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7 毫秒
1.
正爱是生命的阳光雨露,生命因爱而生,因爱而精彩。如皋市外国语学校以"爱的教育"作为学校德育文化的核心,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一张靓丽名片。教师作为爱的播种者,怀着一颗爱心教书育人,他们把爱播种到每个学生心间,他们用爱激发爱,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则人人争做"爱心天使",整个学校成了充满爱的校园。如皋市外国语学校主题文化的形成源于"中国杰出青年志愿者"赵小亭的爱心故事。赵小亭于1990年5月21日出生在如皋,曾经就读于  相似文献   

2.
学校的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围绕教材展开并延续整堂课的交流活动,语文课堂要求通过感受教材里人物的喜怒哀乐来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因此,这就促使语文教师要创造出一个温馨、和谐的人文课堂,利用弥漫人文精气的氛围去悄然潜行内化学生思想,情系学生之心,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人生中一段生命经历",使课堂处处洋溢学生个人的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3.
面对社会不断高涨的优质教育需求,学校管理创新必须为实施素质教育服务。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全面发展,故创新应该紧密围绕"促进学生成长与全面发展"这一理念来开展。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根植于学校的实际工作,不断更新育人理念、拓展课程资源、创新学校管理方式,切实推进学校管理改革,培育"真性情",开发"新课程",打造"好校园"。一、用爱培育"真性情"学生能不能幸福地生活,能不能成长为自觉的  相似文献   

4.
江苏省宝应县实验小学建校一百余年,有着丰厚的人文积淀,银杏作为校园的文化元素,正直、坚毅、奉献、向上的精神润泽了每一位学生的心灵。近年来,学校积极打造银杏文化,寻找相同"尺码",从活动体验和养成教育两个方面构建德育课程,通过开展多种活动,指向学生品格提升,让文化在课程中延展、创新。  相似文献   

5.
<正>新课改给洪水小学的师生带来了生机与活力,学校提出"享受阅读快乐成长"的阅读口号,让学生爱阅读,更能"悦读",可以在愉悦的心境中畅游书海,激发阅读兴趣;让学生爱上阅读,教给阅读方法;让学生会阅读,推进语文主题学习,实现课外阅读课内化。"创建学习型学校,营造书香型校园,让我们的每位学生养成热爱读书的习惯,享受文化财富;让我们每位老师更新教育理念,提高理论素养和教育能力;让我们的校园健康向上,富有生命活力。让书香  相似文献   

6.
<正>以"激扬青春创造未来"为主题的校园科技节,是为了进一步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学生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而举办的。一、活动内容校园科技节,以校园为基地,以生活为起点,将所学知识用于实践,确定了"校园如此美丽""生命如此奇妙""神奇的细胞"和"生活如此多娇"四个板块的活动。1.校园如此美丽——认认"我"是谁  相似文献   

7.
学校文化作为一所学校发展方向引领者,更大的价值应该在于深入学生的内心,成为每个学生追求的目标,并愿意不断用自己的智慧、行为为其创新、拓展.如何借校园文化建设为师生的发展提供较大的空间,让学校文化成为构建和谐校园的核心,是每个学校都应该思考的重要课题.我们学校在"艺术特色"和"写字特色"等学校文化的基础上,充分开发利用学校原有资源的文化价值作用,并不断进行创新,让师生参与到学校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让学校的每一件物品、每一个角落都能够走进学生内心,和学生的生活、学习紧密相关,展现学生的风采,留下学生的足迹,促进学生的成长,从而对学生产生强大的吸引力,让"校园是我家,创新靠大家"成为每个师生坚定不移的信念和行动,让"我为学校而骄傲,学校为我而自豪"成为每个师生不懈的追求目标,从而构建出让学生处处心动、时时心动的校园文化.  相似文献   

8.
无锡市市北高中传承"原道"校训精神,围绕"科技教育特色"办学目标,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营造科技教育氛围,以课程为平台,以科技教育为突破口,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将科技教育与学校资源文化、教师文化、学生学习文化建设等有机融合起来,弘扬个性特征,强化创造意识,使学生成为创新型后备人才。学校科技教育融科技创新教育于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之中,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一、科技教育"课程化"通用技术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课程,为让通用技术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学会亲历科学、探究科学,我们在教学中精心设计活动环节,注重过程探究,  相似文献   

9.
和谐校园即以人为本,突出大学精神之人文精神,科学与人文交融,科学合理地设置有关"精神营养"的教程,回归全面的人文教育,体现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潜质,尊重学生的人格与个性,实现大学教育目标的根本转换,即从实用人才所需的专业知识技能培养,到完整人格所需的综合文化素养的培养,让每一位学生的健康个性得到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0.
武汉市新洲区辛冲镇第二初级中学以传承鲁班文化、发扬工匠精神为己任,围绕鲁班文化这一宝贵历史遗产,积极探索开发特色校本课程,让鲁班文化进学校、进课堂,促进学生"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核心素养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张喆军 《甘肃教育》2014,(16):30-30
正新时期,在大力倡导学校走内涵发展之路,创建校园特色文化的新形势下,我们面临着要求更高远、竞争更激烈的环境。学校能否在激烈竞争的高地上占有一席之地,脱颖而出赢得先机取得主动,为以后的发展夯实基础,笔者认为打造具有核心凝聚力的精神文化,让文化建设"接地气",才能使学校在特色发展之路上得到长足的发展。学校精神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它能创造出一种潜伏的、弥漫的、浸染于整个校园的精神风范,激励着学校办出质量,办出特色,办出品牌。让校园文化建设"接地气",就是不脱离学校实际,不脱离学生这一群体,贴近师生生活,提炼传统文化,用科学的育人理念引导、调动师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发学生的潜能,激发他们的创造力,人校合一,凝神聚力,使学校充满催人奋进的人文魅力,为学校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2.
广东省汕尾市城区新城中学致力于人文校园的建构,以"两级双线"的人文管理文化、彰显个性的班级特色文化、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文化及"学做导合一"的课堂创新文化作为人文校园的基本组件,彰显学校的人文特色。  相似文献   

