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姚洁 《青年记者》2020,(8):43-44
近年来,对于沉浸式传播的关注重新引起了人们对“身体与技术”这一问题的讨论。笔者以沉浸式传播中受众身体的空间感知、以往经验感知和情感感知作为切入点,探讨在虚拟现实取代受众的真实身体经验后,受众的身体经验又会产生怎样的变化。身体感知与沉浸式传播的结构性关系“身体”一直是哲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基础问题①。哲学领域中对身体的探索集中在三个维度。  相似文献   

2.
刘瑀钒  冉华 《编辑之友》2023,(7):72-79+96
在身体传播的实践中,社会性从未缺席,数字交往者的主体性只有通过社会身体才得以持存。文章从社会身体的基本面向出发,以阿瑟·弗兰克的身体行动观为逻辑起点,结合社交媒体平台的身体呈现现象,建构了数字时代“社会态”身体的理论内涵与框架。文章认为,“社会态”身体的理论意涵由两部分构成:其一是作为社会空间人际交往媒介的物质性身体质态,其二是受到数字文化规范形塑的视觉性身体形态。在社交媒体环境中,图像是身体表征的普遍载体,揭示出身体、技术与文化的勾连,“社会态”身体以社会身体为基石,呈现出“镜像态”“交际态”“规训态”的三维特征。“社会态”身体的理论建构为身体研究开启了新的视角,并强调了数字空间中身体属人的主体性原则。  相似文献   

3.
梁雪梅 《报刊之友》2012,(11):149-150
当下消费社会中,奢侈品消费中的身体文化传播研究可从“奢侈”的历史入手。“身体文化”卷入传播领域,成为“最美的消费品”。受人类“好奇”本性推动,人们不断追求“奢侈”,将“身体”进行“自恋式投入”,因此奢侈品得以推陈出新。“身体文化”进入奢侈品消费的过程,好比“红楔刺白”:首先“身体文化”(楔子)在消费文化(蛋白)中不胫而走,成为主导论述话语,再直击核心(蛋黄)——奢侈品消费。结果,“蛋黄”穿破,和“蛋白”融为一体,意味着奢侈品消费充斥、填满了整个消费文化的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4.
裴灿 《编辑学刊》2023,(2):56-61
以元宇宙为媒介的信息交换活动较之于其他数字传播方式,表现出鲜明的身体转向特征。元宇宙传播的身体转向主要从主体、话语、空间三个层面体现出来,分别为从“数字化生存”到“身体的回归与再造”,从“符号文本”到“沉浸感知”,从“脱域传播”到“空间重构”。明确元宇宙传播的身体转向,有助于重新认识“身体知觉”对传播活动的价值,助力元宇宙平台维护用户法律权益,引导互联网产品创新。  相似文献   

5.
人们印象中的百老汇的女主角都是靓丽而身材苗条.而在今夏登陆京沪两地的励志音乐剧《发胶星梦》中.出演“发胶妹”的布鲁克林则是不折不扣的胖女孩.体重达200斤。尽管身体分量不轻.但是载歌载舞丝毫不费力气.性情可爱.外形夸张、表演诙谐的布鲁克林成为现场观众的开心果。  相似文献   

6.
在20世纪诸多可归为“身体转向”的理论路径中,现象学身体论与认知科学的具身化理论因共同肯定了身体作为认知主体的前提而具有密切关联,但这无法掩盖二者在“身体”概念定位上的深刻错位。二者关系的张力将把我们带回作为存在论与意识经验的共同根的身体本“身”的维度上,而这显示的也正是身体概念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7.
纵观广告历史,女性形象深得广告的青睐。近年来,男性形象也充斥于广告画面。“身体”成了广告屡试不爽的道具。批评家通过对广告中“身体”传播的解析,发现“身体”被消费社会逐渐神话,这一神话的主题是“美丽”和“色情”。这里所说的“美丽”或“色情”是一种功用性概念,在“色情化”的过程中,身体不再是“肉体”,也不再是劳动力,而是具有“交换价值”的功用性物品。  相似文献   

