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武术服装文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术服装承我着文化、礼仪、体现一种风采.对武术服装上衣的文化内涵、武术服装腰带结的文化内涵、武术服装裤的文化内涵进行梳理.中国服饰文化只有以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为根基,才能在世界服饰文化中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2.
武术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是东方世界的文化明珠,但目前中华武术发展处于尴尬的处境。文章针对传播武术文化的主力军90后大学生的特点,分析目前高校武术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几点建议进行探讨,旨在促进武术在高校中普及与推广,为进一步把这颗东方世界的文化明珠推向世界。  相似文献   

3.
武术科学研究的意义和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武术的科研工作在当前具有重要意义.在武术科研工作中要注意把握住武术的中国传统文化特点、武术的技击特点、武术的传统健身特点.武术工作者在武术的科研工作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世界许多国家一样,如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有效地使青少年传承本土传统文化、延续民族文化血脉,已经成为了当代中国的主题.在描述青少年传承武术文化现状的基础上,从社会化视野对青少年传承武术文化的路径提出思考.研究认为:青少年是传承武术文化的主体;我国青少年对武术文化的传承现状令人堪忧;传承路径单一是影响青少年传承武术文化的重要因素.在此基础上,借鉴社会化理论,提出应从家庭、学校、大众传媒以及同辈团体等多方面拓展青少年传承武术文化的路径,使得武术文化得以薪火相传.  相似文献   

5.
武术影视或功夫影视作为世界影视的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线","功夫"或"武术"已经成为中国文化传播的一张闪光名片,她在向世界人民展示东方独特的技击人体运动文化之时,也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文章对经典武术影视和电视直播武术赛事以及相关的武术娱乐节目所承载的文化元素进行了宏观而概要的分析,对武术影视和武术赛事文化价值取向进行了探讨,研究认为:武术影视和直播武术赛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载体,对弘扬优秀对民族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战略高度。  相似文献   

6.
浅谈高校武术教学中兴趣缺失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术是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是东方世界的文化明珠.教育是武术传承、普及和发展的重要途径.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谈法、实地走访等科研方法,对高校武术教学中兴趣缺失引起的"武术选项课人气不旺","课堂气氛不活跃、缺乏积极性","武术课外活动的氛围不好","高校武术教学的学习效果不佳"等四方面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对引起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7.
国务院46号文之后,体育成为国家战略,作为传统的武术项目来说,地位也空前提升.教育部列出了七项国家重点扶持体育项目,分别为:足球、武术、田径、游泳、篮球、排球和体操.武术位列第二位.我们从中不难发现,这些都是在世界范围内受关注度较高的运动,而武术的入围也正说明了国家对本土"传统文化"项目的重视.  相似文献   

8.
中华武术是从我国古代军事技艺中衍生并发展起来的一支传统体育奇葩.作为一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影响到世界的体育文化,并被世界人民所喜爱.所以,把中华武术仅仅理解为攻防搏击技术的集合,则会导致不少人认为中华武术仅仅是冷兵器技艺遗存或械斗技能的规范,而走上了形似而神失的异路.真正的中华武术不仅仅是腾、拿、躲、闪的攻防技术,还有依据中国传统哲学、医学原理,对拳法进行形而上的诠释和它依据哲学理念演绎创编出新的拳术.更重要的是中华武术是对格斗实践的升华,而武学文化是对中华武术的升华与浓缩.这是一个不同于现代体育运动理论基础的理论体系,只有掌握了解这一理论体系,才能真正认识、学习中华武术;才能真正理解、弘扬中华武术;才能真正推陈出新、发展中华武术.  相似文献   

