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吃了他三个苹果"句式到底是单宾结构还是双宾结构,语法界一直都有较大的争议,至今也没有达成统一的意见。该文依据构式语法的传承观,认为"吃了他三个苹果"句式处于单双宾构式范畴的中间地带。文章从结构、语义和语用等方面分析该类句式处于单双宾构式范畴的中间地带的理由,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单双宾构式范畴之间的过渡呈现渐进性。  相似文献   

2.
“吃了他三个苹果”一类的结构是单宾还是双宾结构长期以来备受争议。前人基于语义特征、语法动态性理论及构式语法对此进行了研究。本文利用汉语的完句范畴研究所取得的成果逆向检验了这两种结构的不同,并建议用这种鉴别方式区分这两种相似度极高的结构。  相似文献   

3.
构式语法是认知语言学的句法理论,现已发展成为一个成熟的框架结构,具有坚实的认知和功能基础。构式是形式和意义的结合体,语言的创造性和句式的多义现象就是通过隐喻或转喻等认知机制把具体多样的词语嵌入句式来实现的。本文首先对“打”字后接的宾语做了分类,然后介绍了构式语法的一些要点,并尝试用“构式语法”理论解释汉语中“光杆动词‘打’+宾语”结构。此外,针对构式语法对字典编撰的启示也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双宾语作为语法研究中比较有特色的句式,一直备受语言学家的关注。本文对双宾语中的给予类、取得类、等同类格式进行研究,并分析实指与虚指的情况,提出“吃了他三个苹果”作为双宾结构的质疑。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盛行的“舌尖上的X”结构是一定修辞动因对语法构式重加塑造的修辞构式。“舌尖上的X”结构在语言演变过程中突破了传统结构的空间存在关系的语义限制,从语法构式变为修辞构式,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的连续统为空间义-品尝义-言谈义。转喻在修辞构式“舌尖上的X”的生成和认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该修辞构式的演变动因为人们求新求异的心理需求、语言的经济性原则和模因不断复制和传播。  相似文献   

6.
双宾语作为语法研究中比较有特色的句式,一直备受语言学家的关注。本文对双宾语中的给予类、取得类、等同类格式进行研究,并分析实指与虚指的情况,提出"吃了他三个苹果"作为双宾结构的质疑。  相似文献   

7.
桂红梅 《考试周刊》2015,(1):105-106
本文在Goldberg构式语法基本理论框架的指引下,研究了英语双及物构块式(VN1N2 construction)中构式义与动词义的关系,揭示了VN1N2结构中构式义和动词义互相影响、互相制约,通过整合共同构成句式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该文旨在对“有-V”句式语法化现象进行研究,分析了“有-V”句式产生的动因,并且利用语言学相关理论对该种句式进行分析,利用构式语法理论对该种句式进行解释,得出该句式是由于语法化作用的结果而成。  相似文献   

9.
《嘉应学院学报》2019,(5):89-93
网络流行语"我也是醉了"句式广为流传,在传播过程中衍生出"X也是醉了"构式,在结构上、语法上、语用上有比较重要的研究价值。从语言构式的角度看,可以将"X也是醉了"结构拆开分析各部分结构特点,再组合起来把整个句式带入宏观语境。对其具体语境产生的具体情感表达进行分析,可对"X也是醉了"这个构式的产生方式,语法、语义、语用等几方面加深了解。  相似文献   

10.
语法构式与修辞构式共处于同一个连续统中,之间不可能有一个分明的界线,重“通”或重“工”的语用功能是分别构式性质的前提。修辞构式必有语法构式的依托,语法构式衍变为修辞构式基于构式词变、义变、式变等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是构式意义压制的必然后果。修辞构式向新的语法构式的转化是语法类推机制作用的结果,修辞构式有限的能产性磨蚀了构式不可推导性的根基,也成为衍生新的非典型语法构式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认定”义动词大致分为两类:“内向”动词与“非内向”动词。其中,“内向”动词可以形成两种不同的句式,一种是“主动宾”结构,另一种则是双宾句。构式理论认为这两种句式属于不同的构式,具有不同的构式义.双宾结构整体上具有“取得”义。“内向”动词之所以可以进入双宾语“取得”句式,是因为这类动词表示使句式义表示的动作行为得以实现的“手段”,即通过“结交”这种手段而有所得。“主观性”是语言的一种特性,当说话人想要表达某人通过“结交”的手段有所得时,则会采用这种“取得”义双宾句式。  相似文献   

