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们都知道最先制出氧气的是瑞典的舍勒和英国的普利斯特里,但他们两人的头脑被“燃素说”束缚了,因而没能真正认识氧气。而拉瓦锡排除了燃素说的干扰,得出了正确结论,因而氧气的发现权属于拉瓦锡而不属于舍勒和普利斯特里。这样,真理便从舍勒和普利斯特里的鼻尖下溜走了。  相似文献   

2.
世界上最早关于氧气的记载是在八世纪我国的《平龙认》中。约十个世纪后,与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同时期的荷兰化学家德兰贝尔、瑞典化学家舍勒,以及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都发现了氧气。但是,这些遇到氧气的人由于观察不全面,忽视了新生事物,没有取得发现氧气的殊荣。  相似文献   

3.
王波 《化学教与学》2023,(24):16-20
氧气从发现到其概念的形成是一个曲折的过程。舍勒和普里斯特利先后发现了氧气,但二人受传统燃素学说的束缚,分别将其命名为“火气”和“脱燃素空气”。拉瓦锡凭借着敏锐、灵活、独特的发散性思维,找到燃素学说的漏洞,提出了科学的燃烧理论。克拉普罗特称中国人马和最早发现了氧气,但《平龙认》一书是否真实存在仍需考证。氧气的发现史不仅是物质的发现史,也是科学方法的发展史和科学思想的演进史。通过对氧气发现史的学习,认识到其背后隐藏的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4.
氧气是人们再熟悉不过的气体,人和动植物生存离不开它。在空气中氧气约占1/5的体积,能供给生物呼吸和支持可燃物燃烧,那么氧气是怎样发现的呢?在18世纪以前,那时人们认为空气只是一种元素,是单一的物质。到18世纪70年代,有许多科学家在研究空气,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是瑞典化学家舍勒、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里和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瑞典化学家舍勒在中学读书时聪明好学。因父亲是个小商人,不能供他上大学,14岁便进了一家药店当学徒。在学徒期间,他除了努力学习配药技术外,拼命读书。他热爱科学,特别喜欢化学实验,很快成为…  相似文献   

5.
一、复习要求1 常识性介绍 空气的污染与防治 ;水的物理性质 ;水的污染与防治及水与人类的关系。2 了解 空气的成分与水的组成 ;氧气和氢气的物理性质及主要用途 ;氧气和氢气的工业制法。3 掌握 氧气和氢气的化学性质及实验室制法原理。二、主要内容提示(一 )空气和氧气1 空气( 1)空气成分发现史 :①瑞典化学家舍勒和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里发现了氧气 ;②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用实验证明空气是由氮气 (N2 )和氧气 (O2 )组成的科学结论 ,他揭示了燃烧的本质 ,推翻了燃素说。( 2 )空气的成分 (按体积计 ) :N2 78% (约占总体积的 4/5 ) ,O2…  相似文献   

6.
一、以氧气为信息源,考查科学发展史例1 化学家舍勒和普利斯特里早在18世纪就先后独立地发现了氧气,但由于受“燃素理论”的影响(即认为一切可以燃烧的物质都是由灰和“燃素”组成的,物质燃烧后剩下的是灰,而燃素本身变成了光和热,散逸到空气中去了),使他们放弃了自己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7.
一、复习要求1常识性介绍 空气的污染与防治;水的物理性质;水的污染与防治及水与人类的关系.2了解 空气的成分与水的组成;氧气和氢气的物理性质及主要用途;氧气和氢气的工业制法.3掌握 氧气和氢气的化学性质及实验室制法原理.二、知识结构与主要内容提示1空气与氧气 空气空气成分的发现史:①瑞典化学家舍勒和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里发现了氧气;②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用实 验证明空气由氮气和氧气组成成分氮气(78%)二氧化碳(003%)氧 气(21%)稀有气体(094%)其他气体与杂质(003%)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化学性质(较活…  相似文献   

8.
在研究空气成分方面,有三位伟大的化学家,即舍勒、普利斯特里和拉瓦锡。他们那种勤奋、务实、刻苦钻研、孜孜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和甘为科学献身的牺牲精神值得我们学习。特别要从他们的成功之中借鉴方法和失败之中吸取教训。迷信——普利斯特里与重大发现失之交臂普利斯特里1733年生于英国,早年从事宗教工作。1766年,在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的启迪下,决心献身科学事业。他先后写出了《各种气体实验与观察》、《各种不同气体》、《电学史》等名著,发现了二氧化氮、氨气、二氧化硫等气体。他的最突出功绩是发现了氧气并初步研究了它的性质…  相似文献   

9.
初中化学名人大事记安徽省歙县长青中学(245200)叶秀山按课文顺序:一、舍勒(1742—1786,瑞典)1770年左右,制成合砷杀虫剂、颜料“舍勒绿”,并从复杂有机物中提得多种重要有机酸。1771年,发现化学元素氟。分别于1772年和1774年发现...  相似文献   

