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0 毫秒
1.
<正> 神仙与道士,是中国历史的特殊产物。相传在远古时代就有这种特殊人物出现.神农时有赤松子,黄帝时有广成子,商汤时有锡则子,周武时有匡俗等等。据刘向《列仙传》记载,这种人确实很多。所谓仙,《释名》已有解释说:“老而不死曰仙”,“仙,迁也,迁入山也”,就是说,仙是入山修炼,老而不死之人。在中国古代,先有  相似文献   

2.
清末忠州李芋仙是一流的诗人,他以其超凡脱俗的诗才纵横中国数十年,诗篇流传海内外。一代文宗曾国藩将其比之太白,上海《申报》谓其汪洋恣不减杜,以“小杜”目之,诗界革命领袖黄遵宪称“忠州李芋仙先生老名士也……虽素未谋面,而叹慕芋老已非一日。”遗憾的是100年来,很少有人研究李芋仙,李芋仙已渐渐被人遗忘,而他是不能被遗忘的。  相似文献   

3.
都因痴迷笔仙15岁的金珊、贾弘、任陆是亲密朋友,她们痴迷一种“笔仙”游戏。在烛光下,俩玩家手掌相贴,手掌问夹根铅笔,闭眼念叨“请笔仙,请笔仙”,接着发问迫切求答的问题:如“我能否考上县城中学?”  相似文献   

4.
我国第一台无人自动售货机诞生于后晋末年(约964年),它是汝州(今河南临汝县)一不愿透露姓名的高士发明的,人们尊他为"笔仙".北宋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县)人苏易简在<文房四普>一书中写到:"石(后)晋之末,汝州有一高士,不显姓名,每夜作笔十管,付其家室.至晓,阖户而出.而街凿壁,贯以竹筒,如引水者.或人置三十钱,则一管跃出,十笔告尽.虽势要官府督之,亦无报也.其人则携一磕,吟啸于道宫佛庙酒肆中,至夜酣畅而归,其匹妇亦怡然自得.复为十管,来晨卖之,如此三十载.后或携室徒居,杳不知所终.人有后数十年复见者,颜色如故.时人谓之笔仙.""笔仙"的这一发明,开创了我国无人自动售货机的先例.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神话是远古的华夏人民以幻想的形式对所生活的自然界和社会现象进行艺术的解释和描述。是中国文学的胚胎时期,孕育着中国文学的萌芽,也是后世文学创作体制的滥觞。神话的内容很多,也有描写爱情的神话。然而描写最多的、材料最丰富的当属人妖之恋、人仙奇缘这类神话了,可以从侧面很好的解读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隅。  相似文献   

6.
刺猬背瓜     
小刺猬,运西瓜,动脑筋。哈哈哈!不见刺猬只见瓜,不见刺猬只见瓜┏━━━━━━━━━━━━━━━━━━━━━━━┓┃.J‘q ┃┃。。哈二弩’ . ,一。:2刺猬曼见瓜’ ┃┃弄。’]l l f I j一一 日l l j i.一 ┃┣━━━━━━━━━━━━━━━━━━━━━━━┫┃”毒哈哈!。 。 {五辜i南R元基,不五打。拓 ┃┃0t. 1<五日n.丹口目冉 ┃┣━━━━━━━━━━━━━━━━━━━━━━━┫┃;壬;匡檀一j b j妊差 ┃┗━━━━━━━━━━━━━━━━━━━━━━━┛┏━━━━━━━━━━━━━━━━━━━━━━━━━━━━┓…  相似文献   

7.
文学史上流传很多“一字师”的故事。然而, 你听说过“半字师”的故事吗?何为“半 字师”?顾名思义,它不像“一字师”那样,完全改 动某字,而只是改动句中某字的“一半”,或增笔, 或减笔。实际上半字之改,也是一字之改,“半字” 之说,不过更显得幽默风趣。  相似文献   

8.
[话题材料] 古希腊有句谚语:狐狸多机智,刺猬只一招.有位哲人将它发挥成关于两类人差异的深刻比喻:一类人坚信既是真理就绝对不会变化,并将它应用于万事万物,恰如刺猬凡事以一招对付--竖起它那满身倒刺;而另一类人则体察世间事物之复杂微妙--恰如狐狸之灵活机智.  相似文献   

9.
【话题材料】古希腊有句谚语:狐狸多机智,刺猬只一招。有位哲人将它发挥成关于两类人差异的深刻比喻:一类人坚信既是真理就绝对不会变化,并将它应用于万事万物,恰如刺猬凡事以一招对付——竖起它那满身倒刺;而另一类人则体察世间事物之复杂微妙——恰如狐狸之灵活机智。  相似文献   

10.
<正>【古文小故事】虎与刺猬请你像我这样读:有一大虫,欲/向野中觅食,见一刺猬仰卧,谓是肉脔,欲衔之。忽被猬/卷着鼻,惊走,不知休息,直至山中,困乏,不觉昏睡,刺猬/乃放鼻而走。大虫忽起欢喜,走至橡树下,低头见橡斗,乃侧身语云:“旦来/遭见贤尊,愿郎君且避道!”字词解释看这里:大虫:老虎。  相似文献   

11.
三结合年轻人都主张"我的地盘我做主",可是,如果把诸如填报高考志愿之类的事儿完完全全交到你手上,你准备咋做主呢?最深刻的东西往往是最简单的。柏林(Isaiah Berlin)在其名著《刺猬和狐狸》中把人分成两种:狐狸——知道很多事情;刺猬——只知道一件大  相似文献   

