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阿龙 《新闻天地》2007,(8):16-18
年过六旬的孔老汉退休后准备在家安度晚年,没想到,两个儿子创业失败,欠下外债。创业失败后的儿子整日游手好闲,与酒为伴。老汉想了各种办法刺激两个儿子,希望儿子重新振作起来,挺起胸膛,一切从零开始。但儿子不为所动,依然消沉。无奈之中,老汉决定亲自上阵,他说,我的人生从60岁开始,我就不相信这世上还有过不去的坎。儿子们被父亲的激情创业所感动,纷纷加入他的行业。如今,老汉不仅还掉了外债,自己也成了远近闻名的“百万富翁”。  相似文献   

2.
小幽默     
一老汉在中越边境线上牵着一头公驴放牧,老汉牵驴路过一块绿油油的麦田,该驴见了葱绿的麦苗就想吃,使劲往麦田蹿,老汉使劲拽住缰绳,骂  相似文献   

3.
通讯员园地     
方城县券桥乡有个“新闻迷”叫冯金声。你别看老汉年纪一大把,可是热爱新闻事业的心比年青小伙儿跳得还欢快哩。老汉自己积极写稿不算,还影响周围十里八村的年轻人,带出了一群舞文弄墨的徒弟。他的事迹不但上了《人民日报》海外版,还被收入《今日中国农村群星谱》一书。老汉说:“俺是庄稼人,信奉这样一条理:学写稿如种庄稼。只有洒足了汗,才会有好收成。”这不,想起这些,老汉心里的欢喜就忍不住飞到了脸上。  相似文献   

4.
1986年8月我采访到一个制蜡专业户致富的材料。我想了三个报道角度:第一个是制蜡收入多,是致富好门路;第二个是制蜡的经过;第三个是如何找到这个致富门路——专业户看到河南农民报上登的《孙玉花加工蜡烛》后,联想到当地有原料、有销路,就自己钻研加工技术。经比较,头一个角度平淡不新,第二个与报上已登的雷同,第三个角度,对读者启发较大。于是,就写了《陈守明因报得“富”》的小通讯,很快被河南农民报采用。 1986年8月的一天,扶沟县大新乡百觉岗村老汉张结实,手捧乡清财组为他追回的200元钱,泣  相似文献   

5.
涉险赴难谋佳作。这是济南军区某旅战士报道员黄建华在新闻写作之路上恪守的信条。几年来,他正是凭着这股勇气,敢于涉险赴难,到别人不愿或不敢涉足的地方去抓“活鱼”,取得了令人羡慕的成绩。结识“掏粪工”在该旅驻地康家庄,有一位70多岁的老人叫朱志信,从60年代末开始就义务为部队扫厕掏粪、种植蔬菜,至今已30余年了。去年3月的一天,阳光明媚。小黄背着相机去采访正在家中午休的朱老汉,不想却吃了个“闭门羹”。回来一打听,才知道朱老汉性格比较怪癖,不喜欢接近生人。此路不通,另行它道。第二次去时,小黄和几个与朱老汉十分熟悉的…  相似文献   

6.
觉悟即佛     
总感觉周围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信佛,特别是广告界的同行们聚在一起,聊着聊着就会谈到佛。在我看来,归根结底是大家都在寻求解脱。有的人是因为长期处于竞争的漩涡中,沉浮之间需要为自已寻找一个心灵的港湾;有的人是因为年过不惑,开始自觉或不自觉地在寻求包括生活、工作、家庭、社会在内的大人生概念下的道之所在,  相似文献   

7.
方城县券桥乡好庄村,有个年已花甲的单身老汉叫冯金声,身居两间茅屋,10多年来,不喂猪不养鸡痴迷于新闻报道。农活之余,走东串西采写稿件,被人们称为“新闻迷”。冯老汉幼年读过私塾,爱好写作,1959年就掂笔为县广播站、南阳日报写稿,“文革”期间被迫辍笔,1977年再次挥笔上阵。一个农民到省、地新闻单位送稿,一切费用全都需要自理,困难很多,但他矢志不移。 1980年的一天,村上中学毕业回乡当了羊倌的岳学堂来找冯老汉:“冯伯,我想写点东西,可不  相似文献   

8.
那天看完《中国摄影报》所载《李老汉和女弃婴》的一组照片,惊讶不已:李老汉不正是我碰到过的么!不觉遗憾起这条从我指缝中滑掉的“活鱼”来。那是去年暑假探亲,在街上发现十数人围着一老汉评头品足,他身旁的两个竹篮里各放着不足岁的  相似文献   

9.
文化程度不高的卢老汉,因为办事人员的一个笔误,稀里糊涂的做了三十多年的“芦”老汉。  相似文献   

10.
据报道,河南省夏邑县谭老汉的两个儿子家里,不断发生投毒、纵火案件,弄得坐卧不宁,终日惶惶不安.经侦破,原来是有嫉妒心的三儿媳作的案.而她的作案手段,竟是从一本杂志上学来的.那本杂志在报道一个案件时,把投毒、纵火的作案方法写得很具体,三儿媳原原本本地学来了.  相似文献   

11.
5月22日,四川地震灾区。在去绵阳的路上,央视记者李小萌遇上了一位挑着担子进山回村的农民,于是有了这样一段“采访“:李:老乡,您这是去哪儿啊?老汉:回家。李:您家在哪儿啊?老汉沙坝子。李:远吗?老汉不远。  相似文献   

