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研究发现,学前教育阶段对孤独症儿童的神经系统发育至关重要,神经元代偿功能在此阶段通过各种有益刺激能够发挥其有效作用。然而,目前针对学前阶段孤独症儿童随班就读的适宜性策略研究仍较为少见,融合教育成效整体偏低。因此,为了更有效、持续地推进学前融合教育,基于一所幼儿园内8名不同程度孤独症儿童的早期干预康复案例,总结了学前阶段孤独症儿童融合教育的适宜性策略:适宜性环境创设,“幼儿园—家庭—康复机构”同步干预,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IEP)。这些策略为孤独症儿童顺利进入小学阶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于促进孤独症儿童的优势发展,提升他们的弱势能力,减少行为差异,增强社会适应力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可鉴性。  相似文献   

2.
孤独症儿童的发展受所处环境系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融合教育环境有利于孤独症儿童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基于生态系统理论视角,对一名随班就读孤独症儿童的支持策略进行审视与深入探索,通过稳固自我支持、给予学校支持、寻求社会支持、共筑家庭支持,为孤独症儿童发展创设了良好的融合教育环境。  相似文献   

3.
语言沟通障碍是孤独症儿童核心特征之一。基于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动态评估比传统的静态评估更能发现儿童的发展潜能,同时,孤独症儿童比较易于接受电子设备,所以文章提出基于人机交互游戏的孤独症儿童语言能力动态评估方法,以便及时发现儿童的语言发展潜能并给予个性化干预。研究选取37名3~7岁不同能力水平的儿童,通过孤独症行为核查量表将其分为:非孤独症组、疑似孤独症组和孤独症组。探索以不同中介提示的动态评估范式发现人机交互环境下动态评估的可行性与潜在价值,并揭示孤独症儿童与其他群体的语言发展潜能及差异性。研究发现,相较于静态评估,动态评估中介提示可以帮助教师捕捉儿童的更多潜能信息;非孤独症儿童和疑似孤独症儿童的语言发展潜能明显高于孤独症儿童;中介提示对于实际语言能力低、学习潜能高的儿童能力提升更为明显。研究认为,人机交互式动态评估对儿童语言潜力的挖掘具有可行性,对制定个性化的教育干预计划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4.
孤独症谱系障碍是神经发育性疾病,传统视角的研究和实践关注孤独症儿童的生理缺陷和治疗矫正,忽视了其为“人”、为“童”的本质特征。基于儿童本位视角重构孤独症儿童发展,需要兼顾其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解读孤独症的起源、评估和诊断工具、症状,欣赏孤独症儿童的天性、潜能和价值。扬弃传统救助模式,重塑发展性取向的教育援助,是促进孤独症儿童健康发展的时代转向。  相似文献   

5.
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是影响儿童生命成长历程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家庭作为儿童生活的重要环境和场域,是影响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因素。家庭的教育观念、家庭的文化环境、家庭的教育期望以及家庭的教育方式等对儿童自我意识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助于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强冬冬 《教育》2022,(7):95-96
孤独症儿童一般社会认知弱,共同注意力发展慢,比较敏感,一点小小的变化就有可能使他们的心灵遭受重创,从而影响身心的健康发展.幼儿园融合教育就是为孤独症儿童提供一个以普通儿童为参照群体,在普通儿童的榜样和示范作用的影响下,发展孤独症儿童的社会模仿能力,调动孤独症儿童的社会理解潜力,使孤独症儿童在情绪表达、社会行为、注意力和...  相似文献   

7.
学前阶段是孤独症儿童的最佳融合时机,将孤独症儿童安置于融合环境已成为国际特殊教育发展的大趋势。美国是较早推行孤独症儿童学前融合教育的国家之一,具有相对丰富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本文梳理近三十年美国孤独症儿童学前融合教育安置的相关研究,总结孤独症儿童学前融合教育安置情况、影响因素以及孤独症儿童在学前融合环境中取得的教育成就与存在问题,以期为我国孤独症儿童学前融合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开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办好孤独症儿童教育,是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依法保障孤独症儿童平等受教育权利的重要举措,是政府、学校、教师、家长及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和法定职责。要坚持育人为本,实现从机械僵化的康复、个训为主的医学模式向素养导向的素质教育模式转型,探索建立孤独症儿童学校教育课程体系,实施德智体美劳整体教育,促进孤独症儿童全面发展。要强化学习支持、辅助技术支持、心理支持等专业支持,促进孤独症儿童教育质量提升,助力孤独症儿童充分平等融入社会。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国家政策要求和我国孤独症儿童教育问题,收集第一手资料,论述以生活为核心的培智学校孤独症儿童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以促进培智学校孤独症儿童能力发展,满足孤独症儿童的教育需求,促进教育公平。  相似文献   