8.
一帆 《新闻天地》2005,(9):50-50
2005年7月2日上午11时20分,河南省新乡县古固寨镇三五庄村村头,几百名村民依依不舍地挥着手:“保重身体,还要来啊……”来自日本的85岁的赤田清治先生紧握着村民魏有廉的手:“你也保重,只要我的身体允许,以后我还会来看你们的,毕竟这里是我的第二故乡啊……”。  相似文献   

9.
健康·新知     
为人母亲的,都知道怀孕期间会出现恼人的身体变化,例如体重上升、容易疲倦和作呕,但科学家表示,生育原来可改善妇女的学习能力和记忆。 美国科学家在《自然》杂志中指出,他们对雌性老鼠进行的研究发现,在怀孕期间和分娩后所释放出的荷尔蒙,会令雌老鼠的大脑出现  相似文献   

10.
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对传统责任归因机制产生了新的挑战,以往对于责任的讨论主要从责任的构成条件上来分析,而遗忘了责任机制存在的根本前提在于“身体”。以“身体”的“有死性”和“有限性”作为探讨责任的根基可以得出,AIGC在责任归因上与人类的根本不同之处在于,前者不具备“身体”的消亡以及对生命之“畏”,而后者则具有“有死性”的身体以及知道自己为“有死者”,这使得AIGC不具有“可问责性”。在人工智能没有“觉醒”之前,责任只能在人类行动者之间进行分配。另外,AIGC与其他技术的不同之处在于,责任基本上由技术的“提供者”来承担。  相似文献   

11.
《新体育》杂志一九六五年第十一期发表了一篇访问记:《听徐老谈锻炼身体》,摘要如下: 十月中旬的一天上午,我们去访问革命老前辈徐特立同志,听他谈关于锻炼身体的一些问题。干革命要有好身体好身体是“斗”出来的徐老说:“锻炼身体,对一个革命者来说,是件十分重要的事情。革命者生来是搞斗争的,跟阶级敌人斗,也跟大自然斗。跟阶级敌人斗,首先要学习毛主席著作,改造思想,树立为革命献身的思想,同时还要善跑会跳,能爬山涉水,还要会放枪打仗;跟大自然斗,首先要有不断革命精神,不是风霜雨雪,不怕日晒露打。干这些,没有好身体不成。”  相似文献   

12.
王聪 《视听》2023,(3):121-124
在新的媒介语境下,Vlog的制作和传播将身体重新询唤为主体,并通过对身体的再度感知,实现了一种“作为生活”的具身传播。作为关乎身体的媒介,Vlog以其高度的生活化和虚拟的在场性,使得Vlog的身体呈现成为事实上的“缺席的在场”。而文化意义上的Vlog则以一种不可避免的“身体的展演”,实现了消解认知的新的对话可能。  相似文献   

13.
彭玉 《档案时空》2016,(12):11-11
一个人在生死攸关的手术之后,醒来的第一句话会是什么?是问“手术怎么样?”或是说“好疼!”,也许还会说“别担心。”但杨君辉在肾癌手术后,醒来的第一句话是问:“有人打电话找我吗?”我不知道是什么样的一种力量,是什么样的一种信念,是什么样的一种追求,是什么样的一种执着,能让一个人在跨过生死后,首先关心的是工作,而不是自己的身体,不是家人。  相似文献   

14.
这组“札记”是笔者多年组版——看报——读书之余“捡”来的副产品,今凑成篇,以求教于同道。视觉平衡组版讲究平衡,如“重心”的平衡,整体布局的平衡。西方一种比较古典的观点认为,艺术创作者和欣赏者之所以追求平衡,是因为保持人身体的平衡(包括视觉和心理平衡),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之一。这种“平衡”能使人称心和愉快。据验证,每当人们看到一种不平衡的构图时,就会通过一种自动的类比,在自己身体之内体验到一种不平衡。正是这个原因,  相似文献   

