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哲学家的原子万物由什么组成?物质可以被无休止地分割为愈来愈小的物质单元,还是存在构成世界的“砖块”?这是古代哲人们就开始思索的问题。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哲学家留基伯在致力思考分割物质问题后,得出一个结论:分割过程不能永远继续下去,物质的碎片迟早会达到不可能分得更小的地步。他的学生德谟克里特接受了这种物质碎片会小到不可再分的观念,并称这种物质的最小组成单位为“原子”。由留基伯与德谟克里特提出的原子论哲学作为“最系统、最始终一  相似文献   

2.
19世纪末以前,人们认为物质的基本单元是原子.放射性和电子的发现使人类对物质组成的认识前进了一大步.1932年中子的发现,使人们认识到各种原子都是由电子、质子和中子组成的.当时把这三种粒子和光子称为基本粒子.此后,研究它们的性质和运动规律逐渐发展成为物理学中一门独立的学科——粒子物理学。  相似文献   

3.
一、以古诗词或俗语为载体命题考查例1摇在2400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在一首诗中表达了物质不灭的观点:“无中不能生有,任何存在的东西也不会消灭郾看起来万物是死了,但是实则犹生;正如一场春雨落地,霎时失去踪影;可是草木把它吸收,长成花叶果实,———依然欣欣向荣.”请你从分子和原子的观点,说明物质不灭的原因.(2003年江苏省南京市中考题)解析摇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粒子构成的,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的郾在物理变化中,构成物质的分子、原子本身不变;在化学变化中,反应物的原子重新组合生成新物质,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  相似文献   

4.
漫话原子核     
原子核的发现100多年前,人们从化学实验中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由于在化学反应中原子的种类和数量不变,于  相似文献   

5.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且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原子、分子和离子,原子只是其中的一种。有些原子也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如铜的分子就是由一个铜原子构成,保持铜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铜原子。除此之外,你对原子还了解多少?  相似文献   

6.
古代的人对物质世界只有粗糙的认识,对物质结调的观意也是含糊的。我国古代的一位哲学家墨霍(公元前479-381氏)提出物质不能无限分割的观点,他认为购质到了不能分为一辈的时候,就不能再把它概丹,达到这时的物质都为“端”。王希膀哲学家德道无利特(绚公元到460-370迁)等人认为历物是由大量不回分割的微微门成的,打把这些微粒叫做原子。这种“偏”和“原子”的叨点就是近代原子学说的自g。随着生产和自然科学的友展,特别是在18世纪后半期,一些物质变化的规律(则质量守恒定律)相继发现。英国化学家道尔顿(1766-1844年)第一…  相似文献   

7.
时间内涵辨     
<正> 时间范畴,古老又年青。古代编年史以国王名字划分历史时期,古代天文学把时间看作为宇宙的构成部分,后来人们一直把时间看成是物质的存在形式,或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在现代宇宙学中,天体运行有无终始,太阳系有无它的末日,这些重大课题又呼唤着人们对时间内涵的重视和研讨。物质形式并非无限,时间不是物质实体,不存在其形式的并存和转化。时间也不是均匀不变,每立方米无一个物质粒子的数百亿光年之外的遥远真空也具有持续性。我们既不能把时间理解为物质的存在形式,也不应把时间看作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宇宙是物质空间与非物质空间的统一,时间是物质周期运动的  相似文献   

8.
纳米世界     
物理学告诉我们: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排列形式的改变将改变物质的性质。如果我们拿一块煤,将它的原子重新排列,就能得到钻石;如果抓一把沙子,再向其中加入一些微量元素,就能制成电脑芯片;如果我们将土壤、水和空气的原子"混合"并"搅拌",就能生产出土豆……在纳米世界,这些都不是魔术,而是真实的科技。  相似文献   

