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何判断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素的金属性指金属原子失去电子成为金属阳离子的能力。元素的非金属性是指非金属元素的原子得到电子成为阴离子的能力,或形成化学键时共用电子对偏向于该原子的倾向。在中学阶段可用以下方法判断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强弱。一、元素金属性的判断1.根据金属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的强度判断。金属元素单质与水或酸反应越强烈,元素的金属性越强。例:N a能与冷水剧烈反应,而M g只能和热水反应,故N a的金属性比M g强。而M g与一定浓度的盐酸反应的程度比A l与同浓度的盐酸反应的程度剧烈,故M g的金属性又比A l的强。2.根据元素形成的最高价…  相似文献   

2.
一般说,金属性是指金属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失去电子成为阳离子的性质。通常可用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的电离能(气态原子失去电子成为气态离子所需要的能量)来衡量。金属活动性是表示金属氧化——还原能力的强弱,它是以金属电对在水溶液中电极电位为依据的,除与该元素原子的电离能有关外,同时和它的升华能、水合能等因素有密切关系;一句话,金属活动性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  相似文献   

3.
原电池的负极确定不仅要看金属的活泼性,更要看材料单独在电解质溶液中得失电子的能力,这种能力一般与金属的活泼性相一致,即活泼性越强,失电子能力越易,作原电池的负极.但电极材料在电解质溶液中的放电能力与金属的活泼性并不完全一致,即金属性强的不一定先放电.  相似文献   

4.
元素的原子结构决定元素原子的性质。金属元素的原子半径越大、最外层电子数越少,原子核对外围电子的吸引力就越小,越易失去电子,该元素的金属性就愈强。反之原子半径小、最外层电子数多的金属元素,原子核对外围电子的吸引力大,难失去电子,该元素的金属性就愈弱。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对应氧化物的水化物碱性愈强。反之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碱性越弱,该金属元素的金属性就越弱,依此可以从下列八个方面来确定金属元素的金属性之强弱。  相似文献   

5.
一、有关原电池的正负极判断 原电池的负极确定不仅要看金属的活泼性,更要看材料单独在电解质溶液中得失电子的能力,这种能力一般与金属的活泼性相一致,即活泼性越强,失电子能力越易,作原电池的负极,但电极材料在电解质溶液中的放电能力与金属的活泼性并不完全一致.即金属性强的不一定先放电.  相似文献   

6.
金属元素在周期表中遍布了所有的区,内容十分庞杂。本文就如何学好这部分内容,提出基本要求和具体做法,供大家参考。(一)学习元素知识要与前面所学的理论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1.将金属单质的化学性质、金属各氧化态之间的相互转换等与氧化还原知识相联系金属单质的化学性质,主要表现为其还原性的大小,即失电子形成正离子的能力。在水溶液中,金属失电子能力的大小要用其标准电极电势((?)°)的大小来衡量。(?)°值越负,金属的还原性越强,越易失电子,化学活泼性越大。若按(?)°值由负到正的顺序排列,也就是将金属按其化学活泼性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相似文献   

7.
氧元素和氯元素是非金属性仅次于氟元素的两种元素,它们的非金属性的强弱一直是中学化学教学中难以讲清的问题.高中课本在介绍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化合物性质时指出:“在同一周期中,各元素的原子从左到右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因此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在同一主族元素中,元素的非金属性是从上到下逐渐减弱的.”从元素周期表中可以看出,氯和氧既不同周期,又不同主族.那么,怎样比较它们的非金属性强弱呢?  相似文献   

8.
金属活动性是指单质金属在水中生成水化离子倾向的大小。这种倾向的大小,不仅与元素的电离能有关,而且还与金属单质的升华能(固体金属单质蒸发成蒸气时消耗的能量)和金属离子的水化能(气态离子和极性水分子结合时放出的能量)密切相关。如果某元素的电离能、升华能越小,离子的水化能越大(即标准电极电位越负),则该金属的金属活动性就越强。否则,金属活动性就越弱。常用的金属的化学活动顺序,实际上就是按标准电极电位由低到高排列的顺序。  相似文献   

9.
<正>一、电离能知识拓展1.元素的第一电离能愈小,表示它愈容易失去电子,该元素的金属性也愈强。因此,元素第一电离能可用来衡量元素的金属活泼性。此外,电离能还可用于说明元素通常呈现的价态,对于钠、镁和铝,电离能分别在I_1、I_2和I_3后迅速增大,这表明钠、镁和铝分别  相似文献   

