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轶事观是司马迁和普鲁塔克传记方法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鲁塔克将轶事作为刻画传主的性格和心理的主要手段,其趋向使轶事与宏大叙事对立起来;司马迁则在轶事作为揭示传主性格和心理手段的基础上,着意将轶事与宏大叙事在对立中又统一起来,表现出将传主的性格和心理同传主真实而丰富的人生历程、社会历史的进程相结合的趋向。对二者轶闻趣事观念的研究对于推动现代传记史学的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大连大学学报》2019,(1):24-27
普鲁塔克与苏维托尼乌斯是古罗马几近同时代的传记史家,他们的作品《希腊罗马名人传》和《罗马十二帝王传》代表了古罗马传记史学的两种风格。在写作方式上,普鲁塔克按时间顺序夹叙夹议,采用平行对比法和心理分析法;苏维托尼乌斯则按照专题模式平铺直叙,不做评论。在写作目的上,普鲁塔克旨在道德垂训,而苏维托尼乌斯侧重搜闻猎奇。在史料处理上,普鲁塔克多依赖前人传说和记载;苏维托尼乌斯更多地运用了档案资料。两部传记反映出史家的主观性对历史人物评价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普鲁塔克比较观念的产生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有:古典时期史学比较的传统、罗马的实用主义以及文化的多元主义.在这方面的探讨有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普鲁塔克的比较观念,加深我们对现代比较史学的认知和实践.  相似文献   

4.
《史传通说———中西史学之比较》以《文心雕龙·史传篇》为基础,分立二十四个专题,从中西史学比较的角度,“融通中外,参验古今”,对中西史学的诸多重大问题分别加以梳理、比较,使中西史学于比较中显示出各自的发展脉络与体系,同时也以不言之教的中国式学术方式形成了独特的中西史学比较方法。同美国近50 年来中西史学比较取得的成就主要在于比较方法的演进相对比,《史传通说》所蕴涵的中西史学比较的学术思想意义在于转向对新史学思想产生方法的追求,这是美国学者关于中西史学比较研究在“中心论”和“异同论”以外的又一新思维。  相似文献   

5.
《史记》中的神话材料从多方面反映了司马迁的史学思想,如民族、政治、天命、德行等,构成中国史学传统的重要特色史语,对于我们更深入地研究司马迁的史学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方法指津 比较阅读的基本要领是异中求同和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是通过比较找出共同特点,揭示一般规律;同中求异.则是通过比较归纳出各自的特点,揭示个性特征。比较阅读是一种复杂的创造性思维过程,可按下列步骤进行:  相似文献   

7.
广义上的比较思维用一句话来讲就是“同中求异”,“异中求同”.而“同中求异”是求异思维,“异中求同”是求同思维.求异思维善于抓住事物的个性,利于把握事物的特征;求同思维则善于抓住事物的共性,利于把握事物的本质.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比较思维,既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相似文献   

8.
《世说新语》具有非常鲜明的史学特征,其中有很多材料都为他书所缺载,亦有许多材料为后世史书所采用。因而,《世说新语》称得上一部杂史名。  相似文献   

9.
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正反异同等不同角度的比较辨析方法,去开拓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求同立异、积极思辨的能力.异中求同比较,目的在于把握共性,从而认识规律.掌握定法.这种比较可以使学生将新旧知识自然地联系起来,并且使原有的知识得到深化和提高.同中求异比较,目的在于把握个性,掌握变法.正反比较则可以收到教学中的“睹影知竿”的效果,帮助学生更完整地把握课文内容.  相似文献   

10.
乔根 《黄山学院学报》2006,8(4):105-108
20世纪初,两位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胡适和鲁迅在“白话小说乃文学之正宗”这一观念的引领下,都不约而同地对《儒林外史》展开了批评。仔细地比较一番,就会发现他们的批评有相同之处,但更多的是异。从这些同特别是异的批评中,可以看出这两位古典小说研究者在艺术鉴赏上的差异和小说审美境界上的高下。  相似文献   

11.
司马迁受刑一般认为与他替李陵辩解有关,解放后文学界史学界基本上是同情其不幸而否定其辩解.实际上司马迁的辩解当时并没有错,受刑原因也不在于此,而是他与汉武帝统治集团在思想、政治、法律、道德等方面长期冲突的结果,李陵事件不过是一个导火线而已.  相似文献   

12.
学衡派的史学思想有着自己的独到特点。他们认为 ,历史发展“受多方面之影响” ,应“综合各方之长” ;既强调历史学的相对性 ,也肯定历史学的科学性 ;既重视史料和考证 ,更讲求史学正人心、讲史德的致用功能。对学衡派史学思想中的合理部分应予肯定  相似文献   