9.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从辨证视角以现代武术传播现状管窥当代武术的传播,归纳分析了现代武术传播中存在的瓶颈问题。现代武术传播进程中存在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失衡前进状态,出现了重技术轻文化而远离了中华传统的趋势,文章认为武术的国际化传播与发展并不是与西方文化的接轨,而是将自己的独特文化利用现代的传播方式与世界人民共享,因而提出要在武术传播进程中弘扬中华武术,回归、维系传统是其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0.
借2010年世界武博运动会在北京举行之际,探讨一下武术文化的文化特征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效用。武术文化源远流长,它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继承并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例如武德与武艺的完美统一,淡漠的竞争意识,注重个人技艺纯熟的特性等。武术文化蕴含的独特的伦理观念,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等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研究武术文化的特征有助于发掘整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有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和继承,武术文化的伦理道德观念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思想的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植根于中国传统思想的土壤,因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思想,面对社会的发展、现代体育文化和竞技体育的迅速发展,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思想要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才能使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能够更好地与世界体育文化接轨,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及其与现代西方体育文化的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是具有中国文化特质的、具有鲜明中华民族特色的体育文化形态。21世纪中西体育文化的交融是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在这一历史趋势中,必须理性的审视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要充分认识到文化的交融并不是民族文化的泯灭。中西体育文化由冲突、保持、借鉴吸收到共同发展的过程中保持中国传统体育的相对独立性,本就是为世界体育文化的繁荣在作贡献。2008北京奥运,将为中西体育文化的交融和共同发展搭建新的平台。  相似文献   

13.
文化的流失:传统武术的痛楚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文化的争夺和流失是当前世界文化竞争出现的必然现象,各个国家和民族都在捍卫自己的优秀民族文化,减少文化的流失。作为负载着传统文化精髓的中国传统武术在文化流失的时代也面临着消亡的危机。如何保护传统武术和传统武术文化并使之能在新时代焕发出生机,是一个严肃而沉重的话题。研究和拯救传统武术文化遗产,迫在眉睫,需要用实际行动捍卫、还原传统文化和传统武术的尊严。  相似文献   

14.
中国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和独特的表现形式,具有哲理性、技击性、健身性、娱乐性等文化特征。武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通过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交流、碰撞,中国武术文化必将显示出其勃勃生机,以优秀的民族文化形式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具有鲜明的历史和时代精神特征,与世界历史上任何一种体育文化形态一样,都处于不断丰富更新和发展过程中。现代世界体育文化的发展,迫切需要中国传统体育文化进行反思和创新,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体育文化,从而使悠久古老的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为实现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太极拳具有浓郁的中国文化特色,是中国传统身体文化、健身文化的凝结,也是中国人民奉献给世界的宝贵文化遗产。对太极拳的文化价值进行深入的探讨对传承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发扬中华武术精神,促进武术的国际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创造了纷繁灿烂的文化,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做了巨大的贡献,并且为世界人民所仰慕.气功养生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精华、强身健体之瑰宝.当下,健身气功是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也是从中华民族悠久的五千年传统文化中走出来的产物,它是气功的一种,是传统气功的延伸和发展.因此,健身气功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中的一项宝贵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世界体育大家庭中不可缺少的一员.文章认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大背景下研究健身气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根植于中华文明之中,也是世界体育文化的一朵奇葩,但在国际上并没有取得相应的话语权。经历了北京奥运会的狂欢,在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变的大背景下,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行理性审视是十分必要的。文章从传播信息、传播媒介、传播效果等方面分析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对外传播中的瓶颈,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策略,以期为扩大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9.
现代散打作为脱胎于传统武术的现代竞技体育项目,根植于有数千年历史的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文章试图从传统文化"道"的角度来重新审视散打,为散打运动的改革与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此为途径来深入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通过推广散打运动来传播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使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20.
中国武术作为一种中国的民族传统体育,它承载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它所具有的一整套自然、社会和人生的知识体系和价值体系应该对世界体育文化的发展有其重要作用。带着对这一问题的思考,文章将研究目光聚焦于当今世界的全球化时代中的中国武术,并对其对世界体育美学有什么样影响的问题做一些概括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