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图书馆OPAC的FRBR实践及相关思考——来自RDA标准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源描述与检索》(RDA)是数字环境下资源著录与检索的新标准。首先介绍图书馆OPAC进行FRBR组织的必要性、实现途径与面临的问题,分析RDA在强调书目关系、充实规范控制以及解决多载体文献揭示等方面的主要变化,进而从提高用户检索准确性、增强OPAC导航能力以及确立元数据的组织模型、结构、关系方面,探索RDA对图书馆OPAC可能产生的积极影响和变革。图2。表3。参考文献8。  相似文献   

2.
兰英 《图书馆学刊》2023,(10):38-43
随着OPAC在全球图书馆界的普遍使用以及繁杂的全媒体类型文献资源的出现,AACR2已经无法适用新媒体资源识别的描述和检索,RDA应运而生。简述RDA编目规则从AACR到AACR3的演变,分析RDA和FRBR、ICP之间的关系及其创新路径,阐明编目员顺应国际化内容标准RDA编目规则的思维新趋势。  相似文献   

3.
借鉴网上书店经验,完善OPAC的检索服务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上书店的发展对传统OPAC的重要影响近年来成为图书馆信息资源服务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重点比较了OPAC与网上书店在用户界面、检索方式、检索结果和服务功能的不同之处,借鉴网上书店相关优秀检索原理和服务理念,本文还针对OPAC在丰富书目信息、扩展检索功能和个性化服务功能这三个方面提出了可行性建议,并指出了OPAC目前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4.
AACR的替代品——资源描述与检索(RDA)介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 资源描述与检索(RDA)是一种为数字世界所设计的资源描述与检索的新标准,首先介绍从AACR2到RDA产生的过程,分析RDA的改名意义,对其性质、任务、结构,主要款目的处理方法和描述元素的组织形式进行论述,指出RDA设计的关键因素之一是在数据著录和数据表示之间设置了分界限;并简要地说明RDA与FRBR、RDA与MARC21之间的关联,指出RDA的出现对图书馆产生的影响及其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5.
资源描述与检索(RDA)是一种为数字网络世界所设计的资源描述与检索的新标准。通过对RDA结构的了解和认识,阐述了RDA在国外的发展和应用情况。在此基础上详述了国内引入RDA的必要性、可能性及面临的问题,如实施成本、新概念理解度、心理接受度、培训组织难度等,以期为国内图书馆的数字网络化建设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6.
[目的/意义] 通过移动图书馆与非移动图书馆OPAC用户使用检索点的比较,探索用户通过不同设备使用图书馆OPAC系统的行为差异,为不同设备OPAC系统检索点的设置等提供参考。[方法/过程] 运用日志挖掘法,对比分析移动图书馆与非移动图书馆检索点出现概率、检索点搜索成功率、检索点变化模式等方面的异同。[结果/结论] 移动图书馆与非移动图书馆检索点存在差异,非移动图书馆在检索点的设置和利用上具有优势。移动图书馆可以通过舍弃低概率的检索点,简化界面内容;通过设置网页标签的形式,方便用户转移检索点;通过减少组配的检索点数量,并突出检索点和检索框来提高组配检索的比例。  相似文献   

7.
对OPAC服务功能的几点改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图书馆OPAC系统可实施改善的服务功能包括:嵌入著名搜索引擎的特色服务功能模块,引导读者多途径检索馆藏信息;研究用户搜索行为,提供"搜索建议(搜索帮助)";增加检索关键词的高亮显示功能,帮助读者鉴别结果;深度揭示馆藏地,便于读者快速确定文献的物理位置;整合纸质文献和电子资源,基于OPAC提供一站式资源检索服务.从这5个方面对OPAC系统的改进,能够体现出其以人为本的功能,使读者更为便捷地利用图书馆资源、享受图书馆服务.  相似文献   

8.
OPAC是图书馆揭示馆藏的重要途径,是读者从图书馆获取信息的最基本、最直接的手段。文章从集成系统、检索策略、检索字段、检索结果的显示和输出、馆藏信息、系统友好性等6方面对浙江省20所本科高校图书馆的OPAC系统进行调查分析。总结了目前OPAC系统存在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目的/意义] 探讨用户在公共检索计算机上进行OPAC检索时遭遇失败的原因,为增加用户对系统的使用体验提供对策和建议。[方法/过程] 以国内某大学图书馆OPAC日志数据为例,从数据资源相关、用户相关、系统功能相关3个角度进行编码和分析。[结果/结论] 总结出三大类、19个具体类目的失败原因:首先,用户相关原因为主要原因,主要体现在用户检索策略方面的欠缺;其次是馆藏缺失问题,以文学类图书居多;再次是系统相关原因,主要体现在空格的"与""或"默认处理上。并从OPAC系统改进、用户培训和资源建设方面提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我国30所高校图书馆OPAC系统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集成系统、检索策略、检索字段、检索结果的显示和输出、馆藏信息、系统友好性等6方面对我国30所高校图书馆的OPAC系统进行调查分析,总结目前OPAC系统存在的不足,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张丽 《陕西档案》2010,(4):46-48
联机公共检索目录,即Online Public Access Cat-alog(OPAC),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一些大学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共同开发的公共检索系统。首批采用OPAC的图书馆是加拿大Guelp大学图书馆(1976)和Waterloo大学图书馆(1977)。早期OPAC延续传统图书馆卡片目录构建思路,提供与卡片目录相同的记录内容、记录格式及检索点。发展至今,OPAC经历了从中心化、分布式到定制化系统三代产品的发展演化过程,OPAC所提供的信息已经从电子目录扩展到统计资料、图像、  相似文献   

12.
霍艳蓉 《图书馆建设》2011,(12):52-55,59
资源描述与检索(RDA)成为新的国际编目标准已是大势所趋。为确保RDA的顺利实施,美国国会图书馆、美国国家农业图书馆及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共同成立了美国RDA测试协调委员会。该协调委员会负责在图书馆和信息环境中对RDA进行测试,以检验RDA在实际应用中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13.
图书馆书目数据与电子图书资源整合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目前各种载体文献资源层出不穷,资源整合已经成为图书馆较为重要的工作,我馆采取各资源提供约定的统一检索接口,利用OPAC检索平台同时对纸介质资源和电子图书信息进行检索和显示,以达到数据整合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图书馆馆内OPAC检索机在给读者带来方便的同时,也给图书馆对这些机器的管理带来了诸如经常性的系统破坏等困难。本文提出了采用终端网络模式替代图书馆传统使用的普通PC机作为图书馆内OPAC检索机的方案,解决了图书馆对OPAC检索机管理上的难题。  相似文献   

15.
从OPAC为科技查新提供广阔的资源平台和客观准确的信息知识以及OPAC检索平台能提高查新服务水平三方面探讨了OPAC对地方高校图书馆科技查新工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CALIS成员馆OPAC查询效果的比较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网络用户的角度,在网上对CALIS成员馆联机公共检索目录(OPAC)进行检索