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王艳 《情报科学》2023,(5):131-137
【目的/意义】红色档案资源蕴含着我党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以青少年为研究对象,探索红色档案资源的开发路径具有重要价值。【方法/过程】在对红色档案资源的概念、价值、开发现状等文献进行梳理后,对青少年群体获取资源的方式与需求进行调查分析;从青少年用户需求、红色档案资源、呈现方式三个维度分析了面向青少年教育的红色档案资源开发的内在机理。【结果/结论】根据面向青少年教育的红色档案资源开发内在机理与青少年的习惯、需求,从红色档案资源征集遴选、开发成果呈现形式、宣传、校馆协作四方面提出红色档案资源开发路径。【创新/局限】本文以青少年为面向对象,对红色档案资源进行开发路径的探究,为红色档案资源更好融入青少年教育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牛力  刘慧琳  王保国 《情报科学》2021,39(11):30-37
【 目的/意义】数字环境下典藏资源在利用中遇到瓶颈,因此需要优化或更新资源组织方式,本体与标签作为 网络信息组织的重要手段可以为典藏资源的组织带来借鉴。【方法/过程】从资源组织过程出发,基于本体的设计方 法,构建了面向典藏资源的多维度标签体系分层框架,展现层级序化的组织过程。同时基于典藏资源组织需求,设 计了数字人文视角下标签体系模型,展现标签体系在资源组织与服务中的作用。【结果/结论】以吴宝康老照片资源 为例的实证检验再次印证,数字人文视角下典藏资源多维度标签本体的构建能够帮助建立资源间的关联关系,为 语义检索与导航、知识发现与可视化等提供支持。【创新/局限】借助本体规范标签的知识表示展现了标签体系在典 藏资源立体化、语义化、细粒度组织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未来可以加强过程的自动化程度,推广研究对象的适应 范围。  相似文献   

3.
金波  周枫  杨鹏 《情报科学》2021,39(11):187-193
【目的/意义】档案数据引起了档案学界业界的高度重视,正成为目前档案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和前沿课题,开 展档案数据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方法/过程】文章采取内容分析法和实践调研法,对当前档案数 据的概念特征、形成背景、管理对象、管理方法等研究内容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总结归纳,提出档案数据研究正处于 “破题”阶段,相关研究内容较为零散,不系统、不完整,缺乏整体性思考,亟需加强理论探索和实践研究,创建档案 数据管理理论体系与知识体系。【结果/结论】围绕大数据时代档案信息资源数字化数据化转型,引入数据科学与数 据管理的理论方法,重点聚焦档案数据生态环境、基本内涵、形成机理、管理主体、质量控制、利用策略、安全防护、 治理体系等主题展开研究,推动档案数据理论创新,建立档案数据管理新范式。【创新/局限】在系统梳理档案数据 研究现状基础上,探索提出未来档案数据研究的潜在题域。  相似文献   

4.
王颖  于改红  谢靖 《情报科学》2021,39(8):67-77
【目的/意义】通过对学术资源进行深度挖掘与语义化组织,实现学术资源及其内部知识之间的关联发现。 【方法/过程】本文提出基于全文知识网络的学术资源关联发现方法,设计了全文知识网络的模型和构建流程,以 Pubmed Central数据库中拟南芥(Arabidopsis)相关的520篇期刊论文全文数据为实验对象,通过全文解析和挖掘将 其分解为细粒度的知识,形成全文知识网络。然后利用SPARQL查询和RelFinder可视化工具从数字资源层、知识 单元层和知识对象层三个层次开展关联发现实验。【结果/结论】本文构建全文知识网络对学术资源进行细粒度组 织和挖掘,有助于发现不同学术资源及其内部知识之间的潜在关联,对学术资源的深度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创 新/局限】本文创新之处在于通过构建全文知识网络对学术资源进行细粒度揭示和组织并进一步发现潜在关联,局 限在于尚未开展大规模应用实践。  相似文献   

