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后期陈独秀评价,是史学界有争议的一个问题。遵循“百家争鸣”的精神,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对陈独秀1933年在国民党监狱中撰写的《辩诉状》进行了评析,肯定了该文的反帝反国民党独裁统治的立场,评价了该文对科学共产主义的宣传和卫护,分析了产生此举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建党前夕,陈独秀是不是马克思主义者,长期以来就有不同看法。有的认为陈独秀从来就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只是一个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派和有影响的社会主义宣传者。笔者认为陈独秀在党成立前夕,已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但不是一个好的马克思主义者。本文仅就陈独秀由民主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转变的问题,作一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1946—1950年,《人民日报》对陈独秀评述话语可归纳出三种提法:继续把陈独秀看成“叛徒”、“叛变”者;主流观点陈独秀是“右倾机会主义”、“托派”、“投降主义领导”、“机会主义”;陈独秀是“带着资产阶级反革命的观点”的“投机分子”。它们基本上反映出建国前后中共党内对陈独秀的评价。评价陈独秀应立足历史时空,由学理上分析和理解对陈独秀评价的社会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4.
如何评价五四时期的陈独秀,在我国史学界过去曾经有过不同的议论。有的认为陈独秀在五四时期已经由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占主导地位的急进民主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思想占主导地位的马克思主义者;有的认为陈独秀在五四时期已由急进民主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转变,但他不是一个好的马克思主义者;有的认为陈独秀在五四运动中不过是急进的民主主义者,1921年他虽然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总书记,但他不是马克思主义者而是假马克思主义者。直至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这种议论就被林彪、“四人邦”的文化专制主义所窒息。林彪、“四人邦”出于篡党夺权的反革命需要,他们任意篡改党的历史,他们武断说陈独秀是一个资产阶级民主派,天生的机会主义者与叛徒,并不得有任何异议,否则,就是为叛徒翻案,为机会主义招魂,为民主派、走资派树碑立传。林彪、“四人邦”的垮台,为我们实事求是地按照历史本来面目,科学地评论陈独秀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5.
陈独秀在其晚年之前,是一个阶级色彩和党派立场十分鲜明的人物。但从1937年8月出狱之后,随着他政治观点的变化,在思想上采取了客观主义的立场。这一立场的形成,有它的直接原困和历史原因,也有它的思想根源和思想方法方面的原因。作者认为,陈独秀晚年的思想变化,它的直接原因,或者说他晚年政治思想形成的关节在于他对苏联经验的独立思索。他的客观主义立场有其虚伪性,但也曾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起了一定的进步作用。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一生对陈独秀作过多次不同的评价。五四时期,毛泽东积极支持并配合陈独秀的建党活动,对陈独秀的革命精神和创新思想推崇备致,称之为“思想界的明星”。40年代初,毛泽东对中国现代史上的陈独秀作了客观的、辩证的分析评价,既指出其缺点和错误,又肯定其地位和贡献。建国后,随着个人权力的增长,毛泽东对陈独秀作了全盘否定。不同时代的不同评价,反映了时代演变的痕迹和毛泽东斗争策略的转变。  相似文献   

7.
多年来,在中共党史、中国现代史的一些论著中,总是说大革命时期的陈独秀,始终是反对农民运动,轻视农民在革命中的作用的;对陈独秀所说的以湖南为中心的农民运动中有“‘过火’行为”一语,则指责为“站在地主资产阶级立场上对农民运动的污蔑”。本文就此提出不同看法,向大家请教。(一)陈独秀并没有否认农民运动的重大意义“陈独秀从来就轻视农民的革命作用,反对农民运动”。这似乎是无可置疑的结论了。可是翻开史料查证一下,却找不出确凿的根据。一些中共党史、中国现代史论著,往往引证陈独秀在1923年写的《中国国民革命和社会  相似文献   

8.
如何评价陈独秀,历来就有不同意见。打倒“四人帮”以后,在党的“百家争鸣”方针的指引下,学术界又开始了对陈独秀评价的讨论。争论的主要问题是陈独秀在五四时期是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与此相联系的是承认不承认他是党的创始人。从目前讨论情况看,凡认为陈独秀是马克思主义者的,一般都承认他是党的创始人之一,相反,则只承认是党的发起人。我认为陈独秀在五四时期基本上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但是一个不够成熟的马克思主义者。本文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陈独秀宗教观的转变体现在他对基督教的态度上,他对西方文明的向往和对基督教的好感,影响了他宗教观的彻底性。受科学主义思潮、反孔思潮和民族主义思潮的影响,陈独秀对宗教的态度发生了两次转变,但这些并没有改变其无神论的思想立场。  相似文献   

