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热对流"实验是小学科学教学的一个难点,该套装置利用实验室现有的仪器,对现有实验进行了改进,对该难点进行了突破,使学生能更顺利地建构起关于热对流的科学概念。一、实验器材液体的热对流器材:烧杯(250mL)、温度计、三脚架、石棉网、酒精灯、火柴、木屑、铝箔纸。空气的热对流器材:两只集气瓶、毛玻璃片、线香、火柴、水槽、冰水、热水。二、实验过程1.液体的热对流。(1)在烧杯中装入约250mL的水,并用温度计  相似文献   

2.
高亚儒 《物理教师》2005,26(3):28-28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物理第一册第50页的图4—7是观察熔化现象的实验装置.笔者在教学中对实验进行了改进,效果比较好.如图1所示,在原实验基础上,只在烧杯的水中加一支温度计测水的温度,试管中的晶体用萘,萘中的温度计测萘的温度,当酒精灯对烧杯加热时,两支温度计的示数同时升高,当温度达到80℃左右时,萘开始熔化,继续加热,  相似文献   

3.
新教材首次要求学生能在实验中仔细观察,记录数据,并能根据数据作出图线,进一步再由图线找到规律。这是物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中学物理教学应有计划地让学生学会这种方法。根据新教材的要求和我们的教学实验,现把“熔解和凝固”这一课题的教学方案整理如下: 课的类型并进式实验课(两节)。教学目的 1.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常见的物质三态,三态之间可转化,固态和液态之间的转化叫做熔解或凝固。认识固体有晶体和非晶体之分,他们在熔解和凝固时有不同的规律。2.培养学生用图线表示物理规律,从图线认识物理规律的能力。实验器材(分组) 铁架台、烧杯、大试管、试管夹、石棉铁丝网、酒精灯、火柴、搅动器、温度计,松香、石蜡、玻璃、铸铁各一块,海波(硫  相似文献   

4.
课堂演示实验一般要求在较短时间内完成。萘的熔解与凝固实验,由于萘是热的不良导体,在课堂实验时间内难以完成。为此,笔者进行了以下尝试。1 用机械方法形成人工对流 从热传递的三种方式来分析,利用传导、辐射控制萘的熔解,效果不理想。能否利用对流呢?萘是固体,不能自行形成对流。能否利用机械方法,形成人工对流呢?笔者就此将实验装置作了如下改进。 如图1,在试管中央,有一根可以自由转动的轴(轴可由温度计构成),轴的下端用粘胶剂固定两块金属片,轴由电动机驱动旋转。金属片快速旋转后,除了使萘上下翻滚,形成人  相似文献   

5.
最新版初中物理第一册P166关于“沸点随气压改变”的演示 ,若能测定某些特定气压下的沸点值 ,定量研究沸点与气压的关系 ,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这一现象的理解。因此 ,本人在教学中对这个演示实验作了如下改进 :图 11 所需器材烧瓶 ,双孔橡皮塞 ,一孔插入温度计(最大量程在 1 1 0℃左右 ) ,一孔插带有支管的玻璃管 ,酒精灯、火柴、铁架台、石棉网、热水、乳胶管、无液气压计、两用打气筒。仪器装置如图 1所示。2 实验步骤2 1 在烧瓶中注入半瓶 80℃左右的热水 ,用酒精灯给烧瓶加热。2 2 在玻璃管中接入打气筒和气压计 ,当水温达到 90℃时…  相似文献   

6.
进行萘的熔解实验时,因为萘是热的不良导体,所以在加热时,靠试管壁的萘已熔化,而中间的萘仍处于固态,导致实验的失败。我们进行了这样的改进:实验前向已熔化成液态的萘中投入一定数量的铜丝(用多股铜导线剪成约1厘米左右),并将温度计一并插入萘中后,熄灭酒精灯,使萘凝固。然后让学生做课本上的实验。因为铜丝是热的良导体,能使热较均匀迅速地传递到萘的各部分,使其在熔点附近全部熔化。这样,学生所得的实验数据经过处理,可得到较理想的熔  相似文献   

