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东部地区产业转移与中部地区经济发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东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及丧失比较优势的产业向区外转移是实现三大地带协调发展的重要机制之一。虽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促使部分产业跨越中部地区直接转移到西部,但中部地区所具有的区位特点、潜在的市场优势、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使其成为接受东部地区所转移产业的主要地区。中央政府应通过制度安排鼓励东部企业进入中部地区投资,以加快丧失比较优势的产业向中部地区转移。中部地区地方政府应根据各自所具有的比较优势,努力改善投资环境,积极吸引东部企业投资。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东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进程的加快,中部地区迎来了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大好机遇。为此,结合产业转移的相关理论,从东中部产业结构梯度性、生产要素禀赋互补性两方面分析中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可能性。并提出中部地区应抓住大好机遇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在新一轮技术创新和产业变革的驱动下,我国电子商务蓬勃发展,已成为促进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动力。利用中介效应模型,从消费升级角度研究电子商务发展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结果表明:电子商务发展能够明显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消费总量的提升和消费结构的改善均能发挥显著中介作用;电子商务发展在加快产业结构整体优化升级的同时,还有助于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变革,推动各产业升级发展。为此提出了加快电子商务发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相关建议。电子商务发展仅对东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合理化发挥积极作用,这一效应在中部和西部地区并未体现,电子商务发展有利于东部、中部和西部产业结构向高级化跃升。  相似文献   

4.
在“促进中部崛起”政策出台后,中部地区特别是湖北省并没有真正改变“中部塌陷”的现状。本文在分析中部地区及湖北省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初步提出了相关的解决方法和改进建议,即正确理解区位优势,选择好突破重点,大力推进城市化和工业化建设,进一步促进本地区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发挥人才资源优势,以推动整个中部真正实现“中部崛起”。  相似文献   

5.
中部崛起中的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部崛起将以产业的发展作为依托,而现存的产业结构存在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技术水平低等问题,这样的产业结构将严重滞缓中部崛起。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它的发展将能极大地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中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与金融发展的互动,对实现中部崛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硅谷──中关村科技园区●北京市留学人员大兴创业园。留学人员创业的“首善之区”———北京市投资创业环境一览●金珊留学人员北京创业专栏神州学人·1999·10/10国务院最近批准北京创建有中国特色的中关村科技园区,为全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发挥示范作用。国务院在对北京市人民政府、科技部《关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的请示》的批复中,原则同意加快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的意见。批复说,北京市中关村地区是全国科技人员和智力资源最密集的地区,具有人才、科技和知识优势,高科技产业也有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中部地区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位置.近年,随着东部沿海地区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和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出现了“中部塌陷“现象.为此根据国内外有关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和实践,运用大量统计数据,对中部工业化所处阶段进行了客观判断和定位,分析研究了中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所具有的基础和环境,提出了中部地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思路:积极发挥中部地区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维系四方的区位和资源、市场优势,乘势而上,加快发展,强化改革开放意识、市场竞争意识、联合协作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努力实现由注重地区比较优势到积极创造竞争优势的突破,实现由跟进式发展战略到跨越式发展战略的突破,实现由传统工业化道路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突破,在推进中部崛起的过程中促进全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我国东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进程加快,西部地区迎来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历史新机遇。针对国内东部产业转移形势的分析,结合渭南市现有的条件优势,就其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对策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中部地区产业发展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中部地区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对中部地区的产业发展策略进行了探索和思考,希望能够对中部地区产业规划的科学布局和促进产业发展,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与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我国东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进程加快,西部地区迎来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历史新机遇.针对国内东部产业转移形势的分析,结合渭南市现有的条件优势,就其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对策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经济结构中的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必须与优化产业组织结构以及技术创新结构相结合,重点是着力培植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服务产业;发展支柱产业;改组改造传统产业,逐步建立以资金技术密集型、高产业关联度为主体的现代经济体系。具体结构调整实践中还要认清目前调整的背景,把握调整升级的方向、模式和途径,从而在提高整体产业竞争力升级产业结构的同时,建立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高效利用能源的产业体系。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仍然存在农业基础薄弱、工业素质不高、服务业发展滞后、部分行业投资增长过快,产业技术开发能力薄弱、产业整体竞争能力不强等突出问题。应继续加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重视解决工业产能过剩,依靠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以及调整产业组织结构,推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相似文献   