13.
李大钊与何炳松都是20世纪上半期颇有影响的史学家,在推动中国史学的现代化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李大钊比较系统地引进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将其作为分析历史问题的重要方法,推动了唯物史观在中国的发展,由此,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蓬勃兴起。何炳松注重翻译"新史学学派"的著作,独树一帜地开启了以鲁滨逊为代表的"新史学学派"在中国的传播。在史学思想方面,李大钊与何炳松对历史学的相关概念、历史学的学科性质、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历史学的功用等有着许多相似的认识,同时也存在明显的差异。二人在坚持自己学术观点的同时构建了自己的史学理论框架,形成了各自的史学理论体系,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全球史"与"世界史"异同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归纳国际学术界流行的有关“全球史”与“世界史”不同观点的基础上,根据词源语义、历史背景以及“世界史”与“全球史”研究成果的不同特征,辨析二者在研究对象、观察视角、研究方法以及治史观念上的异同。本文认为,“全球史”与“世界史”虽有联系,但是也有明显差异,二者不能等同视之。从学科发展的角度来看,“全球史”可以界定为历史学门类下一个正在形成中的新的学科分支。  相似文献   

15.
对于司马迁遭遇李陵之祸一事,历来论者多偏重于汉武帝的褊狭和武断,却忽略了其对李陵认识上的某些失误。文章认为司马迁为李陵的辩护固然体现了其瘩诚、正直、勇敢的品质,然而他在为李陵的辩护中对李陵的认识也存在着某些值得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16.
文明史学起源于西欧,19世纪70年代初传至日本,20世纪初进入中国。经田口卯吉、梁启超等人的提倡和实践,文明史学在日、中两国兴起。一方面,中日早期的文明史学拥有共同的理论特征,主张以进化史观取代传统的历史观念,以民众心理、社会风俗等为研究重点,以历史的因果关系、演化规律及公理公例为追求目标,以文明之精神为历史进步的决定性力量;另一方面,中日早期文明史家在接受和传播西欧文明史学现代性理念的同时,又因应时势,予以改造与发挥。西方史家认定文明史合于自然科学的性质,中日史家则主要是从社会科学角度来理解文明史;日本史家通过文明史学确立民族自信,中国则出现了明显否定民族传统的历史虚无主义倾向;日本早期的文明史学带有较严重的国家主义色彩,中国的文明史家则强调本民族的团结与自救。循流溯源,观同析异,这对于深刻认识中日两国史学现代性的发生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7.
《论撰史》是西方史学史上第一篇史学批评的专文,《史通》则是中国史学史上第一部系统的史学理论专著。卢奇安与刘知幾生活在相差5个世纪的不同国度,但是他们二人在历史真实、史书编纂以及史家素养等基本史学理念上却有着诸多相通之处,并且都对西方与中国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将《论撰史》与《史通》进行比较研究,可以发现中西方史学史上诸多理念的异同,有助于深化中外史学的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8.
历史唯物主义是指导历史学研究的基本理论,但又不能代替历史学自身的理论,历史学的理论包括历史理论和史学理论,唯物史观与历史理论和史学理论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探讨二者的区别与联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发挥唯物史观对历史研究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司马迁深受汉世文化精神的影响,尤其是汉儒经世治用文学观的浸润,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之进取精神为主体,兼取各家之长为我所用的治世思想,树立起文为世用的强烈责任感。表现在他的创作思想上,就是自觉地用儒家思想去观照历史,去评价历史事实和历史人物;自觉地以史的述作来反映社会现实,为社会服务,为政治教化服务。另一方面司马迁因遭逢厄运,创作的目的和动机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他的"发愤著书"说突破了汉儒的美刺文学观,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自觉而明确地对著述寄予了深切而丰长的生命,他饱蘸血泪、满怀真情的倾诉,超越了汉儒"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教条束缚。司马迁的文学思想中既有对汉儒文学观的传承又有对汉儒文学观的超越。  相似文献   

20.
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讨论比较方法中的一些问题,并通过比较揭示中国和西方/德国的史学研究中的不平等关系及其后果。第二部分,作者把1980年代以来中国史学研究中出现的社会史研究潮流称为“社会史转向”(Soc ialH istory Turn),分析其特征并以其为例呈现中国史学研究在全球学术结构中的自我定位。第三部分,通过比较德国与中国社会史兴起过程中的异同来“构建他者”(to Construct the O ther)和“衡量差异”(toM easure the D ifference),从而指出占统治地位的线性发展和现代化模型是以统一的全球意识形态体系为基础的,并强调对其重新思考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