10.
家长参与孤独症儿童的教育康复,有助于干预效果的长期保持和迁移,可以促进孤独症儿童症状的改善和能力的发展。辅助提示是通过给予适当的提示,引发孤独症儿童的正确行为,帮助他们参与学习活动的一种康复训练技能。江西省九江市特殊教育学校通过加强家校合作,指导孤独症儿童家长在家中运用辅助提示来帮助孤独症儿童进行康复训练,有效提升了教育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11.
<正>孤独症儿童的教育问题近年来备受重视,孤独症儿童有其核心特征和独特的认知方式,影响他们对外在环境的感觉、体验与互动,对传统教育教学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是孤独症儿童获得有效教育支持的第一资源,培养具有孤独症教育专业知识与核心技能的专门人才,形成衔接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的一体化孤独症教师教育体系,对充实学校孤独症儿童的教学力量、提升教育服务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孤独症儿童适应行为特点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选取10名孤独症儿童为被试,采用姚树桥、龚耀先编制的《儿童适应行为评定量表》进行评量,得出结论为:孤独症儿童不同程度地存在适应行为问题;适应行为的个体差异和内在差异较大。提出教育训练的重点以及教育建议  相似文献   

13.
问题行为严重影响着孤独症儿童的生活品质。随着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多地强调以正向的观点看待并干预儿童的问题行为,正向行为支持已逐渐被国内外学者广泛认可并运用。试图探讨运用正向行为支持来改善孤独症儿童的问题行为。  相似文献   

14.
语言障碍是孤独症的主要表现之一,很多孤独症儿童到了语言发展年龄却仍无口语出现。口语对孤独症儿童的发展有特殊意义:口语的出现,能促进孤独症儿童理解能力、思维能力等综合能力的提高;能帮助孤独症儿童更好地理解周围的人和环境对他们的要求,感知自身和他人的情感感受并表达自身的需求,促进人际沟通能力的发展,使他们能更好地被社会理解和接纳。  相似文献   

15.
自我意识与青少年人格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认为,“由社会和教育向儿童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的需要,和儿童已有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要能够真正起到推动儿童心理向前发展动力的作用,或者说要能够迅速而自觉地推动儿童心理向前发展,恰恰要通过儿童的意识,尤其是自我意识这一基本条件来实现。因为儿童如果意识到了外界向他们所提出的要求和自身心理能力(或各种主体因素)之间的差距并进而产生试图消除这一差距的动机和实践,那么儿童心理的发展显然要更主动、更自觉、更快速,发展的水平和质量也会更高。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儿童的自我意识对儿童自身的发展和完善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蔡旻 《广西教育》2014,(29):9-10
正儿童孤独症又称儿童自闭症,在婴幼儿时期表现为社交沟通障碍和行为刻板,是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综合症。它是一种对儿童、家庭和社会影响重大的残障疾病。笔者在从事孤独症儿童康复教育过程中,发现许多孤独症儿童的饮食行为与正常儿童存在较大的差异,这对孤独症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及家长的生活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对孤独症儿童的饮食行为进行分析,同时例举了一些康复训练的方法,以期对家长及康复训练师提供帮助。一、孤独症儿童偏食行为的原因分  相似文献   

17.
赵蕴楠 《时代教育》2014,(12):60-61
随着孤独症儿童的教育干预理论的发展,孤独症融合教育越来越受到肯定。为了完善孤独症儿童幼儿园的融合教育,应势而生了陪读模式,这种陪读模式尚处在起步阶段,本文根据一年来的实践,对陪读模式的意义、陪读教师的职责和工作以及陪读模式的不足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8.
自1990年孤独症被列为美国《残疾人教育法》的残疾类别之一以来,美国加大对孤独症儿童教育研究的投入力度,开发若干种教学策略与课程方案,积极推进孤独症儿童的融合教育,提升专业人员的技能素质。然而,美国孤独症儿童的教育仍在教育安置形式、专业人员建设、教学内容与教学策略的设计与实践上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清楚地认识这些挑战,有助于我国对孤独症儿童教育工作的开展,进行有针对性的规划设计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在目前孤独症教育康复技术还不成熟的情况下,我校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采取校本模式开展孤独症儿童的教育康复工作,编制适合我校孤独症儿童实际情况的校本教育康复方案,并在训练模式、环境设置、训练方法、课题研究、课程研发、师资培训、师德塑造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充实了学校教育康复的理论体系,提高了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效果,为孤独症儿童成功走出孤独打开了一扇大门。  相似文献   

20.
三例孤独症儿童学习适应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选取就读于启智学校的三例孤独症儿童作为研究对象,试图通过16 周的课堂观察发现其学习适应的特点,并为孤独症儿童的教育提出建议。观察结果表明,孤独症儿童在校学习中较弱智儿童波动,大多数活动需要提醒和适当帮助;课堂学习不良适应表现明显,发生次数多,持续时间长;与弱智儿童共同学习是可行的安置措施。为此,应根据孤独症儿童的特点,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创造宽松的环境,促进孤独症儿童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