特之处和着重之点。余华前期作品中的苦难意识受个人生活环境、文学阅历和西方存在主义思潮的影响,主要呈现为一种暴力冷酷的姿态。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余华小说的苦难主题发生了变化,它开始更多关注人对苦难的忍耐力和自我拯救的努力,表现出了一种悲悯的文化情怀。余华表现苦难的方式的变化也显示了其文学思想的不断成熟。  相似文献   

16.
陈敬容是九叶诗派著名的女诗人。她的一生曲折不平,但她在苦难面前没有低头,一生与诗为伴,用诗来记载苦难生活和情感历程,同时努力地超越自己,诗风不断发生变化。《山与海》是诗人诗艺成熟期的作品,抒写了作者晚年容纳苦难的广阔胸怀,诗中的象征手法和音乐性成为作者执着于生命苦难的载体。  相似文献   

17.
《学苑教育》2012,(10):F0003-F0003
任何苦难中都蕴藏着丰富的人生财富,可惜太多的人都只看到了表面的痛楚,一心沉浸在悲伤中,忘记了去穿透那层蒙蔽双眼的迷雾,迎接其深处的灿烂。曾经有人说过:苦难让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细想一下,的确如此。但世间能被真正称作强者的,毕竟屈指可数。我等小女子惟有踩着先入的脚印,努力擦干眼眶中的泪水,拼命告诫自己要学着坚强。  相似文献   

18.
孙青 《华章》2013,(18)
苦难意识是人类的普遍意识,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东方都受到了文艺家的广泛关注。中国的先锋小说家们以其卓越的先锋精神和敏锐的观察力默默关注着中国社会的苦难。余华的小说《活着》就是体现这一意识的典型产物。一叶知秋,以《活着》为代表表现出的强烈的被动的消极的忍受的麻木的苦难意识是与西方文学中体现的积极的主动的苦难意识相区别,除去文化背景和价值观的不同之外,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是中国人缺乏宗教信仰,这是本文论证后得出的重要推论。  相似文献   

19.
苦难是巴金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源泉。本文试从巴金小说中的苦难意识的来源、苦难意识的内涵以及对苦难进行反思后的出路三个方面来阐述这一命题。归结出巴全不仅是苦难生活的体验者、表现者,更是苦难现实的批判者,旨在让读者在经历苦难之后去埋藏过去,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创造更加辉煌的未来。  相似文献   

20.
马金莲是宁夏回族青年作家。文章试从女性苦难的书写、女性视角的叙述和女性意识的觉醒三个方面阐释生态女性主义思想在马金莲小说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