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在几十余年的辛勤教学中,金铁霖教授用本身特有的多方位视角及不竭地摸索,开辟声乐艺术研究的新范畴,为学生的声乐实践展开了更宽阔的空间,用更新的音乐视角阐释了他对声乐美学、声乐教学、声乐本体研究的价值观。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试从哲学层面上研究金铁霖声乐教学艺术,从而验证金铁霖声乐教学法的科学性、民族性、艺术性、与时代性。  相似文献   

2.
金铁霖中国音乐学院院长、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声乐学会副会长、中国少数民族声乐学会副会长、全国政协委员、曾获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奖"。出版专著《中国民族声乐教学探索》、《金铁霖声乐教学》、《追求探索实践总结》等。  相似文献   

3.
关于金铁霖的种种故事,我早在30多年前就有所耳闻.作为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中国音乐学院院长、音乐教育家的金铁霖教授在音乐圈内声名显赫.而更多的人熟悉他的名字还是因为他是"造星"高手.放眼中国歌坛,许多熠熠生辉的名字都是出自金铁霖的门下--彭丽媛、宋祖英、阎维文、张也、刘斌、戴玉强……在他所教过的300多名学生中,就有近百人在全国声乐比赛中获奖,有的还被评为国家一级演员.从为我国培养出第一位民族声乐硕士研究生彭丽嫒算起,金铁霖教授已经培养出硕士研究生和青年优秀演员研究生班学员40余名.  相似文献   

4.
名师风采     
金铁霖,满族,教授,著名声乐教育家。现任中国音乐学院名誉院长、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文联主席、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研究会会长等。先后被多所大学和艺术团体聘为客座教授、艺术顾问。曾荣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模范教师、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等多项荣誉。金铁霖在长期的民族声乐教学实践中,坚持继承民族声乐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博采众家所长,融汇贯通,开拓创新,取得了辉煌的教学业绩,培养了一大批享誉国际的知名声乐人才。他为探索和建立科学完整的中国民族声乐教学体系和中国声乐学派,培养和造就民族声乐优秀人才,在弘扬主旋律、诠释文化先进性等方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正第七届全国民族声乐论坛于2015年11月7日至2015年11月9日在北京召开,这次论坛会由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研究会、中国音乐学院、沈阳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主办,中国音乐学院声歌系承办。改革开放30年来,以金铁霖老师为首的一批声乐教学家通过不断的实践,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歌唱家。我觉得中国民族声乐在发展的过程中取得的最大的成就是在"科学性"上的突破。民族声乐借鉴了西洋的美声唱法,解决了声区的统一、共鸣的充分、音量  相似文献   

6.
金铁霖是现任中国音乐学院院长,他用科学的方法构建科学的声乐教学体系,培养出了一个又一个杰出的人才,这些人才如今都活跃在我国的歌唱舞台上,其中很多佼佼者都曾是他的学生。这些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智慧、儒雅、人文素养,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可见声乐教学有其独特性、科学性,而金院长又是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声乐教学的典范。那么,我们在培养声乐人才时,应该从哪些方面做起呢?本文就这个问题进行了简单的阐述。  相似文献   

7.
王建柱 《职业技术》2006,(10):10-12
关于金铁霖的种种故事,我早在30多年前就有所耳闻。作为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中国音乐学院院长、音乐教育家的金铁霖教授在音乐圈内声名显赫。而更多的人熟悉他的名字还是因为他是“造星”高手。放眼中国歌坛,许多熠熠生辉的名字都是出自金铁霖的门下——彭丽媛、宋祖英、阎维文、张也、刘斌、戴玉强……在他所教过的300多名学生中,就有近百人在全国声乐比赛中获奖,有的还被评为国家一级演员。从为我国培养出第一位民族声乐硕士研究生彭丽媛算起,金铁霖教授已经培养出硕士研究生和青年优秀演员研究生班学员40余名。  相似文献   

8.
金铁霖为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培养了众多人才,形成了一个集教学、表演、评价于一体的声乐教育学派。从民族音乐学和历史音乐学视角、从历时性与共时性两个维度解读这一学派,有助于全面、客观地认知我国声乐艺术发展的内在规律,了解"金铁霖声乐学派"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创建多元、和谐的声乐艺术环境。  相似文献   

9.
随着民族声乐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京剧风格的民族声乐作品不断涌现,为民族声乐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受到了广大民族声乐学习者的青睐,是民族声乐学习者展示个性的载体,也是对其综合素质的考验。本文以京剧唱腔《卜算子·咏梅》为例,以民族声乐学习者的身份,结合金铁霖教授所提的对民族声乐者选才、育才的七字标准,对京剧风格的民族声乐作品进行实践总结。  相似文献   

