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假借是通过音同音近替代而产生字义的孳乳,一“字”而生数“义”,本义和假借义都依附在同一个汉字上;通假则是放着现成的正字不用而借用音同音近的别字,其本质特征是依声借字。假借字在表意文字中引入了表音的因素,节省了文字数量,但影响了汉字的因形解义,增加了理解的难度;而通假字则纯粹是先秦两汉人不规范用字造成的,它掩盖汉字形体与意义的联系,易造成书面混乱,影响文字交际功能。但其求简性和引导文字以音会意的历史功用值得肯定。  相似文献   

2.
<论语.雍也>"虽欲勿用"句中的"勿"字原为"物"."物"字本义指杀牲牛,引申指杀牲,又引申指供宰杀的牺牲,后来再作引中,泛指万物.<论语>"虽欲物用"原句所用的是"物"的第二次引申义,指供宰杀的牺牲."勿"本义为屠杀,后来音近假借为否定副词.<论语>在流传中."物"同声假借为"勿",后世误将"勿"作本字流传.  相似文献   

3.
<正> 何谓假借?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为什么会产生假借字,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汉字是象形的方块字,上古造字之初,无论据象形、指事、会意、形声造字,都是有形可象的。而有些事物或概念则无形可象,造不出,有音无字,就只有假借一个已有的同音字来表示它的意义。第二,上古字少,为检字方便而借。《说文  相似文献   

4.
刘忠华 《现代语文》2006,(10):124-125
假借是借用已有的一个现成字来记录语言中另外一个音同或音近的词的现象.古书中运用假借的情况比较复杂,看问题的着眼点不同,就会有不同的意见.如"六书"假借(即"本无其字"的假借)属"用字法"还是"造字法"的问题、它与通假有无本质区别的问题等.我们认为,只有把握不同类别假借现象的作用与特点,才有助于消除分歧和解决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5.
假借研究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本字标准:本形本义标准以本义之字为本字,古通用标准以常见通用之字为本字。本字标准与假借考释的目的密切相关,前者以疏理文字形义关系为己任,后者注重古书的字词训诂。本形本义标准的提出,冲破了传统训诂学的束缚,确立了假借研究在现代科学中的应有地位,是假借研究的一大进步。  相似文献   

6.
表面看来,假借字和通假字的形式似乎一样,都是因为音同或者音近而借字,因此,初学者极易混淆。但是实际上,假借和通假不同,是两种不同的文字现象。一、假借和通假形义有别从形体看,假借不涉及形体的改变。比如“然”字,本来表示燃烧  相似文献   

7.
通假字是指古汉语书面语里音同或音近字的通用和假借。它实质上是一种用字假借,即弃某些常用的正字不用,而借用音同或音近字来表示。这就出现了古籍中经常由两个意义不同、在声音上有联系的字共同记录语言中某一个词的现象。 训诂上的假借通常指的就是这种情况。我们在阅读古书时感到困难和费解,造成错释误注的也多属此类。  相似文献   

8.
结合段玉裁归纳出来的假借的几种类型,根据论题假借字音近度的研究,按声韵关系把假借字进一步细分为以下4种类别:声韵皆同、声同韵近、声近韵同和声近韵近。运用定量统计、定性分析的方法,从微观入手,从宏观上把握作品,仅分析假借字和本字的音近度关系以及所占比例,为人们进一步研究《说文解字注》的学术价值以及假借字和被借字声韵关系提供翔实的数据和资料。  相似文献   

9.
《论语·雍也》“虽欲勿用”句中的“勿”字原为“物”。“物”字本义指杀牲牛,引中指杀牲,又引申指供宰杀的牺牲,后来再作引申,泛指万物。《论语》“虽欲物用”原句所用的是“物”的第二次引中义.指供宰杀的牺牲。“勿”本义为屠杀,后来音近假借为否定副词。《论语》在流传中,“物”同声假借为“勿”,后世误将“勿”作本字流传。  相似文献   

10.
段玉裁提出了假借理论的“三变说”,其所认同的假借包括字假借和部件假借、音同音近相假和形近相假、本无其字假借和本有字而代之的假借、引申假借和真假借、转移假借等类型,并在《(说文解字)注》中多有发挥。段氏的假借所包含的内容无疑过于宽泛,但他提出了大量假借事例,用假借为训诂,跳出了字形,运用因声求义的方法解读词义,这些做法无疑是可取的。  相似文献   

