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邵贵媛 《青年记者》2012,(35):53-54
电视与生活息息相关,电视剧更是生活的缩影。近年来有关80后婚恋题材的电视剧屡屡掀起收视热潮,成为观众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80后在改革开放中成长,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发生了很大变迁,他们受教育的程度提高,形成了80后鲜明而独特的个性。社会上80后闪婚、离婚率高、难婚等种种  相似文献   

2.
李丽莉  郝星 《声屏世界》2013,(7):109-110
2013年6月10日,由《每日新报》主办的第二届婚博会在天津国展中心盛大开幕。本次展会持续整个端午假期。在这个端午的3天假日里,《每日新报》主办的此次展会成了这个双休日人们出行购物的"聚焦点",吸引了近10万人次前来光顾采购。火热采购80、90后"准新人"居多本届每日新报婚博会上,与结婚有关的地产、汽车、家居、家装、家电、婚庆、婚宴、婚纱、酒水、珠宝、婚庆企业等20个行业,百余家国内外知名企业设立了展台,各参展商家都铆足力气,推出了一系列关于"婚博会"专享的优惠产品,米兰婚纱、巴黎春天、  相似文献   

3.
建国后我国《婚姻法》仅认可登记婚的效力,对仪式婚不予保护。但受传统文化影响,仪式婚在我国仍大量存在,在部分农村地区更是盛行。在大量的农村彩礼纠纷案中,对仪式婚姻的效力认定一直是困扰着司法实践的难题。本文旨在通过对真实案例的分析,探究仪式婚在农村彩礼纠纷案中效力的应然状态,以期对此类案件的司法审查工作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4.
网婚是高风险社会的必然现象,是一柄双刃剑。“虚拟的网婚,充满诱惑而极具欺骗性。”网婚对婚姻的影响,要取决于当事人平衡各种感情的能力。所以根本问题是要提高人的素质。  相似文献   

5.
张琴 《新闻世界》2004,(6):10-12
网婚说白了就是网络上的“婚姻游戏”,在生活中互不相识的男女双方,模仿现实的手续在网上“登记”、“结婚”、“安家立业”。并在一个虚拟的图环境中体验男欢女爱的“婚姻”生活。操持家务。甚至虚拟“生儿育女”。据统计。目前中国已有12万人参与到网婚中来。这种虚拟的“婚姻”关系在网络中比比皆是。网婚人群也分散在社会的各个领域。有教师、司机、公司员工、自由职业等等。网婚使人们在虚拟世界里颠覆了传统和道德的戒律。婚姻几乎成了儿戏;与此同时,现实的家庭秩序和夫妻关系也因此受到了不小的冲击和威胁。  相似文献   

6.
虚婚一场     
眼下,中国有10万人参与了网婚。绝大多数网婚者只是把它作为一种游戏来解闷。但网婚的风险性在于“假戏真唱”。  相似文献   

7.
社会的发展,也使得婚姻形式变得纷繁复杂,出现了:例如网络婚、同性婚、变性婚、事实婚的婚姻形式,此文中将这统称为非常婚姻。现行刑法中对于非常婚姻重婚罪认定的缺位,危急了一夫一妻制。此文在对非常婚姻的内涵、外延进行研究的基础之上,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又出现非常婚姻的各种情形是否构成重婚罪逐一分析。经过社会调查、研究讨论,得出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又出现网络婚、同性婚、变性婚,并不构成重婚罪,若出现事实婚则构成重婚罪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刘建华 《文化遗产》2017,(1):111-115
在维吾尔族和汉族的民间故事中,异类婚故事资源都极为丰富且影响深远。但我们关于异类婚型民间故事的"概念"大多是建立在汉民族汉文化异类婚故事的基础上,并由此形成一些有关异类婚故事的"刻板印象",而维吾尔族异类婚故事在很多方面却恰恰颠覆了我们对异类婚的"常识性"认识,在婚恋行为本身,婚恋对象、婚恋结局等多方面都与汉民族有很大差异,而这些差异又折射出民族文化特质方面的差异。通过对其进行比较研究,有助于我们从更深层面上认识和发掘两种文化的内蕴及其特质。  相似文献   

9.
万历五年(1577),翰林院检讨赵用贤反对首辅张居正夺情被杖罢职,不久便与依附于张居正的御史吴之彦绝婚.二十一年,吴之彦遣子吴镇上疏告发吏部左侍郎赵用贤贪财绝婚,而首辅王锡爵处理绝婚案不公,使赵用贤蒙羞辞职.在张居正执政时,王锡爵与赵用贤为同年好友又有共同的政治立场,关系颇为融洽.王锡爵入阁后二人产生政治分歧,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10.
鲁琳 《兰台世界》2014,(12):41-42
收继婚是我国古代一种独特的婚姻方式。从收继婚的渊源和发展入手,了解收继婚形成的社会背景,分析明代法律对收继婚风俗发展的影响,能够更好地认识法律框架下的收继婚风俗。  相似文献   

