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多模态视角下城市公益广告语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静 《科教文汇》2013,(29):70-71
“多模态语篇”指的是除了文本之外,还带有图像、声音或者动作等符号系统的且通过多种符号系统之间的互动来实现意义的复合文本。本文把多模态研究应用到城市公益广告语篇中,阐述了城市公益广告语篇中语言和图像等符号模态是如何实现互动意义构建的。  相似文献   

2.
广告作为一种重要的语篇研究形式,融合了包括文字、图像、声音等多种模态。迄今为止对其研究主要体现在文体、修辞、词汇等语言研究上,而往往忽略了其他模式。本文试图运用社会符号学的多模态来分析广告,重点放在多模态语篇的概念再现意义上,着力探究分类过程、分析过程和象征过程在广告再现意义上的构成和作用,帮助读者了解图像作为社会符号和语言作为符号如何共同作用构成意义,同时提高人们运用多模态理论解读多模态语篇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科技风》2016,(20)
我们已进入信息化和数字化时代,多模态化已成为语篇世界的一个发展趋势。在多模态语篇中,图像、声音、视频动作等模态形式和语言符号一样都成为了意义建构的符号资源。作为大学形象建构的一种媒介,校徽以其独具的特点成为了多模态意义建构的典型载体。本文以多模态符号学和视觉语法为理论框架,对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校徽进行了多模态语篇分析,此项研究还有助于提高人们对多模态语篇的识读能力,促进大众对校徽文化内涵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吴天乐 《科教文汇》2014,(2):109-109,111
多模态话语分析认为话语分析不应只以自然语言为研究对象.还应关注图像、颜色、声音和动作等其他构成意义的符号系统。Kress&Leeuwen根据Halliday系统功能语法中的三大纯理功能,提出了第一个系统全面的视觉语法分析框架,从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讨论多模态语篇图像的意义表达方式。通过深入分析可以得出结论:视觉语法对分析多模态语篇的图像意义具有很强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它不仅拓展了多模态话语分析的领域,提高读者的话语识读能力,而且还可以帮助设计者科学地选择和协调各种模态,从而达到最佳设计效果。  相似文献   

5.
王妮的 《百科知识》2021,(12):26-27
我们生活着的社会是由各个要素共同组成的.而隐喻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意义阐释与传递上有着重要作用.人类的思维过程大部分都是隐喻性的,隐喻与社会发展联系紧密. 在传统的社会认知中,语言文字在构建意义和传递信息中占据着主要角色.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多模态话语分析逐渐被人们所熟知,变得愈加重要.当今社会是一个充满多模态信息的社会,除了语言文字之外,其他不同的符号资源,如图像、姿势、声音、颜色等都可以传递信息,表达意义.多模态语篇可以使人们更加快速地获取信息,从而提高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效率.近年来,多模态话语分析快速发展,涵盖不同领域.对公益广告进行分析已经成为其中的一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赵宝福 《科教文汇》2008,(15):167-167
本文通过多模态话语社会符号学对获得四项奥斯卡金像奖的《老无所依》电影海报进行分析研究,帮助读者了解图像作为社会符号和语言作为符号如何共同作用,提高读者的多模态话语识读能力。  相似文献   

7.
对话式聊天机器人ChatGPT以近乎摧枯拉朽的气势席卷社会,拨开了通用人工智能的曙光。ChatGPT的升级版GPT-4是个多模态大模型,它从单调的文本交互,升级为可以接受文本与图像组合的多模态输入,相比传统的单模态大模型,多模态大模型更加符合人类的多渠道感认知方式,能够应对更加复杂丰富的环境、场景和任务。GPT-4表明在多模态大模型中引入基于人类知识的自然语言理解与生成能力能够带来模型在多模态理解、生成、交互能力上的巨大提升。本文将介绍多模态大模型的概念、关键技术、近期进展和应用场景、GPT-4的技术特性,并重点探讨以GPT-4为代表的大语言模型对构建多模态大模型的几点启发。具体而言,将讨论如何充分利用大语言模型的语言能力,在多模态大模型的构建中,借助语言的帮助更好地感知理解世界、创作生成内容、与人和环境交互。  相似文献   