12.
作为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构式语法研究在国内外方兴未艾。本文从简要评述构式语法的研究思想、发展历程入手,认为Goldbe~构式语法理论在整个构式语法发展过程中处于承上启下的特殊地位。鉴于此,有必要分析并解决其理论构建中存在的问题:语义分析模型的不确定性。在对构式语法语义分析模型做简要介绍的基础上,指出其不确定性来源于框架语义学的“凸显”原理;随后又根据框架语义学的“凸显”找出了与现有文献不同的词义界定法,进而说明构式语法语义分析模型不确定性的认知根源在于人类框架背景知识的异质性。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比”字句教学及实验为例,介绍了一种新的汉语语法教学法——“构式—语块”教学法.该教学法是指在重视词语间语义关系多重性的前提下,运用构式语法理论,将构式理论和语块理论结合起来进行语法教学的策略和方法.这一教学法具有有别于其他教学法的鲜明特点.本文阐述了“比”字句课堂教学的教案设计,用以展示这一教学法具体的教学步骤和做法.教学实验表明,“构式 —语块”教学法在教授重点难点句式时,优于传统的句法上“主谓宾”、语义上“施动受”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诸如"坐车坐到郑州""喝酒喝到下午六点""唱歌唱到嗓子哑了"这类句式在现代汉语中很常见,这类结构由一个离合词AB加上述宾结构A到X构成。以Goldberg的构式语法理论来看,"离合词AB+A到X"可被看作一个构式。该构式存在两个常用的构式义,一个是核心的表示致使-移动的构式义,如"坐车坐到郑州"、"唱歌唱到嗓子哑了",另一个是相对边缘的表示夸张的构式义,如"吹牛吹到天上""丢人丢到家"。以构式语法理论为核心,分析该构式的进入成分,并以这两个不同构式义为出发点,解析离合词与该构式产生互动时所产生的压制。  相似文献   

15.
汉语“教”字句是能表使役和被动的兼语构式,唐代是其由使役句语法化为被动句的初始阶段。本文将互动构式语法观熔铸到特殊句式的语法化研究之中,以更精准地考察“教”字兼语构式在唐代的语法化表现及相关动因,并更谨慎地界定其语法性质。“教”字兼语构式在唐代之前的表达式为“NP1+教+NP2+V+NP3”,大多表示教授义或指令义,到唐代则变化为“NP3+(NP1)+教+NP2+V”。考察发现,唐代“教”字兼语构式有两个显著特征:“教”的施事NP1的消显、V的受事NP3的话题化。前者来源于前代“教”字构式中NP1可因语境隐去的用法,后者的出现受两方面因素,即动词V的句法-论元配比,以及受事NP3的语篇功能及其相关句法操作的影响,其中后一因素涉及话题延续性的作用、句子成分的等同删除以及语句对比或对举关系的凸显。它们属于构式组构成分在句法、语义和语篇界面所涉的制约和互动,推动“教”字句发生...  相似文献   

16.
陆俭明先生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讨论了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中的一些理论方法和热点问题.由于语言研究之于客观世界发展的滞后性,其中有一些内容值得继续探究:“语言本能说”、“运用层次分析法切分语言结构时‘不能根据语感”"、“‘吃了他三个苹果’是双宾结构”等.  相似文献   

17.
从结构和认知的角度剖析了现代汉语中“吃+NP”类表达模式,认为该类表达为结构构式,其内部存在构式压制现象,主要表现为题元角色的抑制或凸显。本文试以“吃食堂/食堂吃”为例,主要依据“语义相容原则”,在动结构式、“把”字句构式与成分嵌入句构式中观察几种不同的构式压制现象。  相似文献   

18.
“被XX”是过去的一年中最为流行的一个构式,我们对“被XX”构式的由来加以简单梳理,并运用构式语法理论,从构式角度出发详细分析“被XX”构式的结构特点及构式语义.最后从社会民生和语言自身两个方面对这一构式得以流行的原因加以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9.
构式语法在批评词汇中心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式压制,当动词义与构式义不完全一致或冲突时,构式常会迫使动词改变其论元结构和语义特征.构式压制的提出大大增强了构式语法的解释力,弥补了TG学派“词汇投射原则”的缺点和不足之处,兼顾了词汇与构式.然而随着构式语法的发展,一些构式语法学家过度强调构式对词汇的作用,而忽视了词汇对语句结构、意义和用法的作用,语句义是由词汇义和构式义共同决定的,构式语法中的压制研究应当包含词汇压制,因此本文就词汇压制的主要类型进行详细论述以弥补构式压制的不足之处,以期加深读者对词汇压制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根据构式语法,典型SVOC结构(即NP2后是名词短语和形容词短语)的构式义是致使变化。而SVOC结构研究中争议较大之处是如何看待和界定NP2后是非限定结构的情况。根据语义分析,这类情况中有些是属于非典型SVOC结构,其意义仍然是致使变化,而另外一些则应视为其他句式,如SVO。而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往往得出不同的结论,这种情况从原型范畴理论的角度来看是完全可以理解并且是非常正常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