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评价一个学校的办学质量如何,最有发言权的是学生,因为他们是“客户”。北京师范大学石家庄附属学校作为一所新建学校已经走过一学期,我们非常关注学生对学校的评价。一开学我就设计了一份关于“学校好玩”的学生调查问卷。从回收的问卷中我们大体得出了“一所好玩的学校”的定义:  相似文献   

2.
徐坚良 《辽宁教育》2007,(10):F0003-F0003
“让学生具有成就美好未来的素质”是辽宁省实验学校坚持的育人理念。人的健康是人“成就美好未来”的基本前提,因此,“健康”是我们让学生具有的“第一”素质。关注学生身体健康,增强学生体质,是学校的一项重点工作。学校坚持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组建体育运动队、陪养学生体育运动兴趣和技能,发展学生特长,学校曾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称号,  相似文献   

3.
按照新的发展性教育观念,经过多年的实践和不懈努力,我们探索了一条适合学校实际和教育发展需求的“三为本”发展性教育办学模式。即:以学生自主和谐发展为“本”,以教师“三品”形象发展为“本”,以学校特色发展为“本”,初步形成一个“三本”一体,教与学和谐发展的新的办学模式,使学校成为师生幸福的乐园和求知的殿堂。 一、学生自主和谐发展 “学校最根本的生命意义是学生的发展。学校教育的目的不应该是单一的传授知识,而应是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学校应该成为学生发现自己潜能的地方,能够成为学生获得最大帮助的地方。”这是我们办学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4.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基础,说得更明确一点,办好学校,教师第一。当我们强调学生是主体的时候,我们应该把教师放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上呢?有些学校主张“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他们把学生奉为“上帝”,把工作着眼点全部放在了学生身上,提出了“学校就是服务”的口号,这样就把教师放在了从属于学生的地位。我认为这种做法不但是错误的,而且是有害的。教育是教育人、培养人的事业,以学生为本,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是我们所有教育工作者的不懈追求。可是,这一切要靠我们的教师去完成。学校以学生为主体,这没有错,但是把学生和教师两者放在…  相似文献   

5.
一、学生是上帝不是魔鬼联合国早已将教育列入第三产业,我国教育产业化已从理论探讨进入实践操作阶段。作为一个产业,学生自然是服务对象,校长应该理直气壮地将“学生就是上帝”的口号引入学校。“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试想如果学校少了学生,甚至没了学生,还是学校吗?也许有校长会沾沾自喜,我们是名牌学校,我们是“皇帝的女儿”,不愁招不到“乘龙快婿”,须知“长江后浪推前浪”,教育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校长不充分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将学生当作洪水猛兽般的魔鬼,进行所谓的军事化训练、封闭式管理,怎能唤起学生对学校的认同呢?得不到学生…  相似文献   

6.
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对政府来说是办好每一所学校,对学校来说就是“教好每一个学生,为每个学生负责”。近年来,我们广文中学朝着“建设一所理想学校”的方向,探索“学生适学、教师适教、全员适位、家长适导、学校适所”的“适才教育”。  相似文献   

7.
办学是为了学校,还是为了学生?这个问题看起来似乎不言而喻,办学要“以人为本”,当然是为了学生。但仔细分析某些校长的办学行为,我们就知道他们在办学过程中“为了学生”仅仅是口号,“为了学校”却是真抓实干。“为了学生”还是“为了学校”是校长办学的两个不同立足点。立足点不同,隐含在学校中的文化就不同,教师的教育理念也会受到影响,学生在教学中所受到的教育也会有差异。  相似文献   

8.
我们许家庄中学是一所有四百多名学生的农村中学。在毛主席教育革命路线的指引下,我们深入开展教育革命,使我校由一所脱离农村的“忘本学校”变成扎根农村的“庄户学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培养人材,为三大革命运动贡献力量。是办“忘本学校”,还是办“庄户学校”? 一九六八年,为了解决办什么学校和怎样办学的问题,在驻校贫下中农宣传队的帮助下,我们组织师生对毕业生情况进行了调查。贫下中农尖锐地批评说:“你们学校出来的学生看不起农村,还嫌弃咱们庄户人,简直是忘本学校!你们可得琢磨点新道道。”这次调查对我们教育很深。我们组织师生反复学习毛主席的教育方针和《五·七指示》,进一步批判  相似文献   

9.
马志云 《教师》2012,(34):16-16
中职学校的学生一般个性较强,相对普通学校的学生来说较难管理,但只要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用足了“爱心”“责任心”“慧心”,班级管理将不再是困扰我们的难题。  相似文献   

