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施秋蕾 《考试周刊》2008,23(22):205-206
纵观两千多年的中西方翻译研究史,翻译理论家们研究探讨的问题基本都集中在两种语言文字的转化层面上.直到20世纪70年代,西方出现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即"翻译并非在两种语言的真空中进行的,而是在两种文学(和文化)传统的语境下进行的.译者作用于特定时间的特定文化之中.  相似文献   

2.
姜琳琳 《文教资料》2009,(25):59-60
学术界对鲁迅的文学翻译研究得非常少,也很少重视,这不利于我们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鲁迅及其文学,特别是理解鲁迅与西方文化之间的关系.本文从翻译家鲁迅入手,从他的翻译理论、翻译成就和翻译对其文学创作的深远影响等三个方面讨论了鲁迅的文学翻译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文本"空白"和文学翻译的再创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西方接受美学中关于文本“空白”的理论 ,从语义空白、内涵空白和价值空白三个方面 ,对文学翻译的再创造及其“度”进行分析 ,并指出文本“空白”促成了文学翻译的再创造 ,同时 ,文本的确定性也规约了再创造的“度”。  相似文献   

4.
刘娣 《海外英语》2012,(8):145-146
20世纪下半叶出现了中国翻译史上的翻译高潮,该文试图在一种语用学理论——顺应论框架下解读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中国西方文学翻译的主题变迁。并着重从宏观的角度对中国西方文学主题翻译过程中的语境关系顺应、顺应的动态性和顺应过程中意识凸显程度进行全面分析,以期揭示出西方文学翻译的主题变迁的发展规律。从顺应论这一新视角来剖析中国翻译史中的主题变迁,其对翻译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也对翻译实践有着潜在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斯坦纳的阐释翻译理论有助于探讨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在翻译过程中,在信赖、侵入、吸收和补偿这四个步骤中,充分体现了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注重文化的忠实.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庄子》等中华典籍的英译从理论和实践层面都存在着严重的"西方中心主义"倾向,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典籍英译的质量和"文化走出去"的效果.为了打破这一桎梏,必须探索出一条用中国理论指导典籍英译的新路径.根植于中国深厚文化土壤中的"隐秀说"揭示了文学的本质诗性特征,对诸如《庄子》等兼具"隐美"和"秀美"的文学典籍的英译从翻译标准和翻译策略上都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文学翻译和非文学翻译应区别加以对待,而不应把文学翻译的标准套用到一切文体的翻译中. 我国的翻译研究中也一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文学倾向性",造成这种现象,有几个显而易见的原因.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科技翻译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 应重视非文学翻译尤其是科技翻译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文学翻译与美学关系紧密、渊源深厚。无论文学翻译实践还是文学翻译理论与批评,都不同程度上受到中西方传统美学思想的深刻影响,这是中西方文学翻译界的普遍事实,也是文学翻译美学的理论基石。在全球化持续深化和中国文化"走出去"步伐加快的新时代背景下,文学翻译美学需要既坚守民族性的主体地位,又同时坚持世界性的对话合作,在中西方译论的相互差异性与彼此互补性中为文学翻译美学建构理论上的统一性与创新性,这已经成为新时代文学家和翻译家责无旁贷的文学人之担当和译者之任务。  相似文献   

9.
文学翻译批评面临重重困境,阻碍了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而"互文性"理论下的对话原则、互文本观、读者主体性以及诗学误读互文阐释等,为文学翻译批评树立了平等对话的批评理念、多元的批评视角、多维的批评方法、凸显的译者主体性,这有利于消解"显微镜"和"望远镜"式的两种传统批评模式,对建构系统的、学科化的文学翻译批评"互文性景观"有很大的建设性意义.  相似文献   

10.
文学翻译自始至终在“信”与“美”的矛盾和统一中生存与发展。译文要尽量体现原作的风貌,因而文学翻译要得“信”;文学作品语言的特殊性规定了作品本身的形象性和艺术性,这就要求译者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迭出来,所以,文学翻译亦需求“美”。译者只有将这二者完美结合,在“似”与“不似”之间寻找一个恰当的位置入手,才能译出佳作。  相似文献   

11.
由于东西方民族文化的差异,译者在翻译配偶间称谓时无法避免"对等空缺"的尴尬.本文从语用学角度出发,探究英汉配偶称谓的深层文化蕴涵,对某些配偶称谓及其英译进行了对比分析,提出翻译方法,并指出用语用原则来指导英汉配偶称谓翻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邓洪玲 《培训与研究》2007,24(10):49-52
无政府主义是19世纪后半期流行于欧美各国的一股小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潮,它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曾经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在其早期阶段,"人类均力说"是无政府主义天义派平等观的核心,它是刘师培提出的改造社会的理想蓝图。通过分析这一派别的立场、观点,对其做出客观的评价,以期达到理清问题,并能够从中积累经验教训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喻敏 《海外英语》2011,(10):300-301,309
Said’s Orientalism points out that the Occident is the interpreter and the Orient is the interpreted. The Occident has the privilege to interpret at will the history, culture, character and tradition of the Orient, in which the Occident finds its legitimate excuse in dominating and seizing the Orient. The paper presents an analysis of Coleridge’s Kubla Khan in which China has been constructed as the ’Other’. In addition, it also demonstrates that cultural hegemony participates in the process of colonizing the world.  相似文献   

14.
《蝴蝶君》呈现的是不对称的话语权,其主人公加利马尔的话语权被一个有着女气的东方男性宋丽玲所剥夺。西方对东方单一角度的误读与宋丽玲对东西方的深思是不对称的。《蝴蝶夫人》中爱情的单线性模式与《蝴蝶君》中爱情的多线性模式是不对称的。  相似文献   

15.
哲学家让—弗朗索瓦认为西方现代思想有两个主要特征:一个是对自我个体的突出强调,一个是对人的外部世界的物质性改造。其结果导致了西方世界的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极端破坏,人们缺乏生活幸福感,找不到生存的意义。佛教信仰者马蒂厄则认为佛教强调“我”的虚幻性,强调对人类内部世界改造达到涅槃境界,这样才有生活的幸福感和生存的意义。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佛教思想是对西方现代思想的一种矫枉。这便是《和尚与哲学家》的对话实质。  相似文献   

16.
文化研究是当今一大热点,翻译领域也相应地出现了文化转向。以前人们注意语言本身的差异所导致的翻译障碍,但是现今文化发展对翻译的影响亦引起翻译者极大的关注和重视。文章探讨文化对翻译的影响,尤其对词汇的影响,导致词汇翻译由英语变为汉语拼音,并且探讨词汇翻译变化中所体现出的文化全球化。  相似文献   

17.
有关“直译”和“意译”这对术语的争论已历经千年也没有定论。究其原因,在于对它们的界定一直含混不清。该文针对“直译”与“意译”的定义和性质问题进行了详细探讨并重新给与界定。由于英汉语言及文化上的差异,翻译过程中对于直译的处理更困难些,文章从语言的不同层面对“直译”的应用进行了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8.
目前许多翻译研究者主张以文化翻译代替字面翻译,以达到翻译标准。文章从这一理论出发,主要论述文化翻译中影响“信”的因素,并进而探讨文化翻译中达到“信”的基本标准。  相似文献   

19.
汉语常用动词“说”和“讲”,在英译时,根据语境不同,可采用直译、引伸、改译、省译等手段恰当得体地翻译。  相似文献   

20.
重释误译     
本文借助伽达默尔“理解的历史性”原则,重新审视翻译中的误读现象。作者认为翻译文本乃译者的历史性的视野厦时代偏见的产物。因此,我们应将翻译作品置身于相应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培予合理的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