7.
萘的熔解实验既是必做的演示实验又是必做的学生实验,它是初中物理实验中难度较大的一个实验,按第二册物理课本图4—1装置做实验时,观察到的现象是不到80℃,萘就开始熔解,并且萘温不断上升,等到萘粉全部熔解时,插在萘中的温度计示数早已超过80℃了,这个实验的成功率太差,效果极不理想,根本反映不出晶体与非晶体的本质区别。因此,我们对该实验有必要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8.
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二册《比热容》一节中关于“比热容”的概念 ,学生难学、教师难教。其实本节的关键在于做好揭示比热性质的演示实验 ,但是实验中的两个完全相同的电加热器难于购得 ,而若使用两只酒精灯又不易做到相同 ,且都因为实验可见度低和装置过于复杂使得教师望而却步。怎样才能做好这个实验 ,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呢 ?在教学中我们利用“熔化和凝固实验器” (装置图见图 1 )做比热实验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具体做法如下 :图 1   (1 )取两套熔化和凝固实验装置 ,在其大烧杯中放入等量热水 (尽可能多的热水 ,减小实验中不同液体吸热不同…  相似文献   

9.
一、利用内能做功的实验 1.器材:铁架台、酒精灯、广口锥形烧瓶、石棉网、注射器、刻度尺、砝码(50g)、水(500g).  相似文献   

10.
<正>要点提炼1.注意事项:(1)加盖纸板的作用:(1)减少热量散失,缩短实验时间;(2)帮助固定温度计的位置。(2)纸板上小孔的作用:使烧杯内、外的气压平衡(水的沸点的高低与气压有关)。(3)器材的组装顺序:应自下而上安装,目的是:(1)确保使用酒精灯外焰加热;(2)确保温度计的玻璃泡完全浸没在水中。(4)实验中水要适量的原因:(1)水太多会延长实验时间;(2)水太少不容易观察沸腾现象。(5)绘制水沸腾图象:在用描点法作水沸腾图象时,应将所得的点用平滑的曲线相连,水沸腾图象如图1所示。  相似文献   

11.
初二物理四章热现象的第七节《升华凝华》一节的实验教学 ,往往不容易被学生接受 ,加之农村中学实验室里缺碘 ,实验往往难于开展 ,既使有条件做这个实验 ,效果也不很明显 ,可见度低 ,不便于学生观察 ,更不便于碘的回收和对烧瓶的清洗。对此 ,本人对教材中的实验做了如下改进 ,仅供同行们参考。图 11 演示实验 1  在烧杯的底部均匀的放层较薄较细的碘粒 ,并按如图 1所示的装置组装好器材 ,烧瓶里装的冰水混合物 ,用酒精灯隔着石棉网对烧瓶的底部微微加热 ,并让学生观察所发生的现象。师问 :有什么现象发生 ?生答 :有紫红色的碘蒸气产生。…  相似文献   

12.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四章《物态变化》第四节《升华凝华》一节的实验教学,可见度低,不便于学生观察,更不便于碘的回收和对烧瓶的清洗。对此,本人在教学中进行了如下探讨,仅供参考。1演示实验一在烧杯的底部均匀的放一层较薄较细的碘粒,并按如图1所示的装置组装好器材,烧瓶里装入冰水混合物,用酒精灯隔着石棉网对烧杯的底部微微加热,并让学生观察所发生的现象。  相似文献   

13.
萘的熔解和凝固实验 ,是一个很重要的实验 ,但是用老方法操作这个实验 ,实验效果不十分理想 ,整个实验时间较长 ,所以有必要对该实验进行探讨。首先介绍该实验成功的标志 :1.萘熔解的过程中 ,固液共存 ,温度计读数稳定不变达 3分钟以上 ;2 .完成该实验全过程不超过 2 5分钟。其次 ,介绍改进方法与措施。之一 :采用大试管、大烧杯 ;之二 :在萘粉中加入金属屑 ;之三 :用细金属丝 ;之四 :用金属框架 ;之五 :用锥形瓶代替烧杯 ,用空气代替水。最后 ,归纳总结这五种改进方法的特点及完成实验所需大概时间  相似文献   