9.
基本粒子,是在不同时期人们所认识到的组成物质微粒结构的最小单元。在物理学史上发现自然界中最基本的粒子一直是人们所期望达到的最终目标。 一、原子的内部结构 对于以微粒形式存在的物质的微观结构,19世纪初提出的原子论,认为原子是组成物质的最微小的不可再分的单元。这一认识对于化学变化、对于处理分子运动论中原子之间的碰撞是成立的。随后来自原子内部的一些信息,如:化学元素周期律;每一种元素的原子所对应的特征光谱的光谱结构规律;放射性的研究,特别是19世纪后半期,对阴极射线的研究,开辟了一条认识原子电结构的新道路。1897年,J·J·汤姆逊测  相似文献   

10.
一百多年前,化学家们已经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由于在化学反应中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于是形成了原子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的概念,这种观念一直统治着人们的思想直到十九世纪末。 1897年,美国物理学家汤姆逊发现了电子的存在。使人们普遍认识到带负电的电子是一切原子的基本组成部分。但在正常情况下,原子又是呈电中性的,可见原子中必有带正电的部分。1898年,汤姆逊提出了“葡萄干面包”式原子模型。他设想原子中带正电的部分以均匀的体密度分布在一个大小等于整个原子的  相似文献   

11.
现代物理学与当代社会存在的相互作用,体现在两方面。一.物质作用物理学是通过技术作用于社会的。20世纪以来,由于物理学经历了一次革命性变革,使它得到飞速发展。近代物理那种以人为接收器的研究分野,被一些交叉分支所代替,出现了按物质结构层次划分的物理学分支学科,如原子、分子、核、粒子以及凝聚态物质,物理学的基础研究特点更为突出。这样,它本身的研究工作看起来似乎放慢了,但是它每前进一步,对技术的影响,并通过技术对社会的作用却更大了。明显的事例是原子能的开  相似文献   

12.
物质一般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又由原子组成。一九一一年科学家发现,原子由原子核和绕核周围运转的电子组成,而且原子核的直径只有原子直径的几万分之一,即10~(-15)至10~(-14)米。一九三二年,科学家又发现,原子核是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组成的。此后又发现了若干粒子,并把它们统称为“基本粒子”。目前已发现的基本粒子有300多种。它们有的带电,有的中性;有的质量大于质子(超子),有的质量介于电子和质子之间(介子)。近年来的科学实验又证实,基本粒子并不基本,物质是无限可分的。原子核物理学正是研究原子核领域内物质运动规律的科学。下面介绍的是它的一些基本知识。  相似文献   

13.
等离子体     
等离子体是和固体、液体、气体同一层次的物质存在状态 ,它是由大量带正电的离子和带负电的电子 ,也还可能有一些未被电离的中性粒子 (原子和分子 )组成的客观体系 .对液体加热使之温度升高 ,可以使它转化为气体 .在通常的气体中 ,物质的最小单元是分子 ,如果对气体再加热使气体温度升高时 ,分子的运动速度增大 ,这使得两分子相碰会相互碰“碎”而分解成单个的原子 ,这种以原子为基本单元而组成的气体叫做原子气体 .使原子气体温度再升高 ,原子运动的速度也增大 ,可以增大到两原子相碰时会把原子撞“碎”的程度 ,这时原子中的一个或几个电子…  相似文献   

14.
十九世纪末,由于放射性和电子的发现,证明了原子是可分的。恩格斯的预言“原子决不能被看作简单的东西或已知的最小实物粒子”得到了证实。1910年卢瑟福发现了原子核,从而发现了物质微观结构的第二个层次。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又发现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以后又发现了电子的反粒子——正电子,以及介子、超子等等粒子。这样人们对物质微观结构的认识,进入了基本粒子这一层次。“物质无限可分”的思想,由于物理学上的新  相似文献   

15.
剖析词语法 .对分子、原子的概念 ,可以通过剖析两个概念中的关键词———“最小粒子”的含义进行理解 .分子是保持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其中“最小粒子”的含义是 :对于由分子构成的物质而言 ,一个分子不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 (因为物理性质是众多的分子共同表现出的性质 ) ,但一个分子能够表现物质的化学性质 (因为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实质是构成物质的分子转变成了其他物质的分子或原子 ) ,分子是保持它所构成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最小单元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其中“最小粒子”的含义是 :化学变化的过程是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 ,在化…  相似文献   