8.
唐樾  马静 《情报科学》2022,40(6):108-114
【目的/意义】随着社交网络的复杂化,当前谣言往往是由描述事件的文本、对应的图片或者视频组成,多种 模态的谣言更容易给用户传达一种错误的认知。现有谣言检测的研究往往只使用谣言文本特征,且未能充分挖掘 谣言与事件存在的联系。【方法/过程】因此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增强对抗网络和多模态融合的谣言检测方法,使用 BERT 和 Text-CNN 提取文本特征,使用 VGG-19网络提取图像特征,再通过注意力机制捕捉多个模态的特征交 互,最后使用增强对抗网络来挖掘谣言和事件之间联系。【结果/结论】在公开的微博多模态数据集上进行对比实 验,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检测的准确率达到了 92.5%,相较于传统单模态和现有多模态模型,提升了约 10%~20%。 【创新/局限】本文将对抗网络和多模态特征融入谣言检测中,有效提升了谣言检测的效果,但目前仅尝试了文本和 图像两种模态的结合,如何融合更多模态的特征后续有待研究。  相似文献   

9.
2022年底,OpenAI发布的ChatGPT聊天机器人将人工智能对通用自然语言任务的理解与生成能力提升到新的高度,引发各界广泛关注。当前ChatGPT仅支持文本模态的交互,而真实世界的感知则依赖于图像、文本、视频、音频等多个模态的协同处理。如何借鉴人脑的跨模态处理特性,跨越视觉、语言、听觉等不同感官信息实现对真实世界的感知和认知,是提升模型通用感知和交互能力、实现通用人工智能的关键。本文从ChatGPT的核心技术出发,分析ChatGPT在文本单模态限制下所面临的问题,并介绍ChatGPT与多模态分析技术结合的部分代表性工作,最后从多模态预训练、数据—知识双轮驱动等角度对ChatGPT多模态化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0.
李健 《知识窗》2009,(9X):44-45
《红楼梦》作为一部世界名著,至今仍是世界红学会热衷探索研究的引人至胜的谜。用结构主义语言学创始人索绪尔的观点来说,一个字一部作品就是一个符号,它用声音和形象发出指示,指向某个事物,这两者的关系只有放在该种文字或文化的系统中才能解释,他用历时态纵向研究诸语言因素在历史中的演变;同时又在同一时期内横向研究诸语言因素的相互关系又称作同时态研究。在德里达看来,文学就是一符号文本对另一符号文本的模仿。模仿与模仿对象之间既相同又不同,它们之间的关系在相互的替补和撒播中不断地延异,文本的终极意义无法恒定,这就是文本或者说是文本意义的"撒播",它带来了文本意义的开放性和不确定性。文本意义不是以一个静态的实体存在于文本之中,而是通过译者翻译与读者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动态生成于读者通过文本与作者的"对话"进程中。一部《红楼梦》,其文本意义鲁迅阐述得非常经典:"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此处,《易》是五经之一,周易之易经;"排满"是指排斥满族人之排满思想。)读者是带着自己的知识、修养、价值观去解构语言文本意义的。  相似文献   

11.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与多媒体手段在高中英语课程教学中的持续介入,教师课堂话语呈现出多模态的特征,教师开始以多维视角关注并运用多种感官、多种符号模态与学生交流和互动。探讨教师课堂多模态话语的功能、作用与应用策略,旨在为高中英语课堂的有效教学提供参考与帮助。  相似文献   

12.
王颖 《科教文汇》2008,(35):178-178,194
语言能够体现社会变化;语言对社会起到建构性和转变性的作用。作为机构语篇的英语教材被视作具备意识形态功能的意识形态话语。本文以批评性语篇分析方法为理论框架,结合教材编写和使用的社会和历史背景,对两套不同时期的英语教材进行批评性解读,旨在透过语言符号发现并反过来促进"现代社会的变迁",揭示英语教材与意识形态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多模态话语视角当中,认为话语分析不能仅仅停留在语言的阶层,还要对其他的符号资源进行考虑,进而在这个过程之中话语分析提成了新的理论以及实践的要求。本文笔者主要对多模态以及多模态话语进行分析,进而延伸到多模态话语流派与发展之中,由此分析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多模态话语分析的发展前景以及面对的挑战。  相似文献   