10.
今人但知白话诗的尝试者为胡适,却未必知道陈独秀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掌旗人,也是白话诗的有力倡导者与写作者,更重要的是他所主编的《新青年》杂志,实为中国白话诗最早的试验园地。陈独秀始终关注中国新诗的发展,直至晚年于狱中还对此发表过重要意见。然近年兴起的新文化保守主义对之却多存偏见。不矫正这偏见,不仅难以公正评价作为新文化运动旗手的陈独秀,也难以公正评价“五四”新文化运动。  相似文献   

11.
陈独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心路历程经过了三个阶段的变化,呈现不同阶段的特点。陈独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主要内容表现在:马克思主义要不要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中国化以及如何中国化等方面。陈独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对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刘文典与陈独秀都是近代皖籍著名的学者,两人一生的关系基本是亦师亦友。在长期的交往中,陈独秀对刘文典大力提携,而刘文典积极呼应和支持陈独秀早期各种活动。刘、陈二人最后因为政治理念的不同,交往疏远。  相似文献   

13.
大革命时期,陈独秀对民族资产阶级的特性和本质有了一定的认识,并注重从国民革命的全局出发,基于无产阶级乃国民革命“督战者”的思想对其劣根性进行了批判。他注意到民族资产阶级是具有着两面性的阶级,并尝试着从经济角度加以说明,这在中国共产党内还是第一次。  相似文献   

14.
陈独秀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初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独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位伟大的践行者。陈独秀从调查研究中国工人阶级的现状人手,号召工人群众迅速觉悟起来,认识到自己的伟大力量和历史使命;在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成立前后,陈独秀主持创办《劳动界》、《伙友》等刊物,直接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宣传社会主义思想;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初取得的最伟大的政治成果。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初始,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陈独秀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5.
陈独秀、朱蕴山都是安徽现代史上重要的历史人物。他们二人交往的历程,大致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从辛亥革命到第一次国共合作,二人志同道合,相互支持、配合;后期,从大革命失败到陈独秀去世,二人先后因不同原因都脱离中共党组织,政见也有异,但私交仍存。  相似文献   

16.
陈独秀对列宁新经济政策作了较全面的阐述,他认为新经济政策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策,其实质是允许私人自由买卖和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受新经济政策的影响,陈独秀认为民主革命胜利后,要让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充分发展,然后再实行社会主义.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这是陈独秀发展资本主义思想的实质所在.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今天,我们回过头来看陈独秀这一思想,会发现其中有许多合理的因素.  相似文献   

17.
晚年的陈独秀仍然是一直信仰社会主义,主张实行社会主义的,并不曾放弃、否定,所坚持的是生产力发展,实行民主政治的社会主义。在怎样实现社会主义的问题上,陈独秀认为,当时的中国尚不具备实现社会主义的条件而只能采用资本主义的办法,尽快地发展生产力来为实现社会主义做准备;在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上,陈独秀主张在经济上实行公有制和计划经济,在政治上则应实行"大众民主"。  相似文献   

18.
陈独秀与陈炯明尽管分属不同阵营,但拥有相似的成长经历和教育理念。20世纪20年代,陈独秀应陈炯明之邀赴广州担任广东省教育委员会委员长,与陈炯明短暂合作,并结下了不错的私人友谊。陈炯明与孙中山在广州决裂后,陈独秀与中共中央旗帜鲜明地支持孙中山,反对陈炯明的背叛行为,陈独秀与陈炯明由此成为势不两立的政敌。两人之间关系的演变,也为那个时代诸多重大事件及中国共产党早期成长环境提供了别样的历史注脚。  相似文献   

19.
陈独秀在自身斗争实践的基础上,根据中国的社会现实,对十月革命这一事件本身及其与中国革命的关系问题进行了全面阐释。在不同的时期,陈独秀的看法又是有所区别的,既存在合理的一面,但同时又存在着脱离实际、理解比较肤浅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每周评论》是陈独秀、李大钊等《新青年》同人专为批评时事、发表政见、策动政治革新而创办的小型时政周刊。《每周评论》同人对1919年南北和议持怀疑态度,不相信它能够解决中国的根本问题,而视之为南北特殊势力的"分赃会议",同时亦可窥见这一时期陈独秀思想转变的痕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