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3 毫秒
1.
初中数学这几年用新修订后的人教版教材,教材中“数与代数”部分,采用了“突出重点,够用即可”“螺旋式上升”等方式呈现所要掌握的内容.充分注意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注意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经验以及社会、科技发展的现实;注重对数和符号理解、应用和表达,削弱繁琐的计算.但是仍存在许多不符合《标准》理念的内容,难以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  相似文献   

2.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用课程标准来取代教学大纲,实际上就隐含着教师要“用”教材而非“教”教材.现行小学数学教材内容的选择受教材编制的局限,有时内容选择远离儿童的真实世界、缺少活动和探索的层次及空间.学习的内容对学生很难具有吸引力和亲和力.为此.对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选择与重组的研究,目的是为了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大众数学观.这无疑对教师的成长.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及数学素养的养成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实施的过程中,数学教师只有用发展的眼光来审视和驾驭现行教材,通过对教材进行符合科学性的“创造化”改编,才能使教学真正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和“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新理念.  相似文献   

4.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数学教学是师生双方在数学教学目的指引下,以数学教材为中介,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主动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形成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一种活动.“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适应每一位学生的发展需要,  相似文献   

5.
如何在教材中体现数学文化,如何在中学数学教学中融人数学史和数学文化,今天已受到数学教育界的普遍关注.现行教材对于数学史和数学文化内容基本采取了“附加式”的呈现方式,数学史和数学文化在中学的境遇是“高评价、低应用”,很多教师虽有数学文化的应用意识,但深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文从文化视角对法国数学教...  相似文献   

6.
杨晓莲 《新疆教育》2012,(23):196-196
从2012年秋季开始,新一轮课程改革又在向深处发展。在“减负”成为当前教学改革的重要前提下,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显得更加重要了。如何以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最佳的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做一粗浅的分析。1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深入解读教材是基础小学数学是一个多层次、多方面的知识体系。课程改革使小学数学教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深入地解读教材要注意以下几点:1.1吃透新课程的理念。新课程理念倡导“以生为本”的思想,就是让学生在民主、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下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识,体会学习的乐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当前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已经在全国启动,高中阶段的教材教学实验已于2004年秋季率先在宁夏、广东、山东、江苏和海南五省区全面铺开,至今已快三个年头了.我区数学使用的教材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联合编,由刘绍学担任主编的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必修)教科书(A版),截止目前,已全部使用,其中与以往教材不同的一个很大特点是在该套教材中设置了“阅读与思考”、“信息技术应用”、“探究与发现”等栏目.教材设置这些栏目的主要目的不仅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具有思想性、实践性、挑战性的,反映数学本质的选学材料,拓展学生的数学活动空间,发展学生“做数学”“用数学”的意识,而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栏目展现数学的科学价值和人价值.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很多教师对这几个栏目的态度是不闻不问,既不讲解,也不指导学生自学阅读,而对学生来说更是懒得去看,原因很简单,因为考试不考.新课标明确指出:“高中数学课程提倡体现数学的化价值,并在适当的内容中提出对‘数学化’的学习要求,[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为了深度挖掘教材,让竞赛数学与课程教学有机衔接。使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这里提供了一组案例,从平均数出发把竞赛数学中的一些重要结论串在一起.“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并不一定是说学生所学的课程要不一样,而是说不同的学生获得的意义可以不一样.因材施教就是指这种意蕴下的教学.  相似文献   

9.
孝感市2006年中考数学第23题是一道源于教材(人教版《几何》第三册第199页第9题)的变式题.试题背景取于教材,将考生置于熟悉的环境中,让考生对问题感到既亲切又新鲜,增强了解题信心,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道中等难度的题目,解答方法多姿多彩,给考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和个性发展空间,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了数学的大众化,是一道不可多得的好题.  相似文献   

10.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倡导“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的理念,强调数学教学要使每个学生的数学素质水平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及自我发展的能力打好基础.因此,教师需要解决知识的无限性与在校学习时间的有限性这个矛盾,使学生从“学会”上升为“会学”.下面就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谈几点粗浅的想法.  相似文献   

11.
一、与以往的教材相比 人教实验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的“最大公因数”教学编排与以往的教材相比,有着明显的不同。1.命名不同。我们不难发现,原先教材上的“最大公约数”实际上就是实验教材中的“最大公因数”。令人省思的是,为什么实验教材要把这一概念的命名改为“最大公因数”?这一字之差是否另有玄机?  相似文献   

12.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依据,教师教学的依据,教学质量评估的依据,学生学习成绩评价的依据。小学数学书面考试命题,无论如何改革,都必须紧扣“标准”新要求,凸现“标准”新理念:“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倡导“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的理念,强调数学教学要使每个学生的数学素质水平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及自我发展的能力打好基础.因此,在教学中,打造高效数学课堂尤为重要.那么,如何打造数学课堂呢?  相似文献   

14.
现代数学教育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大众数学.但在中小学数学教育实际中.数学学业不良学生的比例很大,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改进数学学业不良学生的数学学习,本文对这些问题予以分析.  相似文献   

15.
教材是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新课程要求教师认识与挖掘教材内容中“育人”的价值,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加工。■一、生活化对教学内容赋予生活意义与生命活力,使数学知识恢复到鲜活的状态,与人的生命、生活息息相关,激活、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需要、兴趣和信心,提升其主动探究的欲望和能力。1.以学生经验、成长需要为基础。教学内容应当与学生学习数学的经验相匹配。学习内容只有在学生经验的“最近发展区”上展开,…  相似文献   

16.
数学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充分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教师的有效教学应指向学生有意义的数学学习,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又必须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17.
叶雪芳 《学周刊C版》2011,(4):101-101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有效的差异教学.让所有学生都能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内”得到充分发展.从而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选取中国、美国、巴西的6年级较主流数学教材,比较教材中“比和比例”的相关章节.3个国家教材的问题定位、认知需求问题的分布和结构均较为相似,组织方式均为螺旋式非线性,很少涉及信息技术运用和数学史情境.对于“比和比例”的内容应从学生数学学习持续发展的角度给予关注.对于教材编写中问题情境的设计,可以适度增加不同主题间数学情境问题所占比重,对于开放式、半开放式问题的设计与相应学段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相匹配,寻求非数学情境问题类型的多样化.3个国家的数学教材基于熟悉情境的问题比例较高,基于陌生情境的反思式问题占比偏低.  相似文献   

19.
数学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充分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也就是说教学应指向学生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并把它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教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显得格外的重要.创设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积极思考无疑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郭礼 《陕西教育》2011,(12):29-29
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数学课程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可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为数学教学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