10.
对于氧化还原反应的题型中,常有关于氧化性或还原性强弱的比较,针对这一问题,现将其比较的依据及规律归纳总结如下: 一、依金属活动顺序表判断1.金属活动顺序:金属活动顺序表中,位置越后的金属,金属性越弱,原子的还原性越弱,其对应的离子的氧化性越强;即还原性:K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仅想通过从基志原子的第一电离能、最外层电子的屏蔽效应,元素的d电子数对主族元素金属性的道变规律谈一些看法.主族元素包括S区和P区元素,S区同族元素最外层ns电子的Z~*和n~*的变化特点决定了S区同族元素的最外层ns轨道的能量自上而下增大,因而ns电子的电离能自上而下减少,故其金属性自上而下增强.P区元素则各周期间变化规律不同.二、三周期间同族元素金属性的变化规律与S区相近.四、五、六由于有d~(10)电子的出现而使其递变规律不明显了,这样就要考虑旋轨耦合和相对论性的影响了.  相似文献   

12.
氧元素和氯元素是非金属性仅次于氟元素的两元素,它们的非金属性的强弱一直是中学化学教学中难以讲清的问题.高中课本在介绍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化合物性质时指出:“在同一周期中,各元素的原子从左到右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因此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在同一主族元素中,元素的非金属性是从上到下逐渐减弱的”从元素周期表中可以看出,氯和氧既不同周期,又不同主族,那么,怎样比较它们的非金属性强弱呢?中学化学课本中指出:“一般说来,可以从元素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或跟氢气生成气态氢化…  相似文献   

13.
原子的大小可以用"原子半径"来描述.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周期律的重要内容,与原子的电离能、电子亲和能、电负性、金属性和非金属性、晶格能、熔沸点、密度等都有密切联系.原子半径并不是一个精确的物理量,并且在不同的环境下数值也不同.本文辨析了5种原子大小的不同表示方法,以便在教学实践中更好地理解、使用原子半径,避免科学性错误.  相似文献   

14.
元素的金属性是指元素的原子失电子的能力。综合中学化学内容,其强弱判断有以下九种方法。 一、根据元素周期表判断 依据:在元素周期表中,同一周期,从左至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同一主族,从上至下,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 例:(略)。 二、根据物质间的置换反应判断 依据:一般地,强还原剂和强氧化剂反应生成弱还原剂和弱氧化剂。  相似文献   

15.
元素第一电离能的周期性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化学选修课《物质结构与性质》中,对"元素第一电离能的周期性变化"的学习是建立在学生以前学习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的认知水平上引申的一小部分内容,但其作用却是解决我们很熟悉的问题,如衡量金属元素原子失电子能力的强弱和解释不同金属离子呈现的不同价态等。在"元素第一电离能的周期性变化"的学习中,经分析元素周期表中第一电离能的变化,可得第一电离能在周期表中的递变规律:同周期,从左至右,元素第一电离能呈现增大趋势。  相似文献   

16.
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工具,对整个中学化学的教学有着重大的指导作用,因此有关本部分的知识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现归纳如下.一、重视基础知识,形成知识规律1.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关系的规律(1)电子层数=周期数(电子层数决定周期数).(2)最外层电子数=主族序数=最高正价数=价电子数.(3)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4)最低负价的绝对值=8-主族序数(限ⅣA~ⅦA族).(5)原子半径越大,失电子越易,还原性越强,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碱性越强,其离子的氧化性越弱.  相似文献   

17.
朱少娇 《化学教与学》2023,(3):35-39+93
以“寻找定量衡量原子吸引电子能力的参数”为探究线索,通过四个探究活动,采用化学与数学学科融合的教学手段,从宏观到微观,从定性到定量,从单一指标到综合指标,让学生依次探究“原子半径”“第一电离能”“电负性”作为衡量原子吸引电子的参数的演变过程,逐步构建元素周期律认知模型。  相似文献   

18.
金属活泼性和元素的金属性在化学教学中是两个重要的概念.金属活泼性描述金属单质在水溶液中失去电子的能力的大小.金属活泼性顺序早期是根据定性的实验结果来确定,而现代则根据金属在水溶液中形成较稳定的低价简单离子的标准电极电位(?)的数值来排列.  相似文献   

19.
元素的性质由其原子结构所决定.学习元素的性质要在深刻认识原子结构的基础上,着重分析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情况,确定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然后结合元素周期律,分析元素原子半径、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电离能、电负性等性质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20.
在元素周期表中,同周期元素随着核电荷数递增以左到右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而同主族元素则随着核电荷数递增以上到下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根据这个规律,已知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就可以从上下左右四种元素确定该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在中师课本第一册中有这样一道作业题:比较氧、硫、氯的非金属性强弱。按照元素周期律氧和氯都比硫的非金属性强,那么氧和氯的非金属性强弱就不那么明显了。根据哲学上由量变到质变这一普遍自然规律的启示,找到一个定量的简易判断方法。我们知道:在同一主族中,元素随着电子层数(周期数)增加,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而在同周期中,元素随着最外层电子数(主族数)增加,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可见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和电子层数与其金属性、非金属有一定的关系,这种关系可用来表示,式子中A为元素所在主族数,n为元素所在的周期数,R为A与n的比值,根据R值的大小就可判断主族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R值越大,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R值越小,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当R>1时,元素主要显示非金属性。如氮:R=4/2=2.5,2.5>1所以它是非金属;碳:R=4/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