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朋朋: 我是刚入校不久的中师生,近来同学们对“交朋友多好还是少好?”“怎样选择朋友?”这些问题常常争论不休。有的同学主张各种人物都应结交,这样以后办事才方便;有的同学认为,我们中师生学习任务重,有一两个朋友生活上不寂寞就行。我很想听听您对这一问题的看法,谢谢。四川王凡林小王同学:你好! 你的来信我看过了,谈点我个人的意见供你参考。  相似文献   

2.
1.寻找新的突破口,激活课堂气氛。在教说明文《红高粱》时,我问学生为什么“粱”字的形旁是“米”而不是“木”呢 ?学生在文中寻求答案,有的还不时补充生活中的实例,使本课学生学得主动,教师教得顺手。   2.设计新颖的课型,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教《死海不死》时,我从同学们的提问中选择了 10个跟课文重点有关的问题,让同学通过思考,进行回答,并表扬一些答题质量高的同学,只有少数问题老师作了些补充说明。这一方面说明学生的自学能力不可低估,另一方面采用这种方法,激起了学生自己动脑、自己钻研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3.
校园幽默     
越位学生甲是一位足球迷,在代数课上正在看足球杂志,老师忽然提问他:“在这个数列中,如把3移到4的后面,会出现什么结果?”“越位!”学生甲响亮地回答.(陈贡学)没有朋友吗?上公共哲学课,学生来得稀稀落落。老教授走进教室,像往常一样拿起名册开始点名。“陈XX同学!”“到!”‘库XX同学!”“到!”“赵XX同学!”“到!”全班同学差不多点完了,毫不例外地都有人报“到”。“最后一个,钟XX同学!”教授连喊几次,没有人喊“到”。教授抬起头来看了看,无可奈何地说:“这位同学在这里连一个朋友也没有吗?”借代上课铃响…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上,实习老师请五年级的同学用“自从”这个词造句,一位同学脱口而出:“自从有了‘六合彩’,就有了特码。”一节想象作文课上,实习老师问:“奥运五环像什么?”在“像运动员跑步”“像运动员游泳”的一片回答声中,有稚嫩的声音冒出:“像特码。”三年级的实习老师课堂上教小学生“怎样给远方的朋友回一封信”,讲到信结尾的祝福语怎样写时,一个学生几乎不假思索地回答:“祝你中六合彩。”语文课上,教学生写信封,实习老师讲到要写上邮政编码时,一个小学生喊道:老师,我写“六合彩”的号码行不行?上述情况是南宁民族师范学校99级学生告诉记者…  相似文献   

5.
[教学片段]师:《乌鸦喝水》故事中的乌鸦一定能喝到水吗?(学生猜测,有的不假思索地说“能”,有的迟疑片刻后说“不能”)师:我们现在不盲目地下结论。师:浙江电视台有个备受大众欢迎的栏目——人生AB剧!看过吗?喜欢吗?现场的嘉宾、观众朋友总要对许多问题作出选择。我们现在也来做这个节目。请选择乌鸦能喝到水的同学坐到教室左边(A组),选择乌鸦可能喝不到水的同学坐到教室右边(B组)。(学生兴致勃勃,自主选择,分成A、B两个方阵就坐)师:请问A组,你们为什么肯定乌鸦能喝到水?生:乌鸦把石子放进瓶子里,水渐渐地升高,乌鸦就能喝到水。师:言之…  相似文献   

6.
传销:“温柔陷阱”套牢学子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时代是美丽而浪漫的,然而就在莘莘学子为实现理想而寒窗苦读时,一些大中专学生却跌进了“好朋友”“好同学”设下的“温柔陷阱”里,远离家乡、亲人、老师、同学、朋友,他们有家难归,沉迷于“人头传销”,把亲人、同学列为传销对象。随着传销半径的扩大,投身“温柔陷阱”的人越来越多,这些大学生也成了别人手中的一枚棋子,任人摆布……  相似文献   

7.
that与what从句是中学课本中的一项重要语法内容,也是学生易出错的地方。许多同学在学习复合句和特殊句式时,都会为“that”和“what”的选择而头疼,感觉这两个连接性词语辨别起来“有点乱”。  相似文献   

8.
“不要跟‘坏同学’做朋友,要跟‘好同学’做朋友。”昨天,张小姐发帖称,同事的孩子在花同某小学渎一年级,上周五老师给家长们发了这样一条短信,让家长告诉自己的孩子,不器跟“坏同学”做朋友,要跟“好同学”做朋友。  相似文献   

9.
填报高考志愿时流行这样一句话:高分同学优选学校,中低分同学优选专业。其实,在填报志愿的过程中,每个分数段上都存在“最佳选择”的问题。同学们的选择大多呈现这样的规律:高分段的同学要选择位于其分数段的最佳学校和最佳专业,而位于中低分数段的同学也面临同样的问题。选择好的学校不能忽略好的专业,选择好的专业同样不能忽略好的学校,然而,“鱼”与“熊掌”是否能够兼得?  相似文献   

10.
一项针对青少年的调查表明:在他们烦恼或苦恼时,讲心里话的首选对象是母亲(占29%),几乎占相同比例的是“和谁也不说”(28.9%);其次的选择分别是校内同学(18.5%)、校外朋友(9.7%)、班主任老师(7.5%)、父亲(5.9%),而选择课任老师的仅为0.5%。父母强于老师,同学多于老师。作为教育工作者,老师尚不能成为青少年能进真心话的“朋友”。专家认为,  相似文献   