16.
姜玮 《物理教师》2002,23(6):50-51
自然界许多物质的发现 ,都基于科学预见、客观验证 .中子和中子星就是典型的例证 .1 中子的发现1.1 卢瑟福的假设18世纪初 ,α粒子散射实验打开了原子结构的大门 ,对原子核的组成 ,当时科学界存在着两种看法 :(1)由于原子核中能打出高速电子流 ,因此认为电子是核的组成部分 .但这一观点遇到的困难很多 :如电子的质量是氢原子质量的 11837,体积也极小 ,像这样一颗又轻又小的粒子要想束缚在原子核中必须有一个很大的力 ,但人们无法解释这个力 .(2 )认为原子仅由质子构成 .但这又不能解释α粒子的结构 :一个质子的质量数和电荷数均为 1,而α…  相似文献   

17.
一、物质的原子论早在公元前三世纪,德谟克利特就提出了物质都是由本能再分割的原子组成的,首次提出了原子的概念.由于科学技术、实验设备等社会的和自然的条件的约柬,其后的几代人都未能对原子作出更深的研究.直到十九世纪初,道尔顿才又提出复兴原子学说的思想.继而,科学家通过诸多物理、化学现象的研究得出:原子是保持元素性质不发生改变的最小微粒,而非物理结构上不可分割的最小微粒.比德谟克利特的思想前进了一步.既然原子在物理结构上可分,它就必然有自己的内部结构.最早在实验科学基础上提出原子有内部结构的概念的科学家是安培(1775—1836年).他在1814年曾经认为化学元素的原子是由更小的亚原子粒组成的,并且还提出过有关分子环电流的设想,对磁现象进行了解释.在以后的几十年里,华奥(1774—1862年)、柯西(1789—1857年)、泊松(1781—1840年)等人设想,原子是由一个大质量的核心及其周围不可称量的粒子雾组成的.德国科学家费希纳(1801—1887年)于1828年从安培和毕奥的设想中得到启发,他做出这样一个设想:原子像太阳系一样,每一个“太阳”原子都伴随着一些,“行  相似文献   

18.
原子,究竟是种抽象的哲学理念,还是种具体的物质实在?它在人们的头脑中一直是个难解之谜.原子,既看不见又摸不着,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们对它的认识往往只能用思维来把握.而关于原子的猜想、思辨等带有哲理性的见解,即所谓类似原子论的学说,认为物质是由微小的颗粒组成.远在古代就有.公元前有些哲学家、思想家就提出过这种观点.从古代中国的墨子到古希腊的某些学者都有过这方面的著述;尤以古希腊的德谟克利特最为有名,他所留下的著述内容也较丰富.  相似文献   

19.
正这里的"三点"指的是物质的熔点、凝固点和沸点。物质的熔点、凝固点和沸点代表了它们自身的某些热学特性,在实际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一、熔点和凝固点的应用晶体在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这时的温度叫做熔点。液体在凝固成晶体过程中温度也保持不变,这时的温度叫做凝固点。研究发现,同种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不同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不同。物质的熔点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有两个因素对熔点影响很大。一是压强,平时所说的物质的熔点,通常是指一个大气压时的情况;另一个就是物质中的杂质,我们平时  相似文献   

20.
现在大家都知道世上所有物质都是由成千上万的微粒所构成。但这一结论并非轻易而得 ,事实上 ,各国哲学家和科学家对此已经探究了 2 0 0 0多年 ,直到今天科学家才可以肯定地说 :物质都是由极小的被称为分子或原子等微粒所构成。1 80 2年 ,英国一名中学教师丁·道尔顿提出了原子理论 :原子不可能再分成更小粒子。这一理论对化学的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后来意大利科学家阿佛加德罗提出了分子的概念 ,他认为 ,构成物质的原子必须相互结合成分子才能独立存在 ,同种原子相互结合成单质分子 ,不同种原子相互结合成化合物分子。自从用原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