5.
高丹  何琳  孙帆  刘建斌 《情报科学》2022,40(10):114-122
【目的/意义】对数字人文研究方法的应用情况进行量化分析,有利于加深对数字人文方法体系的理解。 【方法/过程】本研究对数字人文国际期刊和会议上发表的3245篇论文进行内容分析,统计分析了研究方法的使用 情况、使用方式、主题分布和共现情况。【结果/讨论】研究发现,数字人文领域的学者多使用实证法,对理论法的应 用较少,且绝大多数论文对于研究方法的使用还停留在较低层面。数字人文领域应用多种方法的比例高于其他领 域,整体来说,数字人文研究偏好使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相关方法和案例分析法处理问题。以此为基础,对数字人文 研究方法的选取、使用与拓展,以及数字人文方法体系的优化与完善提出建议。【创新/局限】本项研究揭示了数字 人文领域方法体系的应用与发展现状,对于进一步深化数字人文方法研究具有一定贡献,但数据样本难以全面揭 示数字人文领域研究方法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6.
【目的】 在学术期刊的知识服务实践受到技术与内容双重阻滞的背景下,探讨其转型发展的突破路径。【方法】 基于创新理论框架,结合典型案例分析当前学术期刊知识服务实践与理论研究中尤为薄弱的资源配置与组织创新模式。【结果】 开放科学极大拓展了知识资源,知识付费促进知识资源生产方式迅速迭代,二者为资源配置与组织创新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结论】 学术期刊应以开放服务思维变革知识服务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积极利用开放知识、开放工具和平台建立桥梁,驱动用户把知识服务深度嵌入自身活动过程,使之成为支持用户创新的强大工具。  相似文献   

7.
黑浩源  裘鹏 《情报科学》2022,40(9):32-37
【目的/意义】从数字人文和智慧视角出发,构建北京双奥社会记忆,契合通过体育构建美好世界愿景,助 力打造北京双奥遗产。【方法/过程】梳理了社会记忆发展脉络,分析了社会记忆构建研究现状,对社会记忆实践应 用案例和场景进行了研判,明晰了数字人文和智慧数据概念,阐释了数字人文与北京双奥社会记忆逻辑关联。【结 果/结论】将数字人文理念、智慧数据理论、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引入到北京双奥社会记忆项目构建,提出构建高维时 空智慧数据服务空间、数字记忆多重证据参照体系、多维人文价值协同合作机制、数智赋能社会记忆服务体系等四 个策略。【创新/局限】形成数字人文和智慧数据同社会记忆的三维融合,拓展了北京双奥社会记忆理论体系和方法 体系,存在相关理论分析不够透彻、社会记忆构建维度不够完善的局限。  相似文献   

8.
【目的/意义】文物图像资源日益成为数字人文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为了克服存在于图像资源内容与 形式上的“语义鸿沟”对其开发利用产生的消极影响,有必要面向文物图像资源底层视觉特征与高层语义特征的精 细化映射与细粒度知识表示进行相关研究。【方法/过程】本文在分析文物图像资源知识表示需求与表示策略的基 础上,提出了基于知识元构造的文物图像资源细粒度知识表示模型。在模型设计的基础上,以著名绘画文物《历代 帝王图卷》为例,阐述了面向文物图像资源细粒度表示需求进行知识元提取、构造与数据发布的具体流程。【结果/ 结论】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基于知识元的文物图像资源细粒度知识表示方法能够在图像底层视觉特征与高 层语义特征之间建立有效的语义映射关系,并通过与外部知识库的数据关联实现与开放关联数据网络的深度融 合。【创新/局限】本文从知识元角度出发,提出了文物图像资源的细粒度知识表示方法,在未来的研究中还需对文 物图像知识元的自动提取以及基于知识元的图像资源知识发现方法进行更深入地探索。  相似文献   

9.
彭博 《情报科学》2021,39(9):162-169
【目的/意义】如何将网络文物信息资源中不同的知识提炼后推荐给有关用户,是文物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 过程中的关键问题。【方法/过程】通过主题-知识关联模型构建文物知识网络并识别网络中文物信息资源文本中的 主题词,而后根据知识及主题词的重要性对耦合后的知识进行重要性排序,按照知识与主题的关联程度实现文物 信息资源的知识推荐。【结果/结论】在实验中实现了不同网络文物信息资源的知识推荐,对比了不同数量主题词下 知识发现的效果,发现该方法在学术型文物信息资源的知识发现与推荐中效果较好。【创新/局限】利用知识库与信 息资源内容构建知识网络,通过计算网络节点的重要性进行知识推荐,为文物信息资源的利用提供了新的方法。 但受制于知识库知识储备的影响,可能无法挖掘信息资源的知识全貌。  相似文献   