15.
驼背是伏案工作的人常常产生的一种异态,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也往往不例外。驼背,不仅有碍人体形态的自然美,而且影响身体的健康。驼背的人,都是身体孱弱“文绉绉的”“书生”。驼背容易引起和加重近视眼的程度,而近视眼又反过来促使驼背的严重化。驼背所以产生,并不是偶然的,这里有一定的科学道理。首先,让我们看一看,为什么驼背会引起身体的衰弱? 我们知道,在我们的胸腔里,有心和肺两个重要器官。肺时刻在呼吸。呼吸运动是由肺脏的一张一缩  相似文献   

16.
张孟杰 《视听》2023,(4):94-97
随着社交媒体的泛化,各种新鲜事物以媒介为中介最大程度地充斥着现代人的感官系统,刺激和形塑着人们的身体感知方式,使其视觉、听觉、触觉甚至是嗅觉都得到了极大满足。坐在电脑前的“机器人”与在赛博广场中肆意表演的“人”镶嵌在同一个身体中,展现出身心隔离的现实景观。而当广场中的戏剧落幕时,原本隐匿在幕后的孤独感会被无限放大,在此身体和媒介的互动场景下,触发了人们的自我规训机制,但似乎收效甚微,用户在浅层赛博空间和真实生活场景的夹击下逐渐呈现出异化的状态。  相似文献   

17.
“碎片化”“快捷化”的电子阅读普及的时代,纸质阅读却激活了身体的感知,成为不可替代的阅读方式.文章以物与“身体感”的理论作为分析框架,对比分析数字阅读和纸质阅读在身体感知方式层面的差异,回到身体的维度探究纸质阅读在新的媒介时空如何焕发生命力;从传播形态变迁的历史语境中,梳理人与媒介间交互影响的脉络,以“体物入微”的概念重新阐释纸质阅读在数字化语境中的文化意义.实体书店的空间也从传统的单一零售空间转变为具有美学价值和交流意味的多功能文化复合体,空间属性的变化重构了身体与客体空间的关系,客体空间通过“身体”的参与具有了体验的意义,身体空间也成为一个空间结构及其意义分布不断变化的异质空间.  相似文献   

18.
王倩 《大观周刊》2012,(44):285-285
舞蹈是“艺术之母”不仅久远,而且渊深,令人敬而远之。今天,她忽而高踞“象牙之塔”,云山雾罩;忽而扭在歌厅广场或十字街头,眼花缭乱,令人不知其以然。在看看周围世界,是一片生动的身体舞蹈动作的画面:教师、交通警察、马路上的小贩、高速公路上的驾驶员、游乐场上的儿童兴高采烈的紧紧拥抱,紧握双拳和振臂击掌的运动员们。全世界的人们都用手、头和身体传达他们深沉的意思。如果没有身体动作,世界会变得枯燥乏味,死气沉沉,只有通过舞蹈身体语言的解读。才能把艺术化的人体表情、姿势、动作还原到它们的原生态意义上。  相似文献   

19.
“射”“御”是我国先民最早掌握的基本生活技能之一,是他们获取生活资料、抵御部落掠夺和野兽侵扰的必备手段。随着国家的建立和礼乐制度的完善,“射”“御”又成为统治阶级培养君子人格的主要方式,成为西周以来“六艺”的核心内容。“射”“御”让身体和精神在运动中与外部世界(马、车)默契配合,从而促进身体和心理的和谐统一。这种身体教育思想所蕴含的自我修养、身心愉悦、对生命运动规律探寻的意识,是我国现代体育思想的源头。  相似文献   

20.
主流传播学对于“身体”的研究,主要强调身体背后的意识和话语实践,而往往“遮蔽”了对身体本身的研究,进入21世纪以来,去身体化或离身理论的研究范式在以移动传播为主导下,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媒介技术的发展趋势。本文主要以“媒介:身体的延伸”和社会空间理论重新思考具身传播的必要性,并且探讨了关于具身与具身化的具体概念,在大众传播时代下表现为有限的具身,而当下移动传播时代,传播媒介的具身已经进一步发展为具身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