14.
1教具装置图(见图1)探究水凝固规律的装置由两个部分组成:①低温冰瓶(可以长时间保持零下10℃以下),见图1a;②温度探究装置(观察温度计,可以探究水凝固前后的温度变化),见图1b。  相似文献   

15.
一、实验原理CuO+CO(?)Cu+CO2;Fe2O3+3CO(?)2Fe+3CO2。二、实验仪器及药品石棉网、集气瓶、玻璃片、酒精灯、剪刀、毛笔、表面皿;CuO、Fe2O3、CO、澄清的石灰水。三、实验装置实验装置见图1。四、实验步骤1.取一块保温性良好的石棉网,用剪刀剪取长约10 cm、宽约3 cm的石棉网条。2.取少量黑色CuO粉末和红色Fe2O3粉末分别在表面皿  相似文献   

16.
1 实验目的 1.验证甲烷的特征反应——取代反应;乙烯的特征反应——加成反应。 2.复习浓度对化学反应的影响。 2 实验用品 铁架台(带铁夹、铁圈)、三芯灯、酒精灯、温度计、乳胶管、试管、圆底烧瓶、带双孔的橡皮塞、石棉网、镊子。  相似文献   

17.
“铁的化学性质”中讲到:红热的铁与水蒸气在高温下反应生成Fe3O4和K2,但是课本中没有安排演示实验。为了加强直观教学,使学生加深对这一化学性质的理解,我们经过反复研究设计,实验终于获得了成功。实验装置如图。所需仪器及试剂:酒精灯、酒精喷灯、硬质玻璃管、烧瓶、水槽、铁架台、石棉网、铁粉、水。操作过程:1.在烧瓶中加入开水(缩短实验时间),在玻璃管中装人铁粉。2.按装置图组装好仪器,并检验装置气密性。3.点燃酒精灯,直到装置内的空气被排除后,再点燃酒精喷灯(以O2和Fe反应),过一会儿,看到导管口有大量气泡冒…  相似文献   

18.
用现在通行的水浴法(见初中物理课本第二册73页)对晶体萘粉加热,做萘熔解实验,研究晶体受热熔解时的温度变化情况,但这个实验效果较差。多数情形中,从实验作出的T—t(温度—时间)曲线上不能明显地看出熔解时的一段水平线。这里主要原因有两个:第一,晶体萘是热的不良导体(液萘因其能对流在实验中影响不大),熔化前萘粉的受热表面与中心处温度差太大。要求学生用细玻璃棒对萘粉不断进行搅拌的操作,由于试管细而长,又插着一支温度计,就显得非常困难,故萘粉内部的传热状况得不到改善。第二,实验中萘不是均匀地吸热。因为没有对热水的温度进  相似文献   

19.
在物理《物态变化》中对“雨的成因”,传统的方式是以教师说教为主,由于缺乏直观和形象性,许多学生难以理解。笔者自制一种“雨的形成演示器”,生动形象,直观性很强,效果不错,同学易作,大家不妨一试。1实1、验冰装块置;2如、右铝图片制盒;3、大烧杯;4、泥土、水混合物(注:泥土以示大地,且泥土高于水面);5、石棉网;6、酒精灯;7、图钉;8、水滴。注:铅片制盒正反面都刷上蓝漆,以示蓝天。2操作方法1、按装置图安装器材。2、点燃酒精灯加热。稍倾,“土地”升温,水分“蒸发”,“烟雾”缭绕,继而遇冷铝片,液化成小水珠附在“蓝天”上,片刻,水珠逐渐…  相似文献   

20.
现行初三课本中研究熔解和凝固现象的教材顺序是这样的:先用一课时介绍熔解和凝固的概念,并通过萘的熔解和凝固的演示实验说明晶体在一定温度下熔解和凝固,从而给出熔点和凝固点的概念。然后再用一课时做个研究萘的熔解和凝固的分组实验,从而加深学生对晶体熔解和凝固规律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