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世界的气候”一节包括气压带、风带,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及其基本特征。在复习这节课时,我将较多的精力用在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及其特征上。 由于地球表面不同纬度接受太阳光热的多少不同,因而有热带,亚热带、温带、亚寒带和寒带之分。在每个气候带中,又由于所处的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不同以及受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因素的影响,所以,在每个气候带中,不同类型的气候特征,主要体现在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世界各地的冷暖,干湿状况,一方面具有按纬度呈带状分布的  相似文献   

2.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课教学内容在湘教版《地理Ⅰ》第二章第三节,共包括下列两部分:①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②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本课教学内容在“第三节大气环境”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是前面学过的“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大气的水平运动”等知识的实际应用,又为后面“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的学习作好知识铺垫。  相似文献   

3.
<正>一、教材分析“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在人教版教材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第三章“大气的运动”中起着关键性作用,是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的进一步拓展和加深,也是学习“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和全球气候变化、洋流等的基础和理论依据,起到承上启下的纽带作用。二、学情分析高二学生探究欲旺盛,对自然地理很感兴趣。学生已学习过热力环流、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等基础性知识。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相似文献   

4.
【教材版本】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教材及考情分析】气候类型的判读是高考必考点,是高中地理主干知识。本节课是必修第二章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此考点所占分值比重不断提高。从历年出题方向上看,往往以区域地理为载体进行区域气候类型判读。【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掌握了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影响气候的因素和气候特点,但是还缺乏对原理和规律进行独立归纳的能力和图文转换能力。  相似文献   

5.
[课标分析]课标要求: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本条标准的要求具有明显的层次性,首先,学生要会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其次,能够通过所绘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分布及其干湿性质和移动规律;最后,  相似文献   

6.
一、知识要点 1.本章必须掌握的知识要点 天气与气候概念的区别;气温分布与变化的一般规律;气压与风的形成;世界上的气压带和风带;降水及其在世界的分布与变化状况;世界各地的气候差异;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地区和特征。  相似文献   

7.
全球气压带和风带是地球人气三圈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圈环流对全球热量和水分具有重要的平衡作用,是全球气候形成的基础。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对全球热量和水分的平衡具有一定的影响,对气候的形成也必然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分析和掌握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规律,可以全面分析和了解全球的气候。一、有关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移动的几个重要概念1.地球自转、公转与黄赤夹角地球本身围绕其自转轴的转动,叫地球自转。地球  相似文献   

8.
探究式教学法提倡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而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促进者和引导者.以高中地理教材"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一课为例,教师可以整合知识点,将复杂的气候成因简单化,通过探究式教学情境设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育地理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9.
科学分析教材有利于教师厘清各知识点的层次结构,为教学设计指明方向。文章基于认知负荷理论建构教材分析框架,以湘教版教材“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一节为例,说明教材编写方式对学生认知负荷的影响,为教师正确分析地理教材提供了方向,并提出了有关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10.
【教材分析】“气压带与风带”作为经典的自然地理内容,在新、旧课程中部属于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的范畴,是后面学习气候、洋流、水循环等内容的知识基础和理论依据。与旧课程相比,新课程将“气压带与风带”置于“自然环境中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的背景下,还赋予它作为基本地理过程在地理科学方法、地理理性思维上无  相似文献   

11.
正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单元第三节的《洋流及其地理意义》一目中,教材配备了"气压带、风带(左)与大洋表层洋流模式(右)"和"世界洋流分布(北半球冬季)"两幅插图。在利用这两幅插图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我发现,图中部分内容与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其地理意义不相符。首先,我们来看大洋表层洋流模式图。图1是教材插图2-3-6"气压带、风带(左)与大洋表层洋流模式图(右)"。  相似文献   

12.
王春云 《地理教育》2013,(Z2):47-47
云南省实施高中新课程教学改革一年来,地理教学本着"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超越教材而不是脱离教材"原则,用心整合教材,丰富教材内涵,拓展教材外延,进而达到高效和有效教学。做法一:适时将"单元活动"内容穿插,联系前后知识,层层递进例如,讲必修1第二单元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讲到"四、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时,对学生提  相似文献   

13.
李道平 《贵州教育》2013,(22):32-33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1(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的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的第一部分《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是高中地理中的主干知识,也是难点。这部分内容教师教得很艰难,画板图、用地球仪比划,  相似文献   

14.
廖树标 《广东教育》2014,(11):44-45
"气候类型"的判读、分布、成因、特征等是高考的常考点。其中有三种气候类型,近四年广东文综地理试题反复考查,这三种气候类型是:热带雨林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这三种气候类型是教材案例中重点列出的三种,都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密切相关,与《考试大纲》考点:"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相一致。高考严格按《考试大纲》考点命题,掌握这三种气候类型的判读、分布、成因、特征,对2015年的备考还是有较大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5.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是湘教版地理必修I的重点也是难点之一,原因在于本节内容相对抽象不易理解。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从课标、教材、学情三个方面进行基础分析,确定本节课的三维目标及内容的重难点,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6.
吕超 《地理教育》2012,(9):12-14
一、知识构建 海洋水是地球上最主要的水体.海水运动的形式多样,新课程标准从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意义来考虑,只关注对环境意义最为重大的海洋水的主要运动形式之一——洋流. 洋流一直是高中地理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四个版本的地理教材中,洋流都处于承上启下的位置.承上是指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地球运动、大气环境以及水循环的基础上,对洋流进行的具体深入学习,洋流的形成及分布与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密切相关.启下是指洋流的分布又对气候的形成、海洋生物的生存、航行等具有深刻的影响,也影响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相似文献   

17.
<正>《三圈环流》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中第一课时的内容,该课的知识点集中体现在三圈环流模式图中。能否理解并运用三圈环流模式图,关系着重中之重的知识点——《世界气候的成因及分布》的学习。实践教学中,学生对《三圈环流》的学习还存在很多问题,例如机械地死记气压带、风带的相关知识,无法理解并运用气压带、风带的成因;习题训练时,错误率较高。鉴于《三圈环流》的重要性和学生的学习困难程度,笔者深刻地反思了自身的教学实践,并以加涅九段教学法为指导思想,得出应该关注的教学细节,并为以后的教学提供可以借鉴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世界气候是学习世界地理重要的基础知识,而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的知识,又是掌握世界地理气候的基础。这部份内容理论性强,比较抽象,又经常处于运动变化状态,所以很不容易掌握。深本内纵有大量帮助理解课文的图解、图表,仍有不少现象无法看懂。因此,这部分知识被认为是教材中难度大的、重要的基础知识,必须认真对待。在诸多不利因素中,“抽象”是教学的主要障碍。必须变抽象为具体、直观,才能使学生对世界各气候类型的成因有所了解。课本第五页倒数第九行说:“各地气候的  相似文献   

19.
一、教材版本本节课选用的教材是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一。二、教材分析(一)教材的作用和地位,气候这节内容在本书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学习了地球运动,地转偏向力,大气环流等,为学习气候奠定了基础,学生初步了掌握岩石圈和大气圈中有关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知识,本节课气压带风带的交替控制也体现了物质的运动和能量交换,二者位置与强弱的变化,影响到其它各自然地理要素,从而对地理环境产生深刻的影响。为以后的自然  相似文献   

20.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地理必修Ⅰ》第二单元第二课"气压带和风带"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高考的考点,突破气压带和风带教学瓶颈具有重要意义。一、导入新课良好的开端意味着成功的一半,结合本节课的知识点精心设计带有悬念的问题进入本节课的学习,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