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阐述了校园网在农村中小学日常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利用校园网实现教育思想的更新和教育内容的变革,实现办公自动化,并利用远程教学环境进行网上教学,实现资源共享及在课堂教学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高校校园网的建设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校园网是实施学校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基础设施,是建设一流大学的必要条件。校园网重在应用,是校园网建设的目的之所在。校园网在本科教学中的应用也是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指标体系中一个很重要的观测点。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校园网在实现校园通讯、校园管理、网络课程、多媒体教学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随着“校校通”工程的正式启动,很多学校都在着手建设自己的校园网。搞好校园网建设、构建现代化教育环境,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网络教学、远程教学、教育资源共享是时代的需要。那么,如何抓好校园网的建设、充  相似文献   

4.
自我国教育信息化逐步深入以来,资源建设就成为信息技术教育应用关注的一个焦点,无论是创没数字环境,提供资源服务,还是进行自主探究协作学习,无一不以学习资源为中心展开。教育部2000年实施“校校通”工程以来,校园网在全国大部分中小学已经建设起来。以“教育资源库建设”为核心的教育城域网、校园网教育教学应用,试图为进一步的教育教学应用提供各类数字化教育资源,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有路无车”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多媒体校园网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概述 多媒体校园网(以下简称校园网)是当今各级、各类学校现代化教学环境建设的热点。其强有力的广播、监控、交互和共享以及通信等功能,一方面将使教学过程变得轻松和生动,使学生从一个新的角度去认识和感知世界,极大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充分体现“教育以人为本” 的精神;另一方面使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和通讯手段实现了自动化和现代化。 校园网的基本功能是开展丰富多彩的多媒体教学应用,以及日常的行政办公和教学管理。因此,校园网的建设,应该着眼于对教学资源的数字化处理和制作、着眼于网络高效快捷的传输和师…  相似文献   

6.
11月16日,西城区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与北京市实用美术职业学校共同举办了实验型校园网启用仪式。北京市实用美术职业学校校园网是由西城区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设计和建设的。主要是为了解决学校教师的教学与科研、学生的课堂学习与课后学习以及学校的日常管理,在设计中体现了职业学校的特色。主要应用平台有:1)资源管理系统(附带70G左右教学资源);2)学校物品管理系统;3)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以及数字媒体平台。在整个校园网的解决方案中体现了对现有资源的充分利用,同时又借助于新的技术和手段进行了扩展和延伸。与会代表听取了…  相似文献   

7.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呼声不断高涨,全国各地中小学校园网建设如火如荼。但是,目前很多学校在校园网建设应用中存在着许多问题,造成了校园网利用率不高、教育教学功能低下的现状,影响丁校园网的持续健康发展。造成校园网在应用建设上水平不高,不尽如人意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人的原因:中小学校园网管理人员(以下简称“网管人员”)的边缘化问题。  相似文献   

8.
步入21世纪.实现多媒体辅助教学、网络教学、远程教学的教育新时代正向我们走来。当前许多学校都在建设校园网.以使学校的教育教学实现网络化、信息化,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对于如何抓好校园网的建设,共享资源,笔者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随着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科教兴国”战略方针的提出,教育现代化越来越受到各个学校的重视。而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最好方法就是使用计算机进行教学,因此目前各学校纷纷开展校园网的建设,为配合中小学校园网的建设,笔者就此提出一些建议。一、中小学校园网与大学校园网的区别首先,两者的建设目的不同。中小学校园网的目的是为实现教育现代化、提高教学水平。将以前  相似文献   

10.
随着“校校通”工程的正式启动,很多学校都在着手建设自己的校园网,搞好校园网建设,构建现代化教育环境,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十一世纪是全球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以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取代旧有的落后教学手段,实现网络教学、远程教学、教育资源共享是时代的需要。那么如何抓好校园网的建设,充分发挥校园网的作用?如何更好地利用校园网为教育教学服务,已成为“校校通”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就校园网建设时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a.教育观念的更新。教育发展史告诉我们,每一次教育技术的革命都会带来一次教育的革命。计算机…  相似文献   