10.
【目的/意义】数字人文是数字时代人文科学的新潮流,从社会记忆再生产视野探视数字人文,可以为数字人文发展开辟新的学科天地,提供指导性精神动能:填平理论洼地、导引意义指向、强化伦理反思、树立学科自信,塑就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数字人文新范式。【方法/过程】通过对数字人文与数字记忆之间的关系阐释,揭示数字人文是数字时代记忆再生产的典型样态。对数字人文的社会记忆再生产功能进行多方面的探讨,分析数字人文的社会记忆再生产卓越特性,并对社会记忆再生产为数字人文研究涵育人文精神予以展望。【结果/结论】数字人文可以被定性为数字时代社会记忆再生产的典范,既具备社会记忆的存储、展演、想象、反思功能,又表现出卓越特性,是数字时代社会记忆再生产的新景观。【创新/局限】为数字人文研究提供了更宏大的新视角,且增添了学科建设层面的理性探讨。  相似文献   

11.
鲁国轩  杨冠灿  宋欣 《情报科学》2022,40(9):154-158
【目的/意义】数字人文作为人文社科和计算机技术的跨界学科,在高速发展的同时面临概念界定不明确、 专题期刊缺乏等问题,增加了文献搜集难度。需要构建适合的识别分类模型,形成数字人文专题文献库,助力数字 人文研究。【方法/过程】分析数字人文学科的内涵,归纳数字人文文献特征,在人工识读标注的基础上构建机器学 习模型,实现对数字人文文献的自动识别与分类。【结果/结论】提出一种基于机器学习的数字人文文献识别分类模 型,对图情领域数字人文文献实现了较好的识别效果。【创新/局限】将机器学习算法应用到数字人文文献分类,较 好应对了词汇复杂和数据量较小的问题;进一步研究可使用深度学习等更复杂的模型,并实现不同领域数字人文 文献的多分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意义】水文化遗产是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系统性保护水文化遗产显得尤其紧迫,全方面多维度传承水文化遗产十分必要,因此从元宇宙视角探讨水文化遗产资源组织,推动水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多维度传承。【方法/过程】以水文化遗产资源为研究对象,利用资源组织理论与方法,从元宇宙视角融合数字孪生、区块链等技术,基于水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需求,通过欲组织水文化遗产资源、融合水文化遗产、资源组织关联、资源再生和资源融合应用五个方面来构建水文化遗产资源信息化、知识化、情景化、服务化虚拟仿真体系,提出元宇宙视角下都江堰水文化遗产元宇宙应用实例。【结果/结论】元宇宙视角组织水文化遗产,为水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提供新思路,同时有利于推动水文化研究。【创新/局限】元宇宙集成和融合多技术和方法,实际高效应用还需要从管理和实施层面进行进一步优化。  相似文献   

13.
马玲 《情报科学》2021,39(9):80-83
【目的/意义】科学数据共享是有效开发和利用科学数据的手段之一,它打破了信息资源垄断,减小了“数字 鸿沟”,使科学数据资源得以重复利用,既促进了科学界共享合作精神,又使数据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对提高世界科 技水平、促进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通过对国内外科学数据共享研究的梳理,分析了影响 高校科研人员科学数据共享的因素,并进一步构建了以科学数据为核心,技术体系为基础,激励机制为驱动力,以 评价机制和推荐机制为支撑的数据共享机制。【结果/结论】高校科研人员的预期回报、自我效能、信任、积极情绪、 组织氛围、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影响共享态度。【创新/局限】本文试图从理论和实践上为我国科学数据管理和 共享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意义】利用扎根理论构建档案文献遗产元数据质量标准模型,提出档案文献遗产元数据质量控制策略,以期为档案文献遗产元数据标准方案的建立提供帮助,从而提高档案文献遗产利用效率。【方法/过程】基于扎根理论,通过对专业用户需求的分析,初步构建出档案文献遗产元数据质量标准模型,进而利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对初步建立的模型进行检验,确立最终的模型。【结果/结论】通过研究构建了档案文献遗产元数据质量标准模型,包括形式质量、内容质量和效用质量3个维度及下属的16个具体质量指标,提出了档案文献遗产元数据质量控制策略。【创新/局限】从专业用户视角探索档案文献遗产元数据质量标准模型,把元数据质量控制问题引入档案文献遗产资源开发领域;本次研究选取的样本数量有一定局限,拟能够在未来研究中进一步扩大访谈用户群体。  相似文献   