10.
在声乐界,金铁霖可谓德高望重,为民族唱法的发展和繁荣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纵观声乐领域,成就卓越的大家都或多或少受金先生独特的"金氏唱法"影响,阎维文、宋祖英等一批在歌坛极具影响力的歌唱家都曾在金先生门下学习声乐,并将"金氏唱法"融合到美声演唱中,使中国传统声乐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1.
王志辉作为一名声乐教育家、歌唱家,河南大学艺术学院声乐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声乐教学近三十年,为河南省声乐界培养出了一大批高水平声乐专业人才,学生遍布各大音乐院校和艺术专业院团。王教授长期工作在声乐教学第一线,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为河南省的声乐教育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王教授多年以来对声乐教学的研究和提炼,已逐渐形成了系统的声乐教学方法和艺术特色。主要围绕"轻声唱法教学"、"歌曲艺术处理"、"准确把握声乐作品风格"、"因材施教注重实践"这四个方面对王志辉教授声乐教学进行分析和探究,通过实地采访、资料整理和调查研究分析等方法,以及自己多年跟随王老师的亲身体验,总结和归纳了王志辉教授的声乐教学艺术。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分析了目前高师声乐教学评价滞后于声乐教学改革实际的现状,阐述了高师声乐教学评价的必要性和功能,提出了高师声乐教学评价必须坚持"科学性与可操作性"、"实践性"、"注重能力发展与评价多元化"等原则,并就构建高师声乐教学评价体系的目标、主要内容、方法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金铁霖民族声乐教学体系是在中国传统民族声乐演唱方法的基础上,借鉴和吸收了大量西洋美声唱法中的科学演唱因素所形成的.主要有腹式呼吸因素、母声发声训练因素、依腔行字因素、混合共鸣因素、低喉位因素,等等.  相似文献   

14.
子由 《家长》2014,(5):25-27
正她的歌声中更蕴涵了一种大山般深沉的父爱亲情,她把这种父爱融进了歌声中。张也,湖南人,青年女高音歌唱家,国家一级演员,中国音乐学院声乐教师,1991年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声乐系,师从金铁霖教授,1998年一曲《走进新时代》唱响了祖国大地,并在全国音乐电视大赛上获  相似文献   

15.
晁浩建是我国著名歌唱家、学贯中西的一代声乐教育名家。美声、民族唱法声乐教学的集大成者;为我国的声乐教育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特别是在男高音的声乐教学上,在我国声乐教育界独树一帜,体现出其高超的声乐教学艺术。其声乐教学具有系统性、科学性、民族性三大特点。  相似文献   

16.
随着高职音乐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的推进,如何结合高职特点,把"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运用在高职声乐教学中,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将是高职声乐教学的重要课题。加强对三种唱法教学的研究,找出它的内涵、联系与区别,并结合实际融入教学中,才能开阔高职声乐教学的视野,提高教学方法的科学性,加强内涵建设,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合格的高质量声乐人才。  相似文献   

17.
中国民族声乐最早的发展是从中国民间民歌、说唱、戏曲等方面的演唱中吸取过来的一些演唱经验,演唱的风格性较强,但发声方法没有一系列具体可行的理论基础。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融入了西方美声唱法的气息运用和演唱时喉位的调整等一系列科学理论。现今,我国著名民族声乐教育家金铁霖教授又提出在民族声乐演唱中,演唱者要做到声、情、字、味、表、养、象这七方面的综合素质的要求。金老师这一创新理念的提出也意味着现阶段中国民族声乐演唱者在演唱和学习中有了更为规范的有据可循的科学系统的理论基础,这也是对现阶段民族声乐演唱者更为高标准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张大勇摄影 《儿童音乐》2013,(12):F0003-F0003
第九届中国音乐金钟奖钢琴组、重奏组、声乐美声组和民族组四组比赛已全部结束。声乐美声组和民族组最后两组比赛的决赛也于11月25日晚在广州大剧院顺利闭幕。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第九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组委会主任徐沛东对选手的表现做了简洁深刻的点评,并为获奖选手颁发了荣誉证书。中国文联副主席、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本届金钟奖总评委会主任陈晓光和著名声乐教育家、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音乐学院名誉院长金铁霖出席了颁奖现场。  相似文献   

19.
正2014年起考上研究生有幸跟随金铁霖教授学习声乐,到现在已有两年时间,在这两年的时间里从金老师身上不仅学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也让我感受到了金氏教学法在声乐教学中的神奇,正式通过这种科学唱法的训练,我的声音发生了质的变化,让我对声音的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一、教学中的布局(一)哼鸣练习哼鸣练习主要的目的是找到高位置发声的感觉,然后将语言带到哼鸣的位置来歌唱。这个练习主要是用来调节声音的位置,一般声音比较低的学生通过这个可以逐渐找到高位置的感觉,对于声音  相似文献   

20.
传统声乐教学往往从定义和概念出发。过分强调声乐技巧而忽略感情的培养.使得声乐教学所应有的思想性、艺术性和科学性处于分离状态,难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此,笔者据教学经验谈谈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