13.
张巧玲 《考试周刊》2014,(35):178-178
学校是充满爱的地方,教育是一项爱的事业,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和谐文化,和谐文化的核心就是让每一个生命都得到爱、懂得爱、付出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的艺术就是爱的艺术。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光有爱心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至爱",懂得爱的艺术。在与学生的接触和交往中,要"因生施爱",这样才能因爱施教。  相似文献   

14.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促进每个生命个体全面、健康、和谐、高品质地发展。教育是生命的教育,学校是生命的学校。为此,我们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实验小学全力构建生命化校园:让校园成为充盈温馨关怀的家园、弥漫文化芳香的乐园、流淌自然灵性的生态园;让校园成为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的体育场、提升生命品质的发射场、增添生命能量的加油站:让校园成为教师闪烁生命光环的天空、追寻专业成熟的领空、驾驶创造飞船的星空。  相似文献   

15.
学校是孕育文化的园地,校园文化是学校特色的表征,是学校重要的教育资源,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成长发展的深厚土壤,是学校形成优良人文传统和校风的根本。几年来,我校秉承"尚美,做最好的自己"的育人理念,着力培育"尚美文化",旨在让"尚美文化"浸润师生的一言一行,把孩子培养成为"美的学生"、让老师成为"美的教师"、把学校办成"美的学校"、让教育成为"美的事业",从而进一步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营造崇真尚美的和谐校园,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相似文献   

16.
正正能量,这个充满阳光的名词如今日益火爆,它不仅能让人感觉生命的美好,而且能鼓舞每个人创造属于自己的奇迹。幸福的人生,是否是你期待的?生活的美好,是否是你想要拥有的?衡水市第八中学的老师们说:"只有传递温暖与爱心,你就拥有了正能量!"为了增强学生的爱心意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正确理解爱的含义,学校把"爱"分解为"爱我学校、爱我班级、爱我老师、爱我父母、爱我自己"。通过"五爱"教育,让学生真心理解"爱是分享"、"爱是力量"、"爱是承担"、"爱是荣耀"、"爱是责任"。学校根据三个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实施有效管理,分别  相似文献   

17.
正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是由学校的教师与学生共同创造的。校园文化不是直接可以触摸到的,然而生活在校园之中的人却时时处处可以感受到校园文化所营造的育人氛围。它是学校的灵魂,是学校改革和发展的活力所在、动力之源。然而,我们只要留心不难发现,校园里因为人为的刻意和不注意,造成校园文化教育的"讽刺",让人尴尬,让人滑稽。  相似文献   

18.
<正>我总在思考:残忍是否是人性中固有的?是否我们的教育缺少关于爱的教育?缺少关于爱他人、爱动物、爱自然的教育?丢掉了对他人对世界的真正的关爱,我们容易变得狭隘、自私;只知道人类的生命宝贵,不知道动物,特别是弱小的生命也同样宝贵。我觉得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有关善待生命的教育,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因为"语文代表一个国家的精神、思想、人文底蕴",唯其如此,语文教师应更多地注重在学习中人文精神的熏陶与情感的交流,注重以真情感染学生,以形象唤起美感,叩击学生的心弦,点燃智慧的火花,使其产生求知的欲望。语文教学应以"以人文教育为本位",这是当前我  相似文献   

19.
《考试周刊》2019,(46):9-10
对学校教育工作者而言,教育供给侧改革,就是要坚持儿童立场,就是为了使学校教育更加贴近学生学习与成长的规律,更加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可以从四个方面着手努力:一是要加强设施建设与使用,让校园成为学生留恋的地方;二是要注重培育"好老师",营造师生心心相印、彼此牵挂的感觉;三是要持续推进校本教研,用集体的智慧创造"精彩的课";四是要努力丰富校园课程文化,开展"有趣的活动",让孩子像孩子那样快乐,让学校成为汇聚快乐的文化场所。  相似文献   

20.
江苏省基础教育"机器人课程"建设项目在建构、实施与推进过程中对学校教育产生了积极影响。建设"北极星科学院",营造浓郁的科技氛围;"场馆",产生校园学习新方式。研发、实施机器人课程,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其爱动手爱动脑的特质,触发学校"理趣课堂"的教学研究。由机器人课程衍生出学校"活课程"群,"机器人"不仅是课程,更代表"与时俱进"的理念,"创新"和"超越"的文化,推动学校进一步优质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