14.
郭聪 《科教文汇》2007,(2X):89-89
本文从语言的符号性出发,探讨了语言的意义和所指的意义和关系,并以此作为理论依据分析了委婉语的交际功能得以实现的原因,认为因为语言符号和其所指之间并无直接联系,人们理解语言符号主要是通过长期以来形成的关于某一语言符号的概念。因此,言语交际中,可以用委婉语来代替另一些可能引起摩擦的言语。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语言的符号性出发,探讨了语言的意义和所指的意义和关系,并以此作为理论依据分析了委婉语的交际功能得以实现的原因,认为因为语言符号和其所指之间并无直接联系,人们理解语言符号主要是通过长期以来形成的关于某一语言符号的概念.因此,言语交际中,可以用委婉语来代替另一些可能引起摩擦的言语.  相似文献   

16.
王晓妙 《百科知识》2021,(18):30-31
为了从源头上遏制病毒,全国甚至全球都通过各种媒介、形式和途径呼吁"拒绝野味",网络上的宣传画是其一.它不仅可以通过文字告知读者信息,而且可以使用图片表达意义.运用多模态理论探讨其中的意义,尤其是结合社会符号观与概念转喻观的双重视角分析,可以使多模态分析更加全面透彻.  相似文献   

17.
张国标  李洁  胡潇戈 《情报科学》2021,39(10):126-132
【目的/意义】社交媒体在改变新闻传播以及人类获取信息方式的同时,也成为了虚假新闻传播的主要渠 道。因此,快速识别社交媒体中的虚假新闻,扼制虚假信息的传播,对净化网络空间、维护公共安全至关重要。【方 法/过程】为了有效识别社交媒体上发布的虚假新闻,本文基于对虚假新闻内容特征的深入剖析,分别设计了文本 词向量、文本情感、图像底层、图像语义特征的表示方法,用以提取社交网络中虚假新闻的图像特征信息和文本特 征信息,构建多模态特征融合的虚假新闻检测模型,并使用MediaEval2015数据集对模型性能进行效果验证。【结果/ 结论】通过对比分析不同特征组合方式和不同分类方法的实验结果,发现融合文本特征和图像特征的多模态模型 可以有效提升虚假新闻检测效果。【创新/局限】研究从多模态的角度设计了虚假新闻检测模型,融合了文本与图像 的多种特征。然而采用向量拼接来实现特征融合,不仅无法实现各种特征的充分互补,而且容易造成维度灾难。  相似文献   

18.
以ChatGPT为代表的对话式语言大模型通过使用超大规模模型参数和海量训练数据,涌现出很强的上下文学习能力和思维链推理能力,在各种自然语言处理任务上取得了显著的进步,被视为颠覆性通用人工智能技术。在纯文本语言大模型突破的基础上,近期显现的重要技术发展趋势是向能够理解和生成语音、图像、图形等其他模态数据的跨模态语言大模型的转变。随着大模型技术的快速发展,跨模态语言大模型逐步拥有了较强的多模态感知以及初步的跨模态认知能力。本文将从多模态感知大模型、跨模态认知大模型、以及分布式智能体系统三种范式综述跨模态语言大模型技术体系的演进过程,并总结相关的评测基准,最后讨论跨模态语言大模型面临的技术挑战及潜在重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9.
该文从多模态角度对中国高校的英文网页语类结构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交际目的、语步-步骤结构,并提出互联网时代该类型语篇体现的多模态性和超文本性,旨在研究网络时代下,中国高校英文网页简介这一语篇结构出现的新特性,为话语媒介研究提供具有时代特征的新视角,同时也为我国高校英文网页设计和话语创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李仕敏 《科教文汇》2011,(13):124-125,196
高质量的旅游翻译文本对促进中国旅游资源及文化的对外交流和宣传起着重要的作用。从语篇特征角度,主要探讨当前旅游文本中的旅游景点介绍翻译是否以语篇为基本单位,并且以天津热带植物观光园的景点介绍为例,对该景点介绍文本翻译具备的语篇特征中的衔接性和连贯性进行分析,提出以语篇为基本单位进行翻译,探索旅游景点介绍文本语篇的翻译方法和策略,从而提高旅游文本翻译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