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件小事》是鲁迅短篇小说中很特别的一篇,它塑造了与“众”不同的车夫和启蒙者——“我”的形象,为了表达对启蒙者的质疑和反省,作者虚构了一个理想化的车夫,表现了正剧的美学风格,反映了鲁迅早期对民众和启蒙者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语颇错杂无伦次 ,又多荒唐之言” ;“记中语误 ,一字不易”———鲁迅《狂人日记》正文之前的小序中这两句话概括了这篇小说的语言特色。一、错杂荒唐 ,这是狂人语言的“原貌” ;二、原文照录 ,保留其狂态———当然事情并非如此简单。因为我们知道所谓“狂人”是鲁迅塑造的文学形象 ,所谓“日记”是鲁迅运用的一种叙述方式 ,根本不存在两册现成的日记供鲁迅“持归阅一过”然后“撮录一篇” ,那么 ,这些“错杂无伦次”的“荒唐之言”完全是鲁迅的精细笔触刻画而来。或者说 ,鲁迅在写这篇小说之前 ,就设计好了全文的风格样式 ,而在实际操作…  相似文献   

3.
《孔乙己》是鲁迅最满意的一篇小说,“在《呐喊》集中.这可说是呐喊的火气最弱,作者的内心隐痛却表现得最饱满的一篇,鲁迅如此偏爱它.正显出了他创作的真正的兴趣所在。”一般认为。它的成功之处在于塑造了一个封建社会末期下层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但实际上.如同我们只看到了海面上巨大冰山的一角.多数人只看到了被旧科举摧残毒害的孔乙己.却很少关注一个被社会逐渐染黑毒害的小伙计.笔者认为。这正是巨匠鲁迅于文本中赋予在小伙计身上的重要隐匿意蕴.  相似文献   

4.
谈祥林嫂     
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用“吃人”二字深刻地概括了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放的本质;他的另一篇著名小说《祝福》,则用具体的形象反映了在封建制度下,农村劳动妇女祥林嫂被封建礼教所“吃”掉的活生生的现实。《狂人日记》提出了“救救孩子”的口号;《祝福》发出了救救祥林嫂的呼喊。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完全是一个被传统观念和习惯势力摧残致死的妇女形象,她在遭受封建社会各种势力的迫害时,表现得十分愚昧和麻木。读了《狂人日记》,再去读《祝福》,就会发现这两篇小说的创作意  相似文献   

5.
单四嫂子和祥林嫂是鲁迅在《明天》和《祝福》中塑造的两个寡妇形象,但是对这两个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劳动妇女,鲁迅一改批判愚弱国民“劣根性”的锋芒,而对她们倾注了“哀其不幸”的同情与怜悯。本试图结合鲁迅的“节烈观”,分析其笔下塑造的寡妇形象,并联系鲁迅本人的身世,探析“寡母抚孤”与鲁迅创作这一题材的心理关系,认为“寡母抚孤”这一中国传统化心理销毁了鲁迅的批判锋芒。  相似文献   

6.
说明:《孔乙己》是鲁迅最为钟爱的短篇小说。在这篇小说中,作者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受侮辱、被欺凌,可笑更可悲的读书人形象———孔乙己。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特殊人物。正因为如此,他成了人们取笑的对象。他被笑声包围,这笑声不但不会带给人丝毫的快乐,反而会使人感受到浓重的悲凉。人们不无恶意的取笑,正如一支支的利箭刺向他,人物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不言而喻。复习教学双用板书@孙永河  相似文献   

7.
唐弢同志的《琐忆》,追忆了关于鲁迅后期若干零碎的小故事。乍一看,确如题目所言,是有些“琐碎”的,但由于这些“零碎”的故事,都被作者巧妙地编织在“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一主题的红线之上,所以给人的印象,却是十分严谨的。文章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赞扬先生“俯首”的伟大精神,第二部分歌颂他“横眉”的高贵品质,这就完整地塑造了鲁迅的形象,深刻地揭示了鲁迅精神的实质。如果说“琐”,只是就选材的现象而言,或者说是作者的一种谦词。这种以零碎的材料,着力表现一个统一而集中的主题的写法,正体现了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其实,《琐忆》的严谨,并不仅仅表现在有个统一  相似文献   

8.
《铸剑》的主要人物不是眉间尺 ,主题亦非赞扬古代人的抗暴牺牲精神。从《铸剑》中对黑色人的外貌、姓名、语言、行为、精神等方面分析 ,鲁迅写黑色人是自况 ,主题是表现了鲁迅“韧”的战斗精神  相似文献   

9.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第二篇白话小说,是他本人最满意的一篇小说。这篇小说篇幅不到3000字,却极深刻地反映了孔乙己一生的悲剧和整个世态。孙伏园在《关于鲁迅先生》中评价《孔乙已》“能于寥寥数页之中,将社会对于苦人的冷淡。不慌不忙地描写出来,讽刺又不很显露,有大家的作风”。《孔乙己》体现了鲁迅先生“揭示社会的病苦。以引起疗救的注意”的创作意图,同时塑造了“孔乙己”这一影响深远的典型人物形象,具有极高的思想价值和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0.
《故乡情》辑录了《将军的私事》和《他与故乡同在》两篇故事。这两篇故事,选材角度相同,表现的主题也相同,标题“故乡情”与所表达的主题是十分吻合的。在这两篇故事中,作者选择了日常生活中的细微之事,以饱蘸感情的笔调,生动感人的细节描写,表现了革命前辈对故乡、对故乡人民的热爱之情。  相似文献   