11.
“古音通假”是古人用字的一种灵活方法。在阅读文言文时,常遇到这种现象:句中隐去了该出现的字形,出现的却是与它的意义毫不相干的同音或音近(指古音系统)的字,这就是“通假”现象。隐去的字,叫“本字”;出现的代表字,叫“借字”;借字本身的最初意义,叫“本义”;在句中所代表的意义,叫“假借义”。如《楚辞·国  相似文献   

12.
<正> 假借字是教学文言文时经常遇到的问题。解决好这个问题,是提高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试就职工中学语文课本(以下简称“课本”)注释和说明中的不确之处,谈谈自己的看法。一、关于通假字和古今字的区别问题。为讨论的方便,先从假借字谈起。所谓假借字,按东汉许慎的说法,是“本无其字,依声托事”(《说文解字·后叙》)。就是说,语言中有了某个词,但没有专门记录这个词的字,于是就在已有的某个与这个词音同或音近的字中寄托一个新的意义,来记录这个词,这个被寄于新的意义的字即假借字。后来,假借字的范围有所扩大。清代段玉裁说:“大氏假借之始.始于本无其字。及其后也,既有其字矣,而多为假借”(《说文解字·后  相似文献   

13.
甲骨文、金文大量使用通假字.这些通假字和本字二者之间在语音上相同或相近.其所以如此,原因有二:一是本有其字而写了别字,即“仓卒无其字,或以音类比方假借为之”(《经典释文叙录》引郑玄语);二是本无其字,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这与典籍文献中通假字成因大体相同.  相似文献   

14.
"据意构形"被公认为字的早期来源,但多数表意字从未用于本义,从而属于假借字,给传统造字理论留下无解难题。其实这是"据音构形"所致,即以词音相同为据,取形彼词记录此词,故貌似象形实为假借。理由是:构形多元化使其成为可能;同音词是其独特造字理据;据意构形的局限使其成为不得不使用的造字方法;它比其它造字方法更具普适性和精确性;甲骨文中大量只借表它词的表意字是其证据。  相似文献   

15.
假借是用字法而不是造字法.从"借音字"和"分化字"的形成来看,分化字是造成汉字数量增加的主要原因.假借义造字是形成分化字的途径之一,不能作为假借字是造字法的证据.  相似文献   

16.
“朕”在上古典籍中主要作第一人称代词,纯属假借。“朕”的本义,从字形结构上看当为衅舟,但未见经传;“朕”的缝理义,前人已就古籍作了考证,但误将相关义当作了本义。与朕的本义相关的上冒义也长期不为人们所注意,但在从朕声诸字中得到充分的展示。汉字形、音、义三者密合,而且字义的质点,有现有隐,不可能全部从形构上体现出来,需要从形、音、义三者结合的角度全面考察。  相似文献   

17.
从异读、方音、音近假借和类推造字等方面简要分析了特殊谐声的成因,证明特殊谐声并非由复声母的分化所致,利用特殊谐声证明上古汉语具有复声母的观点不可信。  相似文献   

18.
古今字在汉字学史上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对《论语》中出现的古今字进行了探讨,发现古今字出现情况有三种:古今字都出现、只出现古字、只出现今字。古今字所承载的语义情况大体有五种类型:古字表假借义,今字表本义;古字表引申义,今字表本义;今字表示某一引申义,古字表示本义及其余引申义;今字表示由古字产生的假借义;今字分化古字的义项。  相似文献   

19.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一些平时讲话无法区别的音同(音近)字不同,因而义也不尽相同的字和词.写文章或遣词造句时,如果不弄清它们的本义,严格区分它们的用法,就极有可能出现混用的错误.  相似文献   

20.
《左传·成公二年》"不介马而驰之"的"介"字,或训"甲",或认为是"(马介)"的古字,或认为是"(马介)"的假借字.文章分析了"介"字的本义、引申义、假借义,指出"介"与"(马介)"不是同源关系,也不是引申、假借关系.训"甲"是."介""(马介)"词义不同,不可混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