10.
以人为本 自主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时期的学校管理要求我们实施“以人为本”的自主管理策略,即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体验为本,以学生终身受益为本的育人宗旨。不仅培养学生学会学习,还要培养学生“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合作”。上林县中学,从1999年开始了建设自主管理型学校的探索,我们的体会如下:一、“承诺”是自主管理的基础在传统的学校教育中,我们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管理,制订一系列详细的管理方案,把学生当成只有被管理的权利的教育对象,漠视了学生个人的体验,忽略了生命的需求,淡漠了学生对学校生活的向往和需要。1999年7月以前,我校制订了学生思想品…  相似文献   

11.
作为詹姆斯?库珀所著《皮裹腿故事集》中最为知名的一部作品,《最后的莫西干人》描绘了18世纪中叶英法殖民者为了侵占美洲领土而展开的残酷掠夺.在小说中,主人公“鹰眼”和他的莫西干朋友钦加哥之间的友谊是作者描述的重点,而在1992年的电影版本中,导演描述的重点则转到了“鹰眼”与科拉的爱情上.《最后的莫西干人》从小说到电影的改编反映了文化背景的变迁.  相似文献   

12.
试论CMO、LMO、PAO和VB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离域分子轨道(CMO)、定域分子轨道(LMO)、杂化轨道(PAO)和价键法(VB)是结构化学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CH4分子,对此之间关系进行较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3.
目前,中国票据市场的发展仍处在初级阶段,社会信用制度及法律制度的不健全、票据市场的不统一、票据功能的不完善制约着票据业务的开拓。因此,只有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在继续大力发展具有真实商品交易的交易性票据业务的基础上探索融资性票据的发行,才能进一步完善中国的票据市场,有效地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论共和末叶至帝国初期罗马对行省的治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行省是罗马对被征服地区及其居民实行统治的主要管理形式。它对于罗马国家的稳定和罗马经济的发展都起了非常显著的作用。然而 ,罗马对行省的治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更不是没有缺陷的。它是时代发展的产物 ,同时又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所变化。共和末叶至帝国初期正是罗马行省管理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 ,对其加以研究不仅能够进一步加深我们对罗马行省制度的理解 ,而且对于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罗马历史的发展也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作为审美客体的散文文本,是创作主体的艺术创造变为社会性审美活动的中介,是创作主体与审美主体之间进行交流的依据.在接受主体眼里,它既是一种物化了的客观存在,又是一个亟待开发的审美存在,这与创作者追求的虚拟文本是不同的.本文从接受审美的视角,对文本的品质与层面,对不同类型、不同内质的文本的审美探求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6.
马祖禅对自性、自身感悟的独特性的强调,以及随时著衣吃饭,任心自由的破除修行方式,对"吴中诗派"产生了影响,促使其文学创作表现出重心性、重主体的倾向,内容也趋向日常化、游戏化,体现了向元和诗风转变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多年来,“减负”问题一直倍受我国广大学校、家庭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如何正确认识“减负”以及由此涉及到的个体素质教育成为焦点所在。从对“减负”问题的起始点、逆转点、落脚点等一系列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减负”需要切实变革相关制度,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借鉴赞科夫的教学原则。对全体中小学生实施个体素质结构教育。  相似文献   

18.
在一个社会里,只要存在阶级,就会存在阶级矛盾,它表现为利益双方的相互对立和依存.利益对立导致双方矛盾不可调和,便发生社会冲突,从而造成巨大的社会动荡;而利益依存凸显了矛盾双方合作的必要,双方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以自己合法的方式获取自己的利益,双方相伴相生,相互依存,这就是阶级整合. 因此,阶级整合的关键就是要找到对立的边线--矛盾双方共同一致的利益,并随双方力量的消长而不断调整政策以适应边线的移动,这个边线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点.  相似文献   

19.
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选修课程“《论语》导读”的核心目标是进一步培养学生全面、深入理解《论语》的阅读能力和对于传统文化的研究能力,追求教学内容的系统性与深度是它有别于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论语》选读”的主要方面.为达此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立足文本,注重教学内容的整体性、二元性与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我国《物权法》对遗失物权属的规定排除了拾得人取得遗失物之所有权可能。建立拾得人附条件取得遗失物所有权规则是权利与义务一致的要求,是公平与效率相协调的要求,在实践中应该依照过错与价值原则确定拾得人遗失物所有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