13.
提升县域工业经济档次是新世纪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需要。县域工业经济档次的提升,一要建设起点高、硬件强、软件优、规划科学合理的工业园区;二要想方设法筹集资金和狠抓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三要大力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四要把工业做大做强,形成大型骨干企业集团;五要抓好管理,建立规范有效的现代企业制度。  相似文献   

14.
对昆明工业发展历程及特点、工业经济发展总量和水平及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横向比较;对工业发展中存在的产品结构、规划、竞争力、技术创新与环境资源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同时对昆明工业强市的发展建设提出了加大体制改革力度、优化工业发展环境、拓宽工业融资渠道、大力培育工业支柱产业、加快技术创新、优化工业布局及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等策略性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主导产业是区域实现经济快速增长,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劳动力就业,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本文以杨凌示范区的产业结构为背景,在对区域主导产业选择基准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设计出杨凌示范区主导产业选择基准,进而通过主导产业的量化分析确定出杨凌示范区的主导产业,并进一步分析目前面临的问题,提出合理化的建议,来完善现有产业结构体系,确定新型的主导产业,以带动杨凌示范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力求在短时期内把杨凌建设成为科技创新、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的高新产业示范区。  相似文献   

16.
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有五个特点:需求导向性、技术进步性、整体优化性、部量平衡性、对外开放性,文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经济结构调整的思路:加强农业基础,加快工业进程,大力发展服务业,紧跟知识经济的步伐。  相似文献   

17.
利用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统计资料,把研究开发经费支出、市场化发展程度、人力资源、外国直接投资规模、国有企业的研究开发活动设为说明变量,对影响区域创新体系效率性的要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认为,研究开发经费支出越高的地区,其区域创新体系的效率性也较高。这意味着区域创新体系直接受研究开发经费支出的影响,由此得知,作为主导者的地方政府对区域创新体系的构筑和运营起着决定性作用。但是,在市场经济体制国家被认为对区域创新体系起重要作用的人力资源,在中国却显得不是特别重要。这可以解释为,在中国创新主要由地方政府主导,而在市场经济国家,则是由企业和政府共同对地方的蕴藏资源进行有效活用。以此研究结果为基础,提出地方政府有必要加强研究开发活动的系统性和效率性,在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层面上对区域创新体制进行重构,同时进行制度方面的改善。  相似文献   

18.
产业结构高度化、合理化与高效化,既是经济发展自发演进的趋势,又是区域政策制定者调整经济结构的主要目标。而作为珠三角一体化先行区的广佛肇经济圈,在推进区域一体化进程中,应把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作为区域合作的一个利益共同点,进而推进区域合作和区域产业之间的相协作与关联。分析了广佛肇产业结构的特点及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突出问题,提出可从大力发展农业服务业、加强工业的技术改造、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强区域内城市间分工协作等方面对广佛肇产业结构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19.
"双高计划"建设背景下,高职学校的科技服务工作需要在科研理念、服务路径、师资建设、管理体系等关键问题上找准坐标定位、把握工作重点、确定发展策略。高职学校应在系统研判国家发展战略、区域经济社会现状及产业结构的前提下,以应用型科研为基础,以产学研用融合发展为导向,以区域内中小微企业及广大农村为主要服务对象,通过打造科技创新团队、产教融合创新平台、技术技能研发平台,建设中小微企业技术服务中心、产业学院、科技产业园区等各类科技服务形式融合发展,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整体科研实力,以科技进步和创新驱动聚力提升新旧动能转换质效,为加快构建区域现代化经济体系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传统产业是重庆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基础。在再工业化的背景下,重庆市传统产业升级还面临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不高、品牌优势不突出、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产业集中度低等问题,应通过把传统产业升级融入重庆市五大功能区战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造业信息化、军民融合发展、培育行业龙头企业以及培育特色优势产业集群等途径,促进重庆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