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符旭 《大观周刊》2012,(17):35-35
都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众多的读者中,对于《欧也妮·葛朗台》的解读各不相同。《欧也妮·葛朗台》是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巴尔扎克创作的《人间喜剧》中的一部杰出作品。  相似文献   

2.
35集电视剧《吕布与貂蝉》取材于《三国演义》,对观众熟悉的吕布与貂蝉的故事进行了大胆演绎(经地方相关部门审查通过)。2002年4月开播后,在若干大城市创造了收视新高,也遭到前所未有的批评。国家广电总局根据部分观众的反映,下达紧急停播的命令,提出近百条修改意见。经三轮修改,出品方才明确了修改的主要方向:必须就该剧对三国经典人物和故事的颠覆与戏说进行修改。在第四次修改中,更名为《蝶舞天涯》,于2003年11月上旬正式通过审查。该剧制片人说:“希望对历史题材电视剧要尽快立法,降低非市场原因给电视剧生产带来的不确定因素。”  相似文献   

3.
“地方发展经济的冲动太强烈了,他不发展经济就匕不去位置,怎么可能不‘一心一意谋发展’?”枣庄市一位政府人士对《中国新闻周刊》记者透露。  相似文献   

4.
关于“红楼”的真实与猜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很少有一本书,能像《红楼梦》一样引发如此多的争议。从书中的人物到主旨,从结构到结局,这部小说留给人们的谜团远比它所写到的内容多。正如一千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一千个人心中也有一千部《红楼梦》。[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文章通过对我国《大中华文库》和英国《企鹅经典》丛书在美国亚马逊网站获得的海外读者书评进行调查,对影响国外读者购买阅读我国经典丛书的因素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出版对策,以期对我国传统经典的外译出版和海外传播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6.
李萌 《中国编辑》2004,(3):66-71
20世纪80年代至今,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科技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日益丰富的物质生活。在文化上,人们的需求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着。但是,有这样一本期刊,它从80年代初创刊以来就一直在中国期刊界独占鳌头,无论环境怎么变化,它始终可以保持清新的因素,受到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的青睐。它起初叫《读者文摘》,1993年改名为《读者》。对于这样一份成功的期刊却诞生在经济相对落后的西部,人们的疑问也普遍地存在着。  相似文献   

7.
名流杂志《读者》的前身《读者文摘》,自创办起至今,已经历了整整23年的成长历程。身为出版界的一员,作为《读者》杂志的读者,从其前身《读者文摘》创刊起就长期关注的读者,目睹了《读者》的成长,也目睹了《读得》所经历的岁月蹉跎,身为旁观者在此简叙《读者》,及其前身《读者文摘》的风雨星辰。  相似文献   

8.
《读者》:净化心灵 升华人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川 《报刊之友》2002,(1):32-32
全国8000多种期刊中,《读者》早已是屈指可数的名刊了。就月发行量来说,她紧随《知音》、《半月谈》之后,名列第三。过去忙于公务,需要审读的报刊也看不过来,自然无暇领略《读者》的风采。退出“一线”,人闲了,身轻了,心静了,赶忙订了一份《读者》,以品一品这个名刊的滋味。  相似文献   

9.
书报摊上最多的杂志是哪几种类型?就现在来说文摘类期刊一定属于其中一员。《读者》、《特别关注》、《青年文摘》、《意林》、《杂文选刊》、《喜剧世界》等一大批心灵鸡汤、幽默类文摘占据了书报摊的大部分地盘。仅《读者》就有数个不同的版本,至于其他一些以打动人心的小故事或幽默、谐趣段子为卖点的文摘刊物更是不胜枚举。  相似文献   

10.
刘松  夏登山 《出版科学》2023,(2):97-104
自1858年《墨子》首次介绍到西方后,历经百年跨语际翻译出版,跻身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各国代表系列丛书》《企鹅经典》《牛津世界经典》等西方权威经典丛书之列。《墨子》在西方的经典化离不开西方出版机构的大力推介。非营利性大学出版社主要面向专业读者和研究人员,强调译本的学术性和权威性,使得《墨子》更容易进入教育场域,获得主流意识形态认可,成为学院化经典。商业出版机构则在图书设计、营销推广等市场化运作方面更具优势,而且十分看重译本的可读性,因而极大提升了《墨子》在普通读者群体中的影响力,使其经典地位得以赓续。考察《墨子》英译出版史,重点分析西方商业出版社市场化运作和大学出版社学术性出版在其经典建构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对当下中国文化国际传播中坚力量的出版界提升出版内容吸引力、国际竞争力、传播影响力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唐诗是很多人愿意或者说很多人觉得应该去亲近的经典,可真要今人能够熟读成诵唐诗即便百首,估计也已是人生难事。经典原著的内容本身已无法改变,但诠释经典之书往往可以更活泼有趣味一些。《蒋勋说唐诗》就是这样一本向读者娓娓述说唐诗之美的书,足以吸引普通读者走近经典唐诗,走近那些才华横溢的诗人,走近那个辉煌灿烂的年代。  相似文献   

12.
“人一辈子不看一千部小说,活得太冤枉。一千部小说就是你的一千个世界。”这是北京大学中文系曹文轩教授在课堂上对北大学生说过的一句话。读小说首先要读经典,经典的标准是什么?经典小说如何读?读曹文轩的《经典作家十五讲》,可以从中找到路径。  相似文献   

