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拓展文学史的生态场域研究,就其实质而言,并非是一种文学的外在研究,而是内外兼具的综合性研究。作者的核心观点是,“文学的发展是一种文化生态链中的产物”,而并非仅仅是作家个体的审美创造。文学生态场域的变化,正在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理论谱系和审美观念,也在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文学研究,包括文学史研究的空间结构形态和思维。  相似文献   

2.
地域文学史的编撰 ,兴起于 2 0世纪中叶。其主要特点有二 :一是在空间上 ,选择某一特定地域范围内的文学史作为研究对象 ,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 ;二是在时间上 ,涵纳该地区自古迄今的文学家与文学作品 ,全面、系统地描述地方文学发展演化的复杂历程 ,探讨其内在规律 ,对其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及作用作出恰当的价值评判。自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 ,先后有多个地区的文学史专著出版 ,如 :《东北文学史》、《山西文学史》、《江苏新文学史》、《江西文学史》、《河南文学史》、《上海近代文学史》、《福建文学发展史》、《台湾文学史》等…  相似文献   

3.
民国时期,我国共有四部妇女文学史著作,分别为谢无量的《中国妇女文学史》、梁乙真的《清代妇女文学史》、《中国妇女文学史纲》和谭正璧的《中国女性文学史》。这些作品开创了新的文学史专门类别,丰富我国女性文学的传统,对现今的女性文学研究也起到了重要的文献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4.
在文学史研究中,真正意义上的东西方(世界)文学史一直是个空白。它们或为国别文学史:如中国文学史、俄国文学史、美国文学史、法国文学史、英国文学史、德国文学史等等;或为区域文学史:如欧洲文学史、欧美文学史、拉美文学史、西方文学史、东方文学史、亚非文学史等等。虽然后来出现了以“外国”或“世界”等冠名的“外国文学史”和“世界文  相似文献   

5.
石强 《兰台世界》2016,(16):102-106
欧化文学观念的广泛传播及文学史体例的引入,使得中国学者开始写作符合西方文学概念之下的文学史。以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为研究案例,分析《诗经》在"文学史"视野下的全新定位。《诗经》的文学再评价,代表了晚清民国以来,经学在面对西化文学的转变与消解,同时其中亦蕴含了文学评价机制的重要转变。  相似文献   

6.
进入21世纪的第一个春天,商务印书馆推出了由李赋宁教授任总主编的新版《欧洲文学史》。这是一部带有标志性成果的史学专著,代表了我国外国文学研究领域的先进水平。该书是在总结杨周翰先生等主编的原《欧洲文学史》的成就和经验的基础之上,根据20世纪欧洲文学史研究的最新进展,吸收国内外文学理论和文学研究的新材料、新观点,在实事求是、尊重历史的原则下,由北大西语系为主体的国内外近百名专家学者通力合作完成的一部高质量的文学史著作,显示出20世纪中国欧洲文学史研究的总体水平。这部文学史著的出版,在我国欧洲文学史研…  相似文献   

7.
作为学科的文学史陈平原,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作为一门"可爱但又可疑的知识",文学史固然是西学东渐的产物,它是在新式教育中逐渐成长起来的专门学问,同时它又是意识形态、文化权力与学术技能三者合力的结果。我们想像文学的历史,沉潜把玩其中的阅读意趣,却仍免不了要对其所展开的图  相似文献   

8.
何跞 《兰台世界》2016,(2):104-106
中国古代文学史的书写,普遍都从时间上以朝代为划分和观照。而朝代与地域的共时并存和凸显,在文学史上已有很好的例子。通常所说的宋辽金元文学,表面上是以时间视角从朝代上进行的划分,实际上同时也是地域文学的区划。在以宋代立国和亡国为时间限定的三百多年里,宋辽金和蒙元王朝前期的一段历史,是同时存在的。从某种程度上说,宋辽金元文学在这一段历史时期内,是地域文学区划,而这个地域区划的核心又是南北差别。  相似文献   

9.
何水英 《出版科学》2016,24(4):122-126
总集的序跋中常隐藏着文学史权力,序跋通过文学史权力的运作改变总集文学史地位的现象也常见。《文苑英华》《唐文粹》两者联系本不大,周必大在《〈文苑英华〉序》中提出“《唐文粹》铨择《文苑英华》”之说,有意密切了两者关系,使《文苑英华》成为《唐文粹》母本。这种文学权力的运用属有意而为,明显提高了《文苑英华》的价值,也改变了两总集的文学史地位。“铨择说”多为后人沿用,形成习惯看法,可见其文学史权力影响的深远。  相似文献   

10.
徐志伟 《中国出版》2012,(22):45-48
新时期以来的思想解放运动带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著作编纂与出版的繁荣。经由唐弢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等著作的拨乱反正和钱理群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等著作的深入探索,"20世纪中国文学"已经成为今天中国现代文学史著作编纂的主导性理念。由此,中国现代文学学科也走向了成熟。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文学史”,作为一种文体写作,是100年前的新生事物。它最早诞生于和中国文化有密切血脉关联的日本汉学界,尤以明治一朝蔚然大观。这一时期出现的中国文学史著作前后达到10佘部之巨,无论在数量还是在质量上,都堪执当时中国文学史研究之牛耳。  相似文献   

