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徐顽强  熊小刚 《科学学研究》2010,28(11):1656-1660
当前我国已有196个非政府奖项正在面向全国开展科技奖励活动,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非政府科技奖励在设奖数量和规模、社会影响力和地位、奖项管理以及开放程度等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差距。这主要是由我国特殊的经济、政治和社会体制的束缚,传统观念和社会结构体制的影响以及非政府奖项的管理和完善需要一个过程等原因造成的。要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可采取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设奖,对国家科技奖励制度进行适当调整,充分整合社会资源,引入质量管理体系,加大设立国际科技奖的力度,提高非政府奖项的立法等级等措施。  相似文献   

2.
世界科技发达国家科技奖励设奖各有其有效做法,如美国、法国、日本和印度,重视社会力量设奖,重视青年奖、女性奖、国际奖和科普奖,奖励对象以个人为主,物质与精神奖励并重。我国科技奖励设奖主体以各级政府为主,奖项较少针对青年和女科学家、国际和科普,授奖对象重科技项目,奖励形式重物质奖励。借鉴科技发达国家有效做法,在设奖主体、奖项设置、奖励对象、奖励形式及额度等方面进行改革,可以提高我国科技奖励制度效能。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充分肯定我国现行科技奖励制度对鼓励发明创造,促进科技进步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的同时,对我国现行的科技奖励制度中存在的奖励对象的单一性、奖励形式的单一性、奖金来源的单一性,以及侧重于奖励成果和企业科技奖励工作薄弱等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在借鉴国外科技奖励经验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完善我国科技奖励制度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4.
中外科技奖励制度在奖励体制、主体结构、授予对象、资源配置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对我国的科技奖励制度改革具有启示作用:在规范和扶持的基础上进行科技奖励的社会分层;奖励资源配置上重视基础研究、社会科学研究、青年科技工作者;增加人物奖比重等。  相似文献   

5.
为借鉴国内外科技奖励的成功经验,文章从奖励体系设置、奖励运行实施两方面阐述了国外科技奖励制度有关情况,从国家科技奖、省部级科技奖和社会力量设奖三方面介绍了我国"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科技奖励制度有关情况.在此基础上,针对新形势下我军科技奖励的改革工作提出启示建议.  相似文献   

6.
深入研究科技奖励制度对于建立和健全激励科技发展的政策和机制,促进科技事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剖析科技奖励制度的内涵入手,概述了科技奖励的管理学和经济学两个方面的理论依据,详细地分析了科技奖励制度对我国科技发展、经济振兴、社会进步等方面起到的积极推动作用,在分析目前我国科技奖励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提出了若干完善我国科技奖励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文章通过对科技奖励起源的追溯以及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奖励发展进程的回顾,结合国外发达国家科技奖励制度,提出我国科技奖励发展过程中值得关注的几点趋势,希望为科技人员和相关管理部门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8.
科技奖励活动中越轨现象探因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本文运用社会统计学方法分析科技奖励中越轨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研究发现,报奖者的名望、职权、科技奖励制度不完善、评价指标的模糊性是造成科技奖励中越轨行为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阮冰琰 《科学学研究》2010,28(4):496-499
科技奖励的社会分层直接影响着科技奖励制度的实施效果。我国现行科技奖励按奖励主体的行政隶属关系进行分层,这种方式存在许多弊端,有必要对我国科技奖励的社会分层体系进行重新构建,政府奖根据行政级别进行社会分层,社会力量设奖则通过预先功能定位和社会选择来实现分层,社会力量设奖与政府奖两大系统共同构筑我国的科技奖励系统的金字塔结构。  相似文献   

10.
科技奖励制度是激励科技创新的重要政策工具,在规范科技奖励、评价科技成果、指引创新方向方面意义重大。在国家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以及《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修订的背景下,以《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的修订为研究起点,对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奖励办法进行横向比较和实证分析,本文认为地方在深入推进科技奖励制度改革的立法保障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包括地方科技奖励制度的系统性和及时性不足、奖项设置导向性仍需要加强、工作机制仍需进一步细化、社会力量设奖仍有待促进和规范等。据此,建议正确处理科技奖励制度改革和地方立法的关系,持续推进科技奖励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科技奖励工作机制和发挥社会力量作用,促进科技奖励制度法治化。  相似文献   