12.
“老汉我今年70岁了,工作了几十年,退休已十年了,还不知道自己的姓弄错了……”寇孝忠老汉来到巩义市孝义派出所档案室,气喘吁吁地说。老汉手中拿着身份证、户口簿、退休证等证件,心里很是着急,满头大汗,越急越说不清楚。档案员叫老汉别急,先坐下来讲清楚查档的缘由。原来老汉姓寇,但现在身份证、户口簿、退休证上的姓都是“冠”。由于他本身文化水平较低,见姓氏出错并未对平时的生活、工作产生影响,因此一直没在意。  相似文献   

13.
1992年我们那儿的农村“十星级文明农户”活动开展得红红火火。在城关乡西马曲村,民兵连长告诉我这样一件新鲜事:村里有位叫王老道的老汉,因为当基干民兵的儿子王东安坚持只要一个女孩,王老汉认为是断了王家的香火,千说万劝都不奏效,气得王老汉老两口不理睬儿子儿媳了。结果,他家“十星”只评上了“七星”。听完这个故事,我直接来到王老汉家,说明我的身份和来意后,马上做起了老俩口的思想转化工作,我还把村干部请来帮忙。第一天工作没做通,第二天我们又接着做,终于使老俩口开了窍,王老汉竟当着我们的面,向儿子儿媳认了错。一…  相似文献   

14.
常听到广播里和报纸上刊载,在叙述主人公感激、喜悦的心情时,就是“他(她)逢人就说……”果真是“逢人就说”吗?依我看来是完全不会的。在此,我试析两倒:去年十一月份有家电台播出这样一篇通讯,说某老汉家不慎起火,烧毁全部家当,这老汉也被烧伤。在老汉伤愈出院回到家中,看到被大火焚毁的家园又在政府和人们的关怀下,重新建好时,写道:他“看到家里的情案,流下了热泪。他和老伴逢人就说:‘我们一辈子忘不了党的恩情,一辈子忘不了人民的恩情。”’这双老夫老妻真会“逢人就说”吗?不会的。或许,在他刚出院回到家时,他激动地对老伴说;或许,当领导和群众未看望他们的时候,他们激动地说;或  相似文献   

15.
嘴哥     
姑妈一直很为表哥担心,因为表哥爱吹牛。 不久前的一天,姑妈拿着一张报纸给我看,上面有条新闻,大意是:某老汉平日爱吹嘘家里有钱,某夜盗贼光顾,老汉反抗被杀,事后盗贼追悔莫及,因为老汉家根本没什么值钱的东西……"  相似文献   

16.
火种     
李娜  王俊 《中国档案》2021,(4):86-87
在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大王镇,一首起源于19世纪20年代,以当地特有曲艺形式枣木杠子乱弹创作的民歌,在近百年里被几代乡民传唱:"老远老远的外国啊,一个姓马的老汉啊。长着一把大胡子啊,说出了咱心里话啊!"民歌里传唱的"马老汉"是远在欧亚大陆另一端的德国人卡尔·马克思,他之所以被这里的村民世代传唱,与一本重要的书籍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7.
9月2日上午,扬中市八桥镇万福村8组68岁老汉瞿坤掌携带自费订阅的8月28日《新华日报》,来到该市档案局(馆),为参加报上登载的省档案局为纪念《江苏省档案管理条例》颁布五周年而举办的档案法制知识竞赛,查阅有关参考资料。局馆领导和保管利用科的同志热情接待了老人,对他偌大年纪虚心求知、积极学法的执著精神表示由衷钦佩,当场赠送了一本档案法律、法规手册和一些档案盒,并简要指导了剪报整理方法。瞿老手捧书籍,仔细阅读,对照试题,认真解答,遇有疑难,虚心求教,直至完成全部答题。瞿老汉临走时,连声道谢,夸赞现在政府机关学习和实践“三个…  相似文献   

18.
1月21日出版的《南京晨报》刊登了一篇题为《老汉街头见到女的就脱裤子》的社会新闻,说连日来新街口中山南路常有一名怪癖的老头出没,60多岁,只要一见到女性就追上去,然后脱下自已的裤子,令广大女性深感尴尬和恶心,警方也对这个怪老头颇感头疼。接下来又详尽地报道了几次怪老头“见到女人就脱裤子”的场景……恕笔者直言,这篇社会新闻从标题到内容,给读者的全部印象,只能说是“无聊”二字。之所以说“无聊”,首先是报道的新闻事件无聊。老汉街头见到女的就脱裤子,这也算是新闻?加之标题做得“原汁原味”,因而更显得无聊!其次是文字表达淋漓…  相似文献   

19.
11月27日上午,一名五旬老汉用手术担架床推着瘫痪的儿子,出现在解放碑下。突然,老汉脱光衣服,全身赤裸,引起众人围观。据悉,老汉并非精神病人,其“出位”举动是想为瘫痪儿子索讨60万元工伤赔偿。(现代快报11月28日)依据中国的国情,一个心智成熟的普通人,在大庭广众之下宽衣解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这一次,一个思想并不前卫或开放的父亲,却坦然地在众人面前脱去了衣服。他的勇气不是来自个人的价值取向,而是来于绝望中的歇斯底里,他妄图通过公众的关注和媒体的报道,来改变已经无力掌控的命运和被遗忘的落寞。于是,他放弃了尊严和羞耻,通…  相似文献   

20.
很早的时候.有一个年轻人骑马赶路,天黑了,想宿店却不知旅店在哪里。正在此时,他看见一个老汉迎面走来,便在马上高喊:“喂,老头儿,离客店还有多远?”老汉答道:“五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