10.
舍勒对化学的重大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舍勒对化学的重大贡献,舍勒(1742-1786),瑞典药剂师,杰出的化学家,终生为科学试验不懈的拼搏,在化学方面取得不少重大成就,除最早发现火空气(氧),还有许多其它重要发现,研究软锰矿时发现氯,锰和重土(氧化钡);从萤石中发现氟化硅和氢氟酸;从骨灰中发现磷,硝酸与磷作用生成磷酸;研究区分开辉钼矿与石墨;研究砷化氢,亚砷酸铜(舍勒之最);发现并制备不少有机酸和酯类化合物;研究硫化氢等等。  相似文献   

11.
正我就是妇孺皆知的氧气。我由两个同胞兄弟——氧原子构成,体重(分子量)为32。我们家族自古以来就是空气这个"文明古国"中的成员。我们家族一直与人类朝夕相处,可直到18世纪70年代才被瑞典化学家舍勒和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里发现,且给我取名为"养气"。后来,人们取其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王阳明和舍勒的教育思想比较分析发现,他们不仅在教育本质、教育意向、教育目的、知识观等方面有相似性,而且舍勒的"精神(Geist)现象学"和王阳明的"心学"在本质上也有着惊人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13.
科学史上,与机遇走了个对面,却鬼使神差般地擦肩而过,被后来人捧了个“金娃娃”的现象,不在少数。 18世纪70年代,瑞典化学家舍勒加热盐得到了氧气,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列加热氧化汞也得到了氧气,但他们被流行的“燃素说”蒙住了眼睛,真理碰到了鼻子尖竟毫无反应。此后不久,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做了加热氧化汞的实验,研究发现了能助燃的氧气,推翻了“燃素说”,阐述了著名的物质不灭定律,完成了化学史上的一次革命。此外,德国化学家维勒痛失“钒”的发明权;英国细菌学  相似文献   

14.
例1 化学家舍勒和普利斯特里早在18世纪就先后独立地发现了氧气.但因受到当时“燃素理论”的错误影响(即该理论认为一切可以燃烧的物质都是由灰和“燃素”组成的,物质燃烧后剩下的是灰,而燃素本身变成了光和热,散逸到空气中去了),他们放弃了自己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5.
恩格斯说过:“从歪曲的、片面的、错误的前提出发,循着错误的、弯曲的、不可靠的途径行进,往往当真理碰到鼻子尖的时候,还是没有找到真理。”初三化学课本中提到瑞典化学家舍勒和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里曾先后用不同的方法制得了氧气,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实验得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结论。其实在这一研究中,拉瓦锡的贡献远不止这些。他们三人都作过如课本所述的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而得出的结论却不相同。拉瓦锡提出了科学的燃烧理论,被科学史家称之为一场“化学革命”。而舍勒和普利斯特里却不能摆脱传统的…  相似文献   

16.
从2005年至今,国内对马克斯·舍勒的研究论文很多,研究领域多集中在舍勒的价值伦理学、哲学人类学、宗教哲学、现象学等方面,但对其教育现象学、思想史的研究还比较薄弱,有待于进一步开拓。  相似文献   

17.
舍勒对移情论的批评主要集中在他的<共感现象学>一书中.在那里,舍勒区分了几种相似的共感现象,借助于对这些共感现象的区分与厘定,特别是通过对"一体感"、"同情"等现象的考察,舍勒展开了对移情论的批评.舍勒对移情论的批评不仅是针对利普斯(Theodor Lipps),也指向胡塞尔(Edmund Husserl).虽然舍勒仍然坚持本质还原的现象学方法,但与胡塞尔认为认识现象是现象学的基础不同,舍勒认为情感现象才是现象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氧气的自述     
我是妇孺皆知无人不晓的氧气。我是由两个同胞兄弟——氧原子构成,体重(分子量)为32。我们家族自古以来就是空气这个“文明古国”中一个庞大的成员。我们家族一直就与人类朝夕相处,可直到18世纪70年代才被瑞典化学家舍勒和英国化学家普利斯  相似文献   

19.
戴琪 《化学教学》2003,(10):28-29
1 教学方法设计采用“问题—探究”的教学方法,即: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提出假设(猜想)→实验验证→解决问题→提出新问题……。变传统的“授一受”教学模式为自主探究学习模式。在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体验,对问题的探究,去体验和感受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在整个的过程中内化与问题有关的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2 教学过程[投影]氯气的故事舍勒是瑞典著名化学家,氧气的发现人之一。1774年他用浓盐酸与软锰矿(MnO2)反应制得一种气体,从而发现了氯气。法国化学家贝托雷继续研究氯气。他…  相似文献   

20.
胡塞尔在《逻辑研究》中对"意向感受"和"非意向感受"的思考,无论是在他后来的伦理学探讨中还是在舍勒的伦理学思想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将胡塞尔与舍勒的视域融合,可以发现,意向感受行为现象学不仅是舍勒现象学的质料的价值伦理学基础,而且至少可以是胡塞尔第一个方向上的伦理学的建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