11.
去年10月教育部在北京召开的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印发了《关于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决定从2000年开始用5~10年的时间,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启动中小学“校校通”工程。作为中小学“校校通”工程的基础点,中小学校园网的建设将进入全面发展时期。现结合耀华校园网建成后两年多遇到和解决的问题,对中小学校园网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校园网资源建设以及在校园网应用中的教育教学思想、观念的转变等方面,介绍我校的一些经验和教训,供教育界同行参考。 一、中小学校园网的应用领域 1、服…  相似文献   

12.
校园网建设及其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和“校校通工程”的实施,校园网的建设已提到学校建设的日程上来。如果校园网的建设不合理或不科学,不但会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极大浪费,而且还会影响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下面仅就校园网建设及其原则谈几点看法。一、抓好校园网建设工作校园网是以现代化网络通讯技术、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基础,向学校师生提供教学、科研、管理以及综合信息服务的宽带多媒体网络。它是学校实现信息化教学环境和现代化管理工作的基础,也是建立远程教育体系的基本保证和主要手段。主要由网络硬件系统、…  相似文献   

13.
中小学校园网是学校信息化教学环境的重要基础设施。教育城域网使各校园网高速互联,实现覆盖区域内教育资源和教育管理的全面共享。加快基于教育城域网的校园网建设与应用,将有力地促进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程度和教育技术手段现代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国内外大量研究和实践表明,依托教育城域网构建教育软件平台和教育资源库,实现校园网的全方位应用。  相似文献   

14.
从校园网建设的必要性、校园网建设与“校校通”工程的关系、硬件建设与软件、师资建设的关系、校园网建设与常规电教实验仪器设备、计算机辅助教学与常规教学手段间的关系、自制计算机软件与应用商业软件的关系等5个方面论述了校园网建设的重要性。阐述了校园网的建设和使用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只有使硬件、软件、师资、应用等协调发展,才能为素质教育和教育现代化服务。  相似文献   

15.
李红 《现代教育》2013,(4):86-86
开展网络环境下教学模式的研究是职业学校加速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发挥校园网的作用,使教育媒体有机地融合到教学中,以适应现代教育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传统校园网已逐步呈现出网络僵化、位置绑定、运维复杂等问题,无法满足教育行业业务的快速发展.创新应用SDN框架构建新一代校园网基础网络,以应用驱动理念颠覆传统园区网模式,实现“网随人动”,最终迈向智能驱动网络的新格局,推动数字校园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发展.文章总结了地方高校校园网升级改造的实践经验,并提出了对SDN网络创新发展的思考与展望.  相似文献   

17.
校园网是一个综合的网络信息系统,基本构成包括网络硬件系统、网络软件系统和网络信息资源三部分。许多学校在校园网系统中只对网络硬件系统建设有高度的重视和详细的分析,却忽略了网络软件系统和网络信息资源建设与投入,使“高投入”的校园网成为了校园里的另一道特别“风景”,没有真正发挥校园网的作用。为此,本文从校园网应用系统建设、网络信息资源建设与应用、教师培训、管理机制与教师激励机制等四个方而对校园网进行应用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18.
随着教育信息化建设和“校校通”工程实施的不断深入,以学校为单位的校园网成为许多地区重点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标志。但是,价值不菲的校园网建起来后如何使之有效运作,如何扎实地将信息技术运用到课堂教学,成为学校一个新的问题。唯一数码“校校通”智能软件系统校园网版的问世,为您的校园网提供了性价比优的网络课堂教学、教务管理、资源建设、远程教  相似文献   

19.
消除校园"信息孤岛"建设"应用集成网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孤岛”的两大成因目前,许多学校特别是高校在经历了以硬件投资为主的校园网建设之后,在需求的拉动之下,开始新一轮注重软件建设,以“强调应用”为主题的校园网升级改造,展开“数字校园”的建设热潮。许多信息化建设走在前列的学校已经建立起有助于学校教务教学的应用系统  相似文献   

20.
校园网的应用研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校园网是一个综合的网络信息系统,基本构成包括网络硬件系统、网络软件系统和网络信息资源三部分组成。许多学校在校园网系统中只对网络硬件系统建设有高度的重视和详细的分析,却忽略了网络软件系统和网络信息资源建设与投入,使“高投入”的校园网成为了校园里的另一道特别“风景”,没有真正发挥校园网的作用。为此,本文从校园网应用系统建设、网络信息资源建设与应用、教师培训、管理机制与教师激励机制等四个方面对校园网进行应用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