11.
《斑羚飞渡》发表以来,先后被《语文周报》《语数外学习》《小小说选刊》《中学生阅读》等多种报刊转载,感动了一批又一批的读者。它以精炼形象的语言、惨烈悲壮的场面,表达了作者对生命中奉献与牺牲精神的礼赞。特别是文中那不朽形象的塑造、美丽意象的设计,以及二者和谐的交融,使人读之,像走进一片美丽的风景中,流连忘返。首先,我们来看形象塑造。《斑羚飞渡》是一篇小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小说的核心内容。而它塑造的并不是具体的某个人,而是一种像人那样崇高的“物”。文章通过对这种“物”的刻画讴歌了一种精神,一种以长者…  相似文献   

12.
《铸剑》的主要人物不是眉间尺,主题亦非赞扬古代人的抗暴牺牲精神。从《铸剑》中对黑色人的外貌、姓名、语言、行为、精神等方面分析,鲁迅写黑色人是自况,主题是表现了鲁迅“韧”的战斗精神。  相似文献   

13.
鲁迅的小说有的是用第一人称写的。《呐喊》、《彷徨》中共二十五篇小说,其中就有十一篇采用第一人称。在中学语文课鲁迅小说教学中,关于“‘我’这个人物是不是作者自己”这个问题,存在着分歧意见。有的同志认为,“我”是作者塑造的文学形象,不是鲁迅自己;有的认为,“我”就是鲁迅;还有的认为,在一部分小说中,“我”就是作者,在另一部分小说中,  相似文献   

14.
《孔乙己》是鲁迅最满意的一篇小说,在《呐喊》集中,这可说是呐喊的火气最弱,作者的内心隐痛却表现得最饱满的一篇,鲁迅如此偏爱它,正显出了他创作的真正的兴趣所在。一般认为,它的成功之处在于塑造了一个封建社会末期下层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  相似文献   

15.
鲁迅在《过客》篇中通过塑造“过客”这一独异的“精神界之战士”形象,郑重审视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自我的哲学关系,从而揭示出“向死而在”的哲学意义和“反抗绝望”的精神价值。  相似文献   

16.
同一篇作品,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认识,对于鲁迅《故乡》的主题,有人认为“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民的贫困生活,表达了追求新生活的愿望”;有人认为“反映了纯真的人性被扭曲”;有人认为“表达了渴望理想的人与人的关系”。我认为做乡》的主题是多元的,鲁迅的思想是复杂的,彷徨的。他既对束缚人们思想的封建制度强烈不满,主张改革,又对辛亥革命的不成功给人民带来困苦表现出无奈。  相似文献   

17.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为中心的文学体裁,理解人物形象,把握人物形象,是小说教学的重点.1990年版高中第三册语文课本的两个小说单元,共选了八篇小说,其中有鲁迅的《药》、叶圣陶的《夜》、高尔基的《母亲》.这三篇小说分别塑造了三个母亲形象,三个母亲既有惊人的相似,又各具风采,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到三位作家塑造人物的独特手法和作品的不同风格,领略到它们诱人的魅力,从而更好地把握作品的主题.《药》、《夜》、《母亲》中塑造的三  相似文献   

18.
《阿Q正传》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最初发表于《晨报副刊》,后收入《呐喊》。是鲁迅唯一的一部中篇小说它既是中国文学园地的杰作,也是世界文学园地的杰作。鲁迅塑造的阿Q这一艺术形象,在中国早已是妇孺皆知,在世界也是公认的典型形象。鲁迅在谈到这篇小说的写作动机时曾经说过,主要是为了揭示"国人的灵魂。"(《阿Q正传?英文版序》)鲁迅在这篇小说中表现出来的改造"国民性"的思想;鲁迅对阿Q表现表现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小说的中心人物是乡村流浪汉阿Q。《阿Q正传》通过阿Q和他周围人的冷漠形象地揭示了中国农民的麻木和不觉悟,揭示了人性的弱点,也折射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致命弱点。  相似文献   

19.
鲁迅的《社戏》,同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一样,是一篇自传体的短篇小说。小说中的最重要的形象——贯穿着小说前后两个部分,联结着过去与现在、童年与中年三十年间生活的主要人物“我”,就是鲁迅本人的形象,是鲁迅把自传性的材料加以艺术提炼,按照自己独特的思想面貌和身世经历塑造出来的。恩格斯说:  相似文献   

20.
荆有麟光先生在《鲁迅回忆》中讲到,鲁迅曾说《过客》一篇,在他脑筋中酝酿了将近十年。这仅有3000字左右的一篇散文诗剧,竟是作者酝酿十年的心血结晶,这启示我们,对《过客》的深邃内涵,仍需我们深入地探讨。目前,研究者们对《过客》比较一致的看法是:鲁迅在这篇散文诗中赞扬了“过客”不顾劳顿,艰苦跋踄的探索精神。但也有人根据散文诗的气氛和形象,认为它表现了作者的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