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有一次我照镜子,老公凑过来,我突然就发现镜子里的自已变得好看了。我把他推过去,又拉过来,终于试验出这个美丽奇迹是因为身边多了个陪衬人。他先是断然否定,逐渐默认,最后发展到他一旦得罪我.就说:要么我陪你照镜予吧。  相似文献   

2.
爸爸     
许久以来,略知我家世的好多朋友总对我说:“你应该写一写你的爸爸。他们从各种渠道知道我爸爸杜子孚(有时也写为子甫)是位抗日烈士,曾做过地委书记,牺牲在战场上,很悲壮,特别是二零零二年爸爸牺牲六十周年的时候,我有一种冲动;要写点什么纪念他,在自己心中,在家人心中,为爸爸建一座碑。  相似文献   

3.
一天,突然有一个曾经在泥土里滚了20年的男人坐在你的对面:年过而立,身矮,肤黑,眼睛不大,你绝对不会在瞬间把他跟书、跟新闻、跟文化产生联想。然而,等他唇张,你没准吓一跳:‘’别看我矮,我矮得匀称;别看我黑,我黑得透亮;别看我眼小,我小得聚光!”这时,你也许会在揣摸不定中瞥他一眼,心里噙咕:“此生狂妄,自不量力!”是的,这个“狂妄者”就是棒桶。樟境是这样一种人:自中原大地来到新疆戈壁军营,他的心里就贮藏了足够的自信:天生我才必有用,誓将今生赌明天!这种自信,使他浑身是胆:无论台上台下有几千双挑剔的眼…  相似文献   

4.
《出版参考》2004,(1):9-9
生活的打击、问题的复杂会使你的能量枯竭,使你觉得沮丧,筋疲力尽。曾有位52岁的先生来找我咨询。他的意志极为消沉,表现出极端的绝望。他说他“全完了”。他告诉我一生费尽心血建立的一切全都成了泡影。  相似文献   

5.
要作有心人     
回想自己采写成功的第一篇,《再也不能随便浪费现有的耕地》时,我觉得是在唠嗑中得来的。那年初春的一天,一位转业地方的老团长特意回到曾工作生活过的部队看看,茶余饭后他偏要拉上我陪他转转.我愉快地答应了。我们边走边“呼嗑”,当走在营房后的百亩耕地时,突然他脸色一沉不无感慨地说:“唉,耕地逐年减少了,再不能这样随便地浪费现有的耕地了,要管好土地这个聚宝盆呀。”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我反复地咀嚼着那位老团长语重心长的话语,』恩来想去第二天就写出了《再也不能随便浪费现有的耕地》的消息发给报社,《前进报》在1989…  相似文献   

6.
我与摄影“一见钟情”。在我上大二的时候.我惊喜地得到了父亲送的一台单反相机.第一次接触摄影我就深深地被它吸引了。它让我重新认识了蓝天、绿树和鲜花.让我能够作为一个亲密朋友与小鸟对话.和绿草细语,同清风述说……那时.满眼都是美丽的图画。  相似文献   

7.
李秀珍(以下简称“李”):海迪,很久没有和你联系了,确切地说,是和你联系不上,电话总也找不到你。一些外省的媒体希望通过我们联系采访你,也没找到。后来才知道你在写长篇小说《绝顶》。张海迪(以下简称“海迪”):这几年我很少和外界联系,也很少接受采访,我希望内心安静地把这部长篇写好,毕竟长篇小说是作家的精神大厦,要打好地基,然后一块砖一片瓦地盖起来,这需要时间。李:曾听你说过,每当你没有声音的时候,就是你在艰苦工作的时候,你果然是在沉寂中攀登新的高峰。能谈谈你写  相似文献   

8.
追求特色     
什么是特色?我就是特色。有人说我虚伪,也有人说我实在;有人说我软弱,也有人说我坚强;有人说我圆滑,也有人说我固执。你可以喜欢我,也允许讨厌我。因为我的“基因”是独一无二的,是与你和他有所区别的。  相似文献   

9.
艾略特曾把跨文化解读描述成"从镜子的两面"来看事物,意思是说这是不可能的.本来,镜子的功能决定了它必须不透明,才能够反射出你我的模样.话是这么说,事实上我们不断从各个角度来观察自己,甚至努力去设想镜子背面的目光.这就给艾略特的比喻带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意思:尽管人都是自恋的,看来看去都是自己的模样,但是这个"自己"的意义也许并不是那么清晰,"自己"本来就是多元的. 我不断想起这个比喻,是因为最近参加了一系列中美学术交流活动,仿佛不断在遭遇引人反省的一面镜子.这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中西差异,或者以他者为镜来反观自己,因为参与者(比如我)都不愿意代表纯粹的"中"或者"西",实际在错综复杂的全球化语境下,并没有任何人能代表"东方"或者"西方".  相似文献   

10.
田丽华 《记者摇篮》2004,(12):61-61
一位记者跟笔者讲过采访中遇到的一个“笑话”:在田问地头采访结束时,她要给农民拍张照片。老农说:“你等我一会儿.我回家换身衣服。”他是想穿上自己箱底里那身西装再照相。在记者的眼里.老农站田里穿西装样子很好笑:但在老农看来.上报纸版面如过年过节一样郑重,要穿上他最好的衣服。记者觉得可笑.认为老农不懂着装的学问,劳动时着装太正式不得体;但老农以为遇到大事要把自己打扮得利索点才像个样。  相似文献   