11.
开心岛     
《初中生必读》2009,(6):20-20
人缘差 上课了,还有几位同学没来,老师照例点名,同学们一个个地回答“到”。当老师叫到“李明”时,却无人回答。老师纳闷地说:“这个人人缘差,连一个朋友都没有。”  相似文献   

12.
时下,有人在教育研究中得出这样一个不等式:教师影响+家长影响<同龄共振。这当然不完全正确,但这种趋势似乎正在日益显现出来。现在的学生愈加重视朋友关系,而且特别听朋友的话,我们经常听到学生说:“我们同学就是这样做的”,“我们朋友就是这样说的”。笔者在班级管理过程中也有类似的感触,有时对学生苦口婆心地教育,抵不上学生的同学或朋友一句话有效。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同龄共振效应”。实际上也是学生互动。究其原因,一方面随着知识和信息的多元化,学生不仅可从教师“传道、授业、解惑”中得到信息,还可从其他媒介渠道获…  相似文献   

13.
杨奕 《班主任》2003,(3):19-20
五年级时,我进行了一次心理方面的问卷调查。在回答“我有知心朋友”“当我心情不好时,我会找好朋友说说心里话”等问题时,有相当一部分同学选择“不符合”;而对“感到孤独”“没人和我一起玩”等问题却作了肯定回答。后来,我对这些同学留心观  相似文献   

14.
我曾在初一年级同学中做过一个“问卷调查”。题目是“烦恼排行榜”。有接近20%的同学.把“父母总是把我和其他孩子比较”放在榜首。与朋友一起聊天,当说到孩子时,很少有朋友谈孩子的特点与进步;时常听到的。是抱怨自己的孩子如何不如别人。  相似文献   

15.
参与最重要     
自从雅怡在“本刊公告牌”栏目向读者朋友公布了《同学少年》招聘学生记者的启事之后,我们收到了不少同学的应聘资料。在这里,雅怡要代表《同学少年》的所有老编对这些同学的积极参与表示感谢。现在,招聘学生记者的截止日期已过。雅怡知道,那些参与了此次招聘活动的同学最关心的问题莫过于“谁将成为《同学少年》学生记者”了。别急,现在,老编们正在仔细地审阅每一份应聘资料,并将最终确定学生记者的名单。成为《同学少年》学生记者的同学,雅怡将及时专函通知。让我们一起拭目以待吧。岁末快到了,《同学少年》每年都要举办的一项活动———…  相似文献   

16.
杨延 《教育》2008,(3):63-63
自然地面对青春期 在相对开放的学校教育中,新加坡的学生对待青春期问题,大多表现得自然、纯真、无拘无束,甚至对个人的感情问题也不掩饰、不避讳。在新加坡工作期间,笔者曾为执教的某班出了这样一个作文题目——《我的同学》。批改作文时,笔者发现好几个学生都写了心中对异性的向往。其中,一个叫松俊的男孩,在作文中这样写道:“我的那个同学是个女的,她很美。坐在那里,她的脸很美。回答老师的问题,她的声音很美。我很爱看她,我觉得她很美,想做她的朋友。她就是我班的惠盈。”  相似文献   

17.
郑学志 《班主任》2009,(12):35-41
我在班里进行了一次无记名调查,调查结果让我大吃一惊:有20%的学生认为被老师找去谈话很没面子;还有超过10%的学生非常反感老师找他们谈心,并明确表示“别烦我”。另外,在遇到烦恼时,80%的学生选择找同学和朋友倾诉而不是老师。都说教育是呵护心灵的事业,面对这样的调查结果,我很为难,我该怎样和孩子们交流呢?  相似文献   

18.
根据低年级学生抽象思维发展水平低的特点,我在教学中十分注意设计各种各样的活动,把抽象的数学直观化、活动化,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好数学。如,在教学“8的认识”时,为了让学生弄清基数和序数的不同含义,我请第一排的8个学生站起来,让全班学生数一数一共有几个同学,大家异口同声地说“8个”。我又问:“从左往右数,第8个同学是谁?”“张明!”这时我继续问:“8个和第8个有什么不同?”学生答不上来,于是我就进一步引导:“8个指的是哪些同学?第8个同学指的是谁?”这样,学生从最直观的活动中悟出了“8”和“第8”的不…  相似文献   

19.
据《北京晨报》报道,北京市近期一项针对3000多名中学生心理状况的抽样调查显示,只有不到5%的中学生表示喜欢自己的父母,近7成中学生表示“反感父母”或“极度反感父母”。在一些孩子眼中,父母甚至成了“蛋白质”——“傻蛋 白痴 神经质”。在回答“你很在意谁对你的看法”时,一半以上的学生选择了同学或朋友,近30%的学生选择了老师,而只有15%的学生选择了父母。调查显示,现在在中学生中较为普遍地存在着一种心理冷漠化的现象,不少中学生感叹“情感失落”——“在学校,课间10分钟最短暂;回到家,厕所里最温暖。”“爸妈问话不耐烦,只愿独居小…  相似文献   

20.
一、值得思考的几个问题1.在课堂上,常见此现象:老师提出问题,多数学生既不看书,也不思考,总等着“好学生”回答。一次,我试点了几个从不回答问题的同学,大部分回答不出来。而在和学生的课外交往中,我却发现他们对感兴趣的事物谈得头头是道,甚至比我懂得多。为什么会有如此的差别呢?2.学生回答问题时,很少谈自己的想法。例如教学给课文分段,通常都是那几个成绩好的同学举手。当举手的同学回答之后,我问其他同学有没有不同的看法,其他同学异口同声地回答“没有”。可是在批阅学生的预习本时,我发现同学各有不同的分法,而在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