11.
基于获奖者年龄的国家科技奖激励效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强 《科研管理》2016,37(6):37-44
处于创新思维活跃期的青年人才是国家科技发展的希望,通过科技领域最高价值体现的国家科技奖对他们进行有效激励,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社会公众和科技管理部门普遍关心的问题。本研究基于对2009-2013年获国家科技奖项目完成人年龄结构的分析,从获奖者群体与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体年龄结构差异、成果的检验期、及成果奖的缺陷等三个方面,探讨了现有国家科技奖项难以有效激励青年人才的原因,并结合获诺贝尔奖及获自然科学奖项目第一完成人最佳成果产出年龄分布的对比,就增设国家级青年科技奖项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2.
对国家科技奖励制度改革后广东省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项目数量、等级、获奖率和领域分布等情况进行详细数据分析,并与近年来广东省研发经费支出、基础研究投入、企业和高校研发经费支出、省级重大科技成果等方面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得出广东省国家科技奖励工作主要存在提名和获奖项目数量和等级不高、获奖项目奖种和领域分布不均衡、提名和获奖项目来源不广等问题.同时针对这些问题,为广东省进一步做好国家科技奖励工作,提出加强项目挖掘和培育、强化与国家科学技术奖的对接和激励服务、建立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工作后评估制度、鼓励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农业科研机构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摘要:鉴于科技成果奖励对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具有较强的代表性,本文以成果奖励指标为例对农业科研机构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农业科研机构成果产出和科技资源分布均存在显著的“马太效应”;农业科研机构的成果产出不仅受科研投入规模及结构的影响,也与机构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因素和农业资源环境密切相关;目前的科研投入增加仍能带来成果产出的迅速增加,部分机构可能存在边际产出递减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聚焦2000—2019年广东省获得的国家级和省级科技项目成果,从获奖项目的专业领域、创新主体性质、地域来源等信息分析了新世纪以来广东省科技奖励工作的特征。研究发现,广东省科技奖励工作存在地域分布不平衡、个人奖励制度建设缓慢、科技获奖项目后评估缺乏可操作性等问题,因此建议优化个人奖励设置、引导社会力量参评科技奖励、建立符合区域协同发展的科技奖励体系。  相似文献   

15.
郑茜 《科技管理研究》2020,40(24):19-25
对科技奖励作用于社会创新的机理加以研究,认为承认是科技奖励的本质特征,科技奖励以“动机+资源+环境”的模式推动社会创新进程和成果转化:通过承认机制激发科研人员的需求;通过激励机制强化科研人员的创新动机;通过导向机制引导优势资源向重点发展技术领域、产业方向聚集;通过竞争机制筛选优秀科研成果和人才,营造良好的社会创新环境。而在这种模式下取得的经济效益又用于加大科技奖励投入,循环往复地推动社会创新不断发展。以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为例研究其对社会创新的作用机制,认为其主要通过控制奖励数量、提高奖金额度、调整奖项结构、提升奖励质量等方式发挥科技奖励的承认、激励导向和竞争作用。在此基础上分析广东省科技奖励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发挥民间力量设奖、规范奖后派生待遇、提高个人奖项权重、加大对青年科学家支持力度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比较分析粤港澳三地政府科技奖在奖项设置、参评方式、奖励对象、奖励等级与数量、评审组织、奖励方式等方面的异同和特点,发现广东省科技奖的行政色彩较为浓厚,政府部门作为主要提名者难以实质性落实提名责任,丰厚的奖励派生待遇偏离了科技奖励荣誉本身,缺乏对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引导激励;澳门特区政府的科技奖与广东省科技奖较为相似,但其较为注重引导鼓励青年群体开展科技创新;香港特区政府的科技奖励注重发挥市场及社会组织的参与和管理作用.比较分析结果对完善广东省政府科技奖励体系的主要启示为:明晰非市场化激励机制和政策导向作用,进一步优化奖励对象结构,注重对青年科技人员的奖励,落实提名者责任,突出奖励的荣誉性和价值导向,实现与社会科技奖励的互补和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7.
      科技安全是新时代科技工作的重大任务之一。现有研究数量较少,又缺乏国外经验借鉴,使得维护国家科技安全成为一个“无人区”,跨过“无人区”需要方向指引。本文研读了与科技安全相关的所有文献,分析了研究的总体情况,归纳整理了研究的具体成果,结合其他信息,对研究及实践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展望了中国科技安全研究及实践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本研究呈现的中国科技安全研究及实践图景,可为认识中国科技安全研究的历史、研究及实践的现状和未来方向设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奖作为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指示器",具有重要的社会评价功能,第一至五届评奖结果见证了30年来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变化和发展趋势。历届高校人文社科奖统计表明:传统优势学科逐渐式微,新的主干学科格局正趋于形成;获奖成果高度聚集在研究型大学,地方高校异军突起,差异化特色发展渐成取向;引领学者自觉打造学术精品,亟待完善人文社会科学奖励机制;多学科综合研究尚有较大发展空间,跨学科研究是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