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生命美学与语文教育有着深厚的学科因缘,美的本质与语文教育情投意合,二者的融合可能亦可为;语文教育的本质是引导生命向善、求真、审美,语文教育的本原是人性与生活;文学审美是必然也是必需;生命课堂追求审智也追求审美.“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生命美学观照下的语文教育,以审美眼光认识生命,从生命出发理解美.  相似文献   

2.
新课改唤醒了人们对教育本质的重新认识,发展生命已成为学校教育不可遏制的价值追求和行为动因。作为教育重要构成和兑现教育本质决定性因素的教育评价,必定取向发展生命的价值追求,并致力于撬动生命的发展。但由于教育评价与生俱来的科学性、人文性、复杂性等特性及其操作难度,由于教育实践对教育评价价值发现、评价技术创建等不足。由于教育的本质追求与现实的社会需求的经常性错位——高考的选拔性功能与教育者培养理想的人的教育理想的错位,学校对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追求与社会、家长对人的发展的现实需求的差异等,评价无可争议地成为了制约新课程改革纵深挺进的最大瓶颈。  相似文献   

3.
人的生命是生物性生命与人文性生命的结合体,与其他动物的生命有着本质的区别。人类自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在追求着高质量的生命,即追求生物性生命的安全、健康与长寿,追求生命体存活过程中的快乐与幸福,追求生命的价值与意义,追求生物性生命消亡之后人文性生命的传布与不朽。从生命质量的视域看,"三生教育"旨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存观、生活观和生命观,是提升学生生命质量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生命是教育的本源,教育是生命成长的内在需要,生命只有受到教育的润泽才能走向完整。随着社会对生命教育的广泛关注,发展生命化的成人教育会给予我们更多的思考,理解关怀生命才是成人教育的本质追求,使成人在工作和生活两方面达到完满的发展才是真正的"成人"教育。  相似文献   

5.
时钰鹏  陈宁 《文教资料》2010,(2):130-131
人的任何一种追求,都是对幸福的追求。幸福是人所追求的生存状态与存在方式.现代意义上的幸福就是一种生活得更好的能力。本文从解读幸福的基础上对“幸福——教育对生命的关注”这一观点进行分析,揭示了幸福是教育的本质,在批判教育相关异化表现的基础之上提出对幸福的教育的构建。  相似文献   

6.
教育是人的生命的存在形式,归根到底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的这种特性源于人的生命的独特性,无论是未特定的自然生命,还是自为的精神生命,都离不开教育。然而,现代学校教育过分追求工具性和功利性,忽视生命的本质需要。文章通过对教育现实的阐述,分析教育理念、教育目标中存在的问题;倡导人文与科学教育相结合,凸显生命自由,使教育回归生命,回归本真。  相似文献   

7.
自由体现了人的本质、体现了社会关系的存在、体现了发展,追求自由是人的本质.自由教育是以自由为终极追求、以自由人为教育对象、以自由内容为媒介、以自由形式进行的教育.自由教育能引导与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是实现创新、终身教育、自由社会的基础.中国的自由教育目前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8.
于海  王洪旗 《中国教师》2011,(12):65-66
<正>教育的起点是人的生命,生命是教育工作得以展开的前提。关注生命个体的发展与幸福,提升受教育者的生命质量,是教育的本质内涵与本真追求。中学阶段的教育所要关注的对象是个性鲜明、朝气蓬勃的生命个  相似文献   

9.
谷献晖 《成人教育》2012,32(3):103-104
生命教育作为一种新型教育方式,其教育过程与标准加工过程以及植物生长过程有着本质不同,它是以发展、完善、提升生命质量和意义为教育宗旨,以成长作为生命成长过程,以生命均衡和全面发展来追求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我国成人教育中一直缺失生命教育,生命教育回归成人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教育的对象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生命的特征就在于它是有对话欲望的文化体。因此,走向生命对话是教育的理想追求。我们要确立教育的生命对话本质,就要转变独白教育的“成才”目的观、“我一它”师生观、“蓝本”化课程观,才能形成以“成人”目的观、“我一你”师生观、“文本”化课程观为基本理念的生命对话教育。走向生命对话,意味着教育从传递知识到生成知识的转换,体现了教育的创造性追求;走向生命对话,意味着教育重新开始了对人的关注,体现了教育的人性化追求。  相似文献   

11.
生命教育是引导学生珍爱生命、敬畏生命、感恩生命、享受生命的教育。生命教育融入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就是把生命教育的理念、内涵和方法有效地融入渗透到思政理论课教学中,充实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探索有效路径,彰显思政理论课教学对大学生的生命关照与人文关怀,以增强思政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2.
生活体验研究是范梅南教育现象学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法是在现象学基础上,受教育科学研究范式转型的影响下提出和发展起来的。生活体验研究是一种强调“人”的研究方法,有实践性、反思性、敏感性和人文性的特点;同时生活体验研究作为人文科学视野中教育学的一种研究方法,在使教育研究由理论走向实践的过程中,也有其本身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3.
终身教育思想是当今国际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它具有连续性、整体性、灵活性、开放性、人本性待基本特征。终身教育思想所倡导的先进教育理念为我国的学校教育改革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生命教育课程建设是开展生命教育的基础和关键。华特士以生命哲学、人本主义心理学及其独特的生命成熟观,以及在阿南达学校的生命教育实践为基础,确立了其生命教育的课程目标和六大主题内容,体现出不同于传统课程的建构主张和方式,反映出其课程综合性、体验性和连续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和主体,其强调教育与生活的密切结合,在生活过程中进行教育,通过教育促进人和社会的发展。读书与实践包括旅游都是我们广大中小学生拓展视野、增长知识、丰富生活体验的最佳渠道。我们教师应该用生活化作文观,指导学生写作游记散文,既要明确概念、拓展生活,又要选好角度、凸显美点,并关注人文、积淀内涵,抒情写意、表达感悟,从而走向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让文章成为案头的山水,让山水成为地上的文章。  相似文献   

16.
生命哲学是一种把生命作为宇宙本源的非理性主义哲学思潮,直接渊源于叔本华、尼采的意志主义,代表人物主要有狄尔泰、齐美尔和柏格森。生命哲学作为一种早期的人本主义哲学思潮与很多人文主义取向的心理学流派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17.
频发的恶性事件固然有很多层面上的原因,但医务工作者人文精神的缺失的确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在医学生从业定型之前,培育仰望星空、敬仰自然与生命的人文精神及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合医学史教育以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精神素质至关重要,在人文精神素质培育中专业课程教师担负着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18.
人是一种独特的生命,完美的生命需要教育。教育归根结底就是生命教育。关于生命、生存、生活的“三生教育”就是广义的生命教育。生命起于身体,以身为本演绎人生是自然主义的身体哲学,其中共包括物、身、心三本体,我、你、他三主体和松、动、静三本能九条人生公理。生命教育遵循自然主义的身体哲学将会变成一种“自然的”过程,即:物身心共建生命,松动静展开生存,我你他享受生活。  相似文献   

19.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尝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职教育是我国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而兴起并迅速发展的一类新型教育。以技术技能教育为主,教育重视科技素质的提高,但却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在有效时间内使学生在掌握课文的语言文学方面的基本内容的同时,深入理解作品中的人文精神,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价值,引导他们培养高尚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大学语文》课教学是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20.
生命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符合教育的真义,准确把握了教育与人的生命之间的内在联系。大学生生命教育就是要引导大学生认识生命、热爱生命、尊重生命和敬畏生命,树立科学的生命观。生命教育既是大学生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又是大学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