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漫画与幽默     
石宏 《档案管理》2006,(2):90-90
汽车在水塘里她:“车子坏了。化油器里进水了。”他:“化油器进水?简直荒谬可笑!”她:“我跟你说,车子的化油器里有水!”他:“你连化油器是什么都不知道!我要检查检查。车子在哪儿?”她“:在水塘里!”看病前天上班时,我觉得不太舒服。同事赶紧陪我去医院。为了能报销,同事让我用他爸爸的名字。我难受得要命,门诊挂号和填化验单都是同事帮我弄的。抽完血,护士交代:“你明天中午到医院的接待处取化验单。”第二天,我不是特难受了,就自己来到医院。接待处的护士问:“你是取化验单吗?”我说:“是。”护士就从抽屉里拿出一大摞化验报告问我:“你…  相似文献   

2.
有一位撑竿跳的选手,一直苦练都无法越过某一个高度。他失望地对教练说:“我实在是跳不过去。”教练问:“你心里在想什么?”他说:“我一冲到起跑线时,看到那个高度,就觉得我跳不过去。”教练告诉他:“你一定可以跳过去。把你的心从竿上摔过去,你的身子也一定会跟着过去。”他撑  相似文献   

3.
不知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编辑好word文件,存盘,下次再打开时却出现了错误的提示信息。你是自认倒霉还是试着挽救文档?我现在教你两种方法。 当你双击文件,系统出现提示“文档的名称或路径无效”,无法打开该文档时,可以尝试在“打开”对话框中的“文件类型“下拉式选项中.选择“从任意文  相似文献   

4.
数数过往的日子,到2017年,我当记者已经有10个年头了.10年,我从一个“新兵”变成“老兵”.在注意到一些媒体起起落落,或关停或新生时,我的一些朋友时常问我:“你怎么还干这行?你还会不会继续干下去?”我总是毫不犹豫地说:“一定会干下去.”  相似文献   

5.
梁馨予 《大观周刊》2010,(31):32-33
氧气女DNA解码说明: “我的生活我做主”是你的最高生活准则。你是个不折不扣的“氧气女”。你追求生活的自在主义,活出真我个性。工作时,你不愿“被坐班”,最好时间地点都能弹性安排,因此你热烈拥抱“自由工作”  相似文献   

6.
金曙 《视听界》2011,(4):91-91
曾几何时,在央视舆论监督节目《焦点访谈》的引领下,各地舆论监督类栏目遍地开花,你有“透视”,我有“观察”,你有“写真”,我有“聚焦”,一时好是热闹。  相似文献   

7.
叙述是通讯写作中使用较多的手法。作者在他的人物通讯中叙述时,会使用“我”、“你”、“他”不同人称。许多作者惯于用第一人称——“我”和第三人称——“他”写作;使用第二人称——“你”、“您”要少一些。每种人称各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运用第一人称的好处:从“我”写起,容易下笔,比较适宜抒情和议论,容易同读者进  相似文献   

8.
无悔     
年轻的摄影记者有时感到很辛苦,问我:“你干了一辈子摄影记者后悔不?”我说:“那是组织分配。”我始终记着参加革命时组织科长问我:“你为什么要参加革命?”我说:“为人民服务。”这句话伴我到离休。所以在报社,让我跑农村采访,  相似文献   

9.
我收到过一封口气很硬的读者来信,来信人几乎熟悉我所有的作品,指出:“这里不谈你的风格与特色,只是想问问你,为什么从来不拍批评照片?在批评性照片风起云涌的时候,你在干什么?”我明白,这是出于好心,是怕我赶不上趟而落伍。不过,批评性照片“风起云涌”到什么程度,我没研究过;再,这些年长了这么个心眼,每当什么事达到“风起云涌”的程度时,在一旁冷静地看一看,想一想,往往从中可撷取到极有益的收获。  相似文献   

10.
你好,你怎么了,你认为呢……只要每天开口说话,只要和人交流,“你”这个字是必不可少要用到的。在一次饭局上,有人号召玩了这么一个游戏:谈话时不许带“你”字,违规者每次罚款5元,大家都积极响应,自觉得这是小菜一碟,有人还夸下海口:“我就不信离开‘你’我还不能活了。”  相似文献   

11.
初学记     
那天早晨,上学路上下起了雨,我返回家拿雨伞。再到学校时,已经迟到了。大门口站着四位“红小兵”,两男两女,检查红袖章。我说,我不是“红小兵”,没有袖章。他们不让我进校门,质问我为什么不是“红小兵”。我说,组织上说我爸爸有历史问题,不让我参加。他们说,哦,原来你是黑五类呀,你从那边进吧。不远处,围墙塌了一个豁口,但还有一人多高,  相似文献   