12.
自民国时期北京大学教授林传甲编写的第一部《中国文学史》以来,中国文学史的著作已经卷帙浩繁。"重写中国文学史"的呼吁一直未停,然而让读者和研究者满意的中国文学史依旧乏善可陈。在中国文学史的教学上,也存在与教材相对应的问题,需要对此进行反思和改革:要摆脱绝对主义和中心主义,建立一个经典动态化的接受文学史观;要淡化集体话语和权威色彩,为学生搭建一个对启疑开窦的平台。  相似文献   

13.
国立西北大学专修科文学史讲稿,吴芳吉撰,油印本,1925文学不可脱离乎政教,不可独别于经史,如此,则成大错,若又照搬西方所谓科学之划分方法,使文学支离破碎,则不是对文学的解救、创新,而是一场犹如秦火的毁灭。他以学之正俗比政之王霸,"王道永行而无弊,霸图偶用而有功。正学坦荡而迟效,俗学险仄而利踪",故而他认为,文学史之编写也不免于俗耳。由此看来,吴芳吉此本文学史稿之所以与俗不同,正是因为其正学俗学之观点。  相似文献   

14.
就目前的文学史研究状况来说,还有许多黑咕隆咚的陷阱埋伏着,研究者不能完全摸清,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现在连我方对方几个兵几个将都没有弄清楚,怎么能够摆布起八阵图?读者毛荫波写信来问我:“重写文学史”的呼声已经响了整整十年了,但整体性的文学史研究的成果还不多见,到底是什么原因?这问题似乎很难回答,如果毛先生是具体责问我为什么不写出一本20世纪文学史,我可以老老实实地告诉他,我暂时还写不出来,为什么?很简单,因为就目前的文学史研究状况来说,还有许多黑咕隆咚的陷阱埋伏着,研究者不能完全摸清楚,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现…  相似文献   

15.
建国57年来,“当代文学史”的教材建设走过了一条坎坷曲折的道路。这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建国之初至“文革”。17年的实践逐渐梳理出了“中国新文学史-现代文学史-当代文学史”的发展脉络,奠定了“当代文学史”知识体系安身立命的历史坐标;第二阶段,“文革”十年。“当代文学史”和当代文学一样,在浩劫中走过了一段极其相似的心路历程;第三阶段,1966-1985年。“当代文学史”在恢复中发展;第四阶段,1985年至今。1985年“20世纪中国文学”概念的提出,和1988-1989年“重写文学史”的讨论,较大地影响了“当代文学史”的学科理念,教…  相似文献   

16.
中国网络文学不仅成为当代中国文学生产的主力,还凭借自身强大的故事输出能力,制造了世界级的文化现象。创新的题材、熟悉的叙事模式、中国民间资本和海外粉丝的共同发力使中国网络文学迅速收获大批海外读者,在海外文化市场占有一席之地。中国网络文学爆红海外不仅为传播中华文化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在对外传播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还实现了中国文学一直以来既要走出去还要走进去的愿望。中国网络文学的海外传播对中国当代文学史甚至是世界文学发展史的事实改写具有重要的史论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文学史",作为一种文体写作,是100年前的新生事物.它最早诞生于和中国文化有密切血脉关联的日本汉学界,尤以明治一朝蔚然大观.这一时期出现的中国文学史著作前后达到10余部之巨,无论在数量还是在质量上,都堪执当时中国文学史研究之牛耳.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当代文学历史化问题逐渐被提上议程,成为当代文学研究新热点.浙江大学吴秀明教授所著《中国当代文学史料问题研究》一书,强调史料对还原文学史现场的重要性,认为史料研究是当代文学史的基础工程.该书全面系统地总结并梳理了当代文学研究的各类史料,主张理论阐释与史料实证统一的文学研究方法,带着问题意识对文学与政治、经济、科技等的复杂关系进行学理阐述,用大量翔实而多样的史料展现了认识当代文学史所面临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9.
就像建筑师盖房屋,必须先画好建筑的蓝图一样,一部文学史的写作,最初便须有一个整体框架的构思。建筑设计有时并不一定非出奇制胜不可,在传统的四面墙、一张顶的方形房屋建筑样式之中,睿智的设计师尽可以变化出无穷无尽的新奇花样来。在传统中求新变,未始不是一条简便易行、吃力而能讨好的创造策略。 从整体框架看,袁行 主编四卷本《中国文学史》的确没有引人注目的新奇的构制,编、章、节的构成无疑是严守传统规范的:每一编的设定按时代分割,如“先秦文学”、 “秦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隋唐五代文学”等等;每一编的…  相似文献   

20.
由孙康宜、宇文所安两位教授主编的《剑桥中国文学史》中文版(北京:三联书店,2013年6月第1版)的面世,引发了学界的热评,赞扬者有之,批评者有之。在批评的意见中,以张定浩先生的《解构主义的招数》一文最为尖锐。张文将此书对解构主义文学史观的运用概括为两点:一是暗用德里达的“延异概念”:经典甫一出现并不是经典,它的经典性是被后世慢慢描绘出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