15.
【目的/意义】顺应泛网络条件下数字阅读和文献检索与利用的新情况,实现国人共享数字资源,是数字图书馆创新发展和提高中华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路径。【方法/过程】分别基于数字图书馆的服务理念、服务动机以及用户信息行为新特征,对数字图书馆服务平台的功能需求进行深入分析。【结果/结论】此分析为"构建国家云图书馆"服务平台建设提供参考,可以推动数字图书馆服务平台建设、信息服务等研究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意义】为了进一步的优化企业知识组织模式,提高企业知识创新与知识创造效益,以加快推进企业 知识生态化进程。【方法/过程】从需求分析与逻辑建模两个层面,构建模型的物理结构,利用数学分析与评价方法, 分析模型组配模式与知识生态化过程内在联系,从系统层面为企业知识创新与创造提供理论基础与操作规程。【结 果/结论】最后,得出企业知识种群的类生命体特征是知识种群得以进化和协同创新的驱动要素,为顺利实施企业 知识生态化战略奠定系统模型基础和方法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学术期刊基于移动应用的知识服务模式,旨在与学术期刊知识服务经验研究和实践操作相互支撑,提出发展策略。【方法】 通过清博指数进行为期一年的跟踪分析,选取综合性学术期刊、专业性学术期刊、学术期刊库的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和学术微信公众号,结合其功能及线上线下活动分析学术期刊微信知识服务现状。【结果】 学术期刊以知识资源的单点开发为生长点,逐渐形成了用户定制型、行业应用型、知识体系型等知识服务模式。【结论】 学术期刊应明确知识服务内外有别,策划在前、组织在后,重视增量资源的开发,提供与用户需求和使用场景适配的知识服务。  相似文献   

18.
【目的/意义】通过分析知识、惯例和动态能力之间深层次的关系,探究知识和惯例对动态能力的影响机理, 为组织动态能力的开发和更新提供新视角。【方法/过程】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按照“知识—惯例—能力”的研究范 式,构建了知识创造和惯例变革双重驱动下动态能力形成模型。通过剖析知识创造和惯例变革的内在过程,进一 步揭示组织动态能力的形成机理。【结果/结论】在动态环境下,知识创造和惯例变革共同驱动动态能力的形成。知 识创造为惯例变革提供关键知识资源;惯例变革是动态能力形成的内在动力。【创新/局限】本文剖析知识和惯例对 动态能力形成的作用机理,构建了基于知识创造和惯例变革对动态能力形成的理论驱动模型,未来仍须对该理论 模型作进一步探讨和检验。  相似文献   

19.
【目的/意义】基于数字人文理论与方法,挖掘《谭延闿日记》中蕴含的人物关系,形成能够呈现日记人物同 现关系的可视化图谱,将非结构化的日记文本以更加清晰直观的方式进行展示,并力图在此过程中发现和提炼有 用的知识。【方法/过程】以 1923—1926年的《谭延闿日记》内容为研究对象,抽取具有同现关系的人物实体要素,运 用 Gephi数据可视化软件构建日记人物同现关系网络图谱,并通过量化统计、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对网络拓扑特 征、人物中心性特征以及基于模块化和k-core的人物群体特征等问题进行分析与讨论。【结果/结论】以人物关系挖 掘为切入点,发现和提炼《谭延闿日记》中蕴含的知识,展现了数字人文视阈下细粒度开发名人日记资源的可行性。 【创新/局限】构建了《谭延闿日记》人物同现关系网络,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分析与可视化呈现,并结合相关历史研 究进行对比验证,以更加直观的方式展现对日记文本内容的挖掘过程与结果,为其他历史档案资源的开发提供参 考。但是所抽取数据为局部时间段数据,仅能展现局部时间段的特定人物关系,更多、更丰富人物关系的挖掘与呈 现还需更长时段的数据与更多相关资料的充实。  相似文献   

20.
辛本禄  穆思宇 《情报科学》2023,41(1):174-181
【目的/意义】为适应大数据时代知识创新的需要,在动态服务创新能力视域下探究大数据驱动下的企业知 识创新实现路径。【方法/过程】首先对数据、信息与知识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然后探究动态服务创新能力的5个维 度对企业的大数据驱动下的知识创新各个阶段的影响以及在实现知识创新路径中的作用。【结果/结论】企业通过 大数据驱动和动态服务创新能力构建知识创新资源库、提出知识创新方案,从而实现知识创新。【创新/局限】将大 数据驱动与动态服务创新视角同时融入知识管理研究;不足之处在于仅在理论上探讨了企业知识创新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