12.
在民间,银器能验毒的说法广为流传。早在宋代,著名法学家宋慈的《洗冤集录中就有用银针验尸的记载时至今日,还有些人常用银筷子来检验食物中是否有毒,存在着银器能验毒的传统观念。古人所指的毒,主要是指剧毒的砒霜,即三氧化二砷。古代的生产技术落后,致使砒霜里都伴有少量的硫和硫化物,其所含的硫和银接触,就可起化学反应,使银针的表面生成一层黑色的“硫银”。到了现代,生产砒霜的技术比古代要进步很多,提炼很纯净,不再伴有硫和硫化物,银金属的化学性质很稳定,在通常的条件下并不与砒霜起反应。可见,古人用银器验毒是受到…  相似文献   

13.
《列仙传》成书年代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与中国古代很多典籍类似,《列仙传》这类著作是在一个长期的流传过程中逐渐丰富起来的。前人所见东汉中期以前的《列仙传》较之今本有较大的不同,而今本《列仙传》的基本定型最早不能早于顺帝永和五年(140年),至迟可在西晋太安二年(303 年)。而在以后的传播中,此书在某些条目上还屡有增饰。  相似文献   

14.
北 宋 诗 人 、 画 家 苏 轼 曾 在 总 结画 竹 经 验 时 指 出 : “ 画 竹 必 先 得 成竹 于 胸 中 , 执 笔 熟 视 , 乃 见 其 所 欲画 者 , 急 起 纵 之 。” 画 竹 如 此 , 作文 也 是 如 此 。 下 笔 前 若 能 成 文 于胸 , 落 笔 时 , 便 能 “ 急 起 纵 之 ”,一 气 呵 成 。 这 便 是 人 们 常 说 的 打 腹稿 。 那 么 , 腹 稿 的 内 容 主 要 包 括 哪些 ? 如 何 才 能 打 好 腹 稿 呢 ? 一 是 腹 中 有 “ 物 ”。 “ 手 中 有粮 , 心 中 不 慌 ”, “ 粮 ”, 是 人 们 的生 活 必 需 物 ; “ 巧 妇 难 为 无 米 之炊 ”, “ 米 …  相似文献   

15.
施蒲二人的交往始于顺治十五年,蒲"是年以县、府、道试第一,补博士弟子员,受知于施闰章",此后留仙便身处其指导教诲之下。愚山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在为人处事、立身教学、创作时文方面对留仙均有所影响。可以说愚山成就了留仙之文名,同时也亦减弱了其科考中举之可能性;愚山对留仙文风提出批评,同时亦成就了其一代小说巨匠之美名。  相似文献   

16.
啦啦 《今日中学生》2023,(Z4):44-46
<正>相传,上古时期,神农氏为使民众不受疾病毒伤之害,不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每每想到这个传说,身为神奇生物调查局调查员的我,便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很多有毒的植物。本期我们要介绍的,便是鼎鼎有名的“一代毒师”,它不仅“毒功”非凡,还有一手让人防不胜防的“暗器”功夫呢!  相似文献   

17.
由于小刺猬爸爸工作调动,小刺猬全家将要搬去国外,这让小刺猬激动憧憬了好多天。想到在那会认识很多新朋友,想着那与中国不同的风俗习惯,小刺猬已经在跃跃欲试了。到底他们要搬去哪个国家呢?根据下面的描述你来猜猜吧。  相似文献   

18.
还珠楼主《蜀山剑侠传》的成败得失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还珠楼主的《蜀山剑侠传》,集剑仙神魔化武侠小说之大成,其想象力丰富、怪谲,令人叹为观止;笔佳妙;写打斗则层次井然,高潮迭起;写风光历历在目,如诗如画。但也表现出了逃避现实、恶性发展剑仙神魔小说、为嫌取稿费不惜胡编乱造的创作倾向,同时亦充满了恐怖血腥、黄色下流的描写。  相似文献   

19.
刺猬的肖像     
这只刺猬一岁了,已经接近成年,这张照片的大小就是它的实际大小。这张照片很特别,因为人们很少看到刺猬在水中游泳。实际上,和大多数哺乳动物一样,刺猬也会游泳。就像它的近亲鼹鼠、鼠句鼠青一样,刺猬属于食虫类动物。但有时刺猬也会吃鸟蛋或蜗牛。这只刺猬被摄影师小心地弄成球状,它的爪子、肚子和鼻子都暴露在刺外。不易折断的尖刺刺猬的背上有6000~7000根不易折断的尖刺。每根刺都是由一些毛粘合在一起形成的。跳蚤的生长地刺猬身上有很多寄生虫,如虱子、跳蚤。会变化的颜色小刺猬的刺呈黑色或白色,而老刺猬的刺是红棕色的。大耳朵刺猬…  相似文献   

20.
现在通行的《李白集》中 ,一般在集后《诗文拾遗》或《集外诗文》中皆以宋代黄伯思《东观馀论》所记为据 ,录有《上清宝鼎诗》一首 ,作为李白之佚诗。对于此诗之真伪 ,除了王琦曾疑为“乩仙之笔”或“好事者为之”外 ,后世皆未作深入讨论 ,而往往只是因袭王说。实际上 ,不仅《东观馀论》所记是错误的 ,王琦所疑也是没有根据的。这首诗的作者是有名可考的——在苏轼诗集中 ,它以《李白谪仙诗》为题 ,完整地保留着。考察这首诗在苏集中的著录及流传情况 ,可以确认其作者为苏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