13.
一份类似于《时尚》、《VOGUE》、《世界时装之苑》这样的高端时尚杂志会让人爱不释手,反之.一份动辄以CHANEL、GUCCI、LV这样的高端品牌为探讨内容的大众报纸却可能被读者抛弃。究其缘由,综合性报纸属于大众快餐文化,所真正面对的是普通读者.就像太过专业晦涩的术语会让人敬而远之,太过高端的时尚定位也会让人产生遥不可及之感。同时.报纸无论版面规模、图片印刷质量都无法与专业的时尚杂志相媲美.因而其赖以植根的土壤,必须是读者生活的实际环境,至少应在“跳一跳就能够到”的视线范围内。  相似文献   

14.
《文心雕龙注》,范文澜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允许我妄称一次自己是个读书人吧。事出有因,《中国图书评论》约我写一篇关于自己与一本书的小短文,这样我就必须以一个读书人的角色来说话,否则便无法落墨了。是为缘起。我要谈的是《文心雕龙》这本书。关于《文心雕龙》在中国文学史、文论史上的重要性,它颠扑不破的经典地位。  相似文献   

15.
邹昕 《记者摇篮》2009,(10):26-26,47
很多期刊都设置了《特别策划》、《特别关注》、《热门话题》类栏目,通常就一个选题,多版面大篇幅地进行编辑创作,作为期刊重头文章推向读者,代表该刊立场,树立刊物权威。饮食科学杂志创刊伊始就设置了《特别策划》栏目,每期策划一个重大选题、四个版面的篇幅向读者呈现精彩文章,该栏目逐渐成为该刊重点栏目,成为最受读者喜爱的栏目。2008年,由笔者负责编辑的《特别策划》栏目获得辽宁省期刊编辑优秀栏目一等奖。笔者认为,要驾驭这样一个重点栏目,重点是做好选题。  相似文献   

16.
近读《新闻知识》1992年第1期,我看到了张宝贵同志读了鄙人发表在《新闻知识》1991年11期《读报ABC》后的愿与我就“C”观点商榷,看来,张宝贵同志和我一样,都是《新闻知识》的热心读者和作者。他的求真求实的作风,令人钦敬。这里,我想把“C”段的观点的含义陈述一下,便于张宝贵同志消除歧见。《读报ABC》,只是一种并不经心的随笔偶感而已,却又不同于一般的随笔,它有较为高一层次的“言外之意”,对个中意境,仁智自会各有其见,诚如巴尔扎克所说:“各个读者是以不同的眼光阅读《哈姆莱特》的,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当然,张同志却非  相似文献   

17.
一我试着在《衡阳晚报》一版开设了一个个人言论专栏:《茶楼闲谈》。怎么也没想到,这个专栏一开张,竟然引来了那么多关注的目光。晚报甫一出街,读者争相购阅。《茶楼闲谈》里所谈之事以及文章本身,都能引起相应的议论和品评。我常常能听到读者打来电话对我文章进行评论。有读者甚至把我所有的文章一一搜集下来,并装订成册。令我没想到的是:衡阳市的领导也非常关注这个专栏,有些文章甚至成了市委常委会的议论话题。市委书记对我说:我也是你文章的忠实读者。有些文章说出了我们不便说的话。希望你把这个专栏好好办下去……二一个小小的个人言…  相似文献   

18.
文心 《编辑之友》2004,(6):16-21
《读者》(原名《读者文摘》,为了叙述方便,本文一律称其为《读者》)杂志的发行量在国内排名第一,2004年11月份月发行量达874万。正因为树大,所以招风,正因为引人注目,所以有各种各样的议论。《读者》杂志的发行量在世界综合类期刊中排名第四,有广泛的国际影响,所以她不仅仅属于甘肃人民出版社,也不仅仅属于甘肃省,而属于中国。所以,人们对《读者》的期望值就越来越高:这些议论是否正确,这些期望是否切合实际,为弄清真相,笔者在中国编辑学会第九届年会在兰州召开期间同《读者》现任主编彭长城交谈了整整一个上午,并一口气读完了他赠送给我的师永刚著的《读者时代》,同  相似文献   

19.
王丽萍 《青年记者》2007,(14):30-31
近年来,一个被统称为情感倾诉类的栏目先后登上了多家都市报的版面。如武汉的《楚天都市报》开设了“讲述”栏目,郑州的《大河报》开设了“都市倾诉”栏目,《东方今报》开设了“男左女右”栏目。该专栏一经出现,就备受读者尤其是女性读者的青睐,阅读率较高,市场效益看好。短短几年,该专栏就迅速风靡大江南北的都市报。  相似文献   

20.
邑青 《出版科学》2002,(4):74-75
欧阳忠先生是长江文艺出版社的编辑。他高中毕业就再也没有踏进学府,以后当过伞兵、工人,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当语文教师,80年代被推荐进入正缺人才的长江文艺出版社。他的学历在人才济济的出版社太不起眼,可他在出版社却文章累累,是媒体、作家与出版社的沟通使者,还是省作协一位活跃的会员。现已退休的他,心壮情炽,笔耕不辍,并将发表在《人民日报》、《文艺报》、《文汇报》等报刊上的数百篇文章遴选出一本35万字的集子《情愫集》献给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