12.
“套近乎”一词不乏有些贬义,但在采访中,它还挺管用。初学采访时,我不善于“套近乎”一找到采访对象,掏出本子就提问。结果是欲速则不达。 1980年,我参加地方新闻集训班。在上采访课时,老师给我们讲斯诺夫人海伦·福士德·斯诺的采访经验,使我深受启示:1937年4月,她第一次到延安去找毛主席采访,一见面就从笔记本中取出一张照片,递给毛主席说:“我早就从这张照片中认识你了。这是斯诺给你照的。”这样一“套近乎”,使她和毛主席象老朋友似地交谈起来。1978年,她在西安采访王震,见面就说:“我记得我们俩是同年的。我在延安的时候是28岁,现在72岁了,你是不是72岁呢?”又是一个“套近乎”,不仅把她和王震自然地联系起来了,而且一下就缩短了他们之间的距离。  相似文献   

13.
采访的起点     
当我们要完成某一采访任务时,应该从哪儿起步呢?从立下并且实现“我要写出和你不一样的稿子”这么一个决心起步。我们读一些老记者采写的报道,常常有耳目一新的感觉,觉得它和同一时期已经见报的东西不一样,比我们年轻记者写的东西要高一筹,这是什么原因呢?从新闻单位老同志和青年人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中,我感到原因之一为:前者采访的起点是“我要和你不一样”,后者采访的起点是“我要和你一个样”。  相似文献   

14.
通讯员采访记者,本身就是一件难事.何况你又是《解放军生活》杂志社堂堂的副主编、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当笔者拨通你的电话时.你一听使哈哈笑了起来:“写我?我有什么好写的?”也许是出乎你的预料吧,当笔者突然闯进你的办公室,面对面向你发起“进攻”时,你仿佛一下子乱了方寸:“真的,我真的没什么好写的,……”  相似文献   

15.
有一次,我到北京市海淀区采访,在一户菜农家里吃饭。餐桌上,摆着几样菜,都是当时市场上缺少的。我问:“你这鲜菜从哪儿来?”他说:“自种的——我是专种‘冷门’菜。”他进一步说:“别人都种大白菜时,我种的是细菜;当众人都种细菜时,我还适当种些粗菜。这样,拿到市场上就成了热菜,卖  相似文献   

16.
每当想到从家门、校门踏入社会,我的思绪一下子回到2001年9月,刚走出大学校园的我由于工作需要,被分配到大理州档案馆工作。当时的档案馆有三层楼、铁门、铁窗,当我走进它的时候,感觉非常神秘,似乎闻到了发黄了的案卷味道。领导告诉我“小赵,你是学历史的,安排你在技术编研科工作,从事编研工作,好好发挥你的特长”,当我提出要本档案志时,领导笑着说:“我等你们编呢。”我欣然接受了档案编研工作,一千就是12个春秋。  相似文献   

17.
“当我还在大学读书时,我对Google知之甚少,但现在不一样了,Google几乎成了我工作的起点。”当我和我的朋友谈起Google时,她掩饰不住对Google的依赖之情。“只要你一接触,你就不能不被它吸引,你会真正感到简单就是美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深深记者情     
纪卓如 《新闻前哨》2004,(10):76-77
我们湖北新闻界,有一个团结互助的优良传统。大家相聚时,常常你“贬”我一句,我“损”你一番,有时甚至你打我一拳,我踢你一脚,但是我们相互之间,都是非常真诚,非常友好的。过了一段时间没见面,彼此还想念着哩。 湖北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宋汉炎告诉我:报社五六十年  相似文献   

19.
景兵 《新闻传播》2004,(11):46-47
“你怎么全塞在袜子里边?”“哎哟,你别那么说!”“肯定是假的。”“你要不要吧?说那么多话!”“哎呀,你袖子里面、袜子里面全捅着呀?”“工商来了给我全没收了,我不就赔钱了吗?”“那就是因为你是假的嘛,真的人家没收你干吗?”“你拿回去填了不是国家的钱嘛。”……以上是北京电台在录音新闻《挖墙脚的人们》中暗访倒卖假发票的票贩子的一段实况录音,每当有人提起这篇获得1993年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报道时。这段精彩的对话就如同活生生的画面一般清晰地浮现在笔者的眼前。  相似文献   

20.
稚云同志:你好! 首先告知你一个好消息,上次你提到的“工人日报函授学校”,我已替你报上了名,也预交了学费,你只需追寄两张照片就可以了。望你在学习中能有所收获。在你信中,表达了很乐意使我们这种相互有益的通信继续下去的愿望,我很高兴。其实解答读者的提问并非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它本身对于我自己也是很好的学习。文学本身就是“交流”。很难设想,当一个作家拒绝与社会、与人群、与生活“交流”时,还能写出什么好作品来。你来信问起“感受”的事,下面就我自己的点滴体会和你谈谈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