11.
收继婚是我国古代一种独特的婚姻方式。从收继婚的渊源和发展入手,了解收继婚形成的社会背景,分析明代法律对收继婚风俗发展的影响,能够更好地认识法律框架下的收继婚风俗。  相似文献   

12.
《诗经》收录的许多反映婚姻形态的诗歌,从不同侧面诠释了西周、春秋时期原始的婚姻习俗。如媵婚制、烝婚、报婚等这些严重违背婚姻礼制的婚姻形态的存在与原始的群居野合习俗、生产力发展水平、政治外交以及宗法制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人文社科     
《全国新书目》2013,(9):15-27
中国婚证百年王文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06 80.00ISBN:9787516122136《中国婚证百年》共收录了自清朝以来的结(离)婚证、婚贴、订婚证等婚姻文书四百多件,按年代序列编排,一图一注,较为全面翔实地反应了自古以来,我国婚姻文化、礼仪习俗演变的过程。两岸文化产业合作发展报告(2013版)胡惠林肖夏勇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06 69.00ISBN:9787509747131  相似文献   

14.
现实中,如果一个已婚的人再与另一个人结婚,就犯了重婚罪;如果他偷偷与第三者同居,必将受到道德的谴责。然而近来兴起另一种婚姻——网络虚拟家庭,或者叫网络同居、网婚。据调查,在网婚一族中,70%的网民年龄在25岁以下,95%的网婚男女根本没见过“同居一室”的配偶。  相似文献   

15.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四川成都,重庆等城市,青年男女相互交往不仅越来越多,且越来越趋向开放,并不同程度获得婚姻自主权,新式婚制及文明婚礼从而得到流行与传播。  相似文献   

16.
陆跃升 《兰台世界》2017,(10):105-108
"姑舅表婚"是流行于黔东南"苗疆"的一种落后的婚姻陋习。清代以来,随着中原儒家文化的深入、汉族人口的大规模入迁、国家婚姻法的逐步推行以及清水江流域木材贸易的空前繁荣等等",姑舅表婚"这种原始落后婚姻习俗遭到了毁灭性的冲击,黔东南苗疆民族在与汉民族交往的过程中,在接受儒家文化的过程中开始认识到"姑舅表婚"危害性,并逐步接受汉民族的婚姻制度。  相似文献   

17.
历代以来,贵州省清水江流域地处西南边陲,交通闭塞,世居在这里的苗族、侗族人在漫长的发展过程形中成了独特的婚姻习俗:如"姑舅表婚""扁担婚""入赘婚"等形式以及女子婚后有"不落夫家"等习俗。随着清中央王朝势力的进入,大量汉族人口的入迁以及儒学教育的兴起,清水江流域苗族侗族的婚姻习俗在与中原文化发生碰撞过程中逐渐演变而趋向现代文明。  相似文献   

18.
自《我们,我们——80后 的盛宴》出版以来, “80后”的作品选集日见其多。但 何谓“80后”?这是一个很不确定 而显得宽泛模糊的概念。从文学 的角度来看,“80后”应当是出生 在1980年以后的文学青年的集合 体。但并非所有的出生于1980年 以后的文学青年都承认自己是 “80后”,何况一向被称作“80 后”的代表人物最近也纷纷倒 戈,要退出这个群体。这是一个很 有趣的现象。如果说“80后”的出 现不是文学现象,而是文化现象, 那么“80后”纷纷拒绝“80后”这 个“肮脏的标签”,倒是发生在 “80后”内部的一个文学现象,如 同“80后”内部出现偶像派、实力 派之争一样同属文学现象。这两 个文学现象,是“80后”群体发育 到一定阶段后的重新整合,这也  相似文献   

19.
《新闻爱好者》第十期刊登了《‘末婚妻’与‘法’及其它》一文,看后使我实在不明白:这么大的一个错字,怎让它逃过去了。本文有“未婚妻”的“未”字十来处,均无错处,偏偏在题目中出错,实为不妥。“未婚妻”说法不对,但“末婚妻”能通过  相似文献   

20.
正新中国成立后,跨国婚姻不但关乎个人的选择,还烙上了鲜明的时代印记。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结婚要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到八九十年代一度"洋"婚风靡,那摇摆的婚床折射了时代的进步。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培养先进技术人才,我国开始向苏联大规模派遣留学生,这拉开了新中国留学教育的大幕。党和国家领导入非常重视留学生的学习生活,在各个方面给予了超常规的待遇。留苏学生都深深感受到肩上所担负的重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