11.
画中有话     
《中国新闻周刊》2005,(30):13-13
“我带来了好几件衬衫。”;“美国同世界的关系就是锤子与钉子的关系.美国爱敲打谁就敲打谁”。;“别动我们的《马赛曲》。”;“现在有一种很不好的现象.动不动拿着成箱的方便面、矿泉水去灾区,要知道。一瓶矿泉水的钱.老百姓可以买两斤粮!救灾工作要务求实效.把宝贵的资金用在群众最需要的地方。”;。第一次看到我的照片是在(英国)电视4台.我吓坏了……我不希望人们盯着我说,‘嘿,你不是已经死了吗?’或被人说.‘伦敦袭击者来了’”。;“节油汽车的春天就要到来了。”……  相似文献   

12.
章文一 《湖北档案》2007,(11):30-31
曾看过一则故事。 如净禅师在京都期间.曾有一盲居士登门拜访。临别时,天色已晚。如净禅师让小和尚给盲居士备了一盏灯笼.让盲居士照着路回家。 盲居士摇摇手谢绝了如净禅师的好意,他说:“我是个盲人,无论明暗,对我来说都是一样的,所以,我不需要灯笼。”  相似文献   

13.
阿拉伯著名诗人纪伯伦曾写道,“你们有你们的黎巴嫩及其难题,我有我的黎巴嫩及其瑰丽。你们的黎巴嫩是时日企图解开的政治死结;我的黎巴嫩则是巍峨高耸、直插蓝天的山岳。你们的黎巴嫩是形形色色的教派和政党;我的黎巴嫩则是攀登岩石、追逐溪流,在广场上玩球游戏的少年。”哈里里之死。打破了黎巴嫩表面的平静.使在国际社会共同努力下正逐步解决的黎巴嫩难题愈发复杂。  相似文献   

14.
我是一名部队档案员。最初,我是从接手过来的那一大堆档案书刊中了解到我党我军档案工作的优良传统,深切领悟到周总理关于档案工作者要学习司马迁和江总书记“我们一定要对子孙后代负责”谆谆教诲的深刻涵义。记得前任老李曾针对我“打退堂鼓”的思想说过一段话。他说:“革命军队就象一台高速运转的机器,我们档案工作者可能就是这台机器上的某个零件,如果你、我、他都不愿充当这个零件,那这机器还要不要正常运转!”他的这番话对我来说份量很重,在我心里烙下了深深的印记,使我的思想认识得到一次“淬火”和升华。我在十四年中曾因工…  相似文献   

15.
“彭市长.你别往正门走,有一群上访的人正堵在那里。”“那我从哪儿走?”“后门”“后门要是也堵了呢?”工作人员被武安市市长彭学增问得哑口无言。他来到上访群众中,提高嗓门喊道:“我是彭学增,大家要反映什么问题,请说吧!如果时间短.我就地答复;如果时间长,请大家回去,留下几个代表到我办公室来。”上访群众听了市长这番话语,憋在心里的气消了一半,尔后大家心平气和地酝酿代表人选。  相似文献   

16.
监考     
有师曾套用一句很俗的话说:“如果你爱一个人,就让他去监考;如果你恨一个人,就让他去监考。”当时,作为学生,我正梦想着自己有一天篡夺“监考”的宝座,那是何等快意啊!终于在实习期间,学校要期中考试,安排了我们实习老师监考。  相似文献   

17.
《声屏世界》2006,(10):39-39
六年前,我离开95.1;三年来,你听我在103.4;现在起,我在104.4…… 去年秋天,有人在短信平台上说:等待你的下一次转身! 收音机里,从95.1开始,向右是103.4,再向右,便是104.4,你会跟着我的声音向右转身吗?  相似文献   

18.
《韩非子》中曾经记载过一个故事:春秋战国时期魏国有个大将叫吴起,他带兵攻打中山国时,军队中有个士兵的伤口发炎了,流着脓血,吴起看到后就用自己的嘴给这个战士吮吸脓血,士兵非常感动;都愿意为他勇敢作战。有一次,他又为伤员吮吸脓血,一个伤兵的母亲看到后反而哭泣起来,人们问她:“吴起大将这样爱护你的儿子,你为什么还哭啊?”这位伤兵的母亲说:“吴起曾给他的父亲吮吸过创伤的脓血,他的父亲就战死了,现在我的这个儿子又要战死了,所以我才哭呀!” 这个伤兵的母亲的类比犯了“不相类”的毛病。她的思维过程是机械的类比…  相似文献   

19.
“文革”中入伍后,他在部队做炊事员。一次,一位在广播室做广播员的同学没有稿子.就对他说:你的作文分数最高,帮我写个新闻吧。他很爽快地答应了.也很认真地写出了稿子。这篇稿子播出来之后.团里的政治宣传股长就伺,这篇稿子的作者是谁呀?人家告诉他,是三连一个炊事员。宣传股长很惊讶,就跑到炊事班跟他说:你不要当炊事员了,今天晚上就打背包到团里,给我写文章去。就这样,他这一辈子跟新闻结下了缘。现在.他在解放军报社任副总编辑.高级记者,  相似文献   

20.
少写应景稿     
有位初稿报道的战友向我们诉苦,“我稿子写了几十篇,篇篇都有时效性,可就是见不了报,你说邪门不?”我随手翻了翻他保留的底稿后,半开玩笑地对他说:“不是邪门,而是你把门走邪了。”也难怪,他写的稿子都是一些“应景稿”。比如,“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时,他就写妇女生活;“五四”青年节时,他就写青年活动;春节前夕,他就写某某请假,正月十五前他又写起了闹花灯。底稿一大摞,真正反映部队中心工作的却不多。纪念节日的稿子,报纸需要,完全可以写。然而,这方面的稿件用量毕竟很少。再说你如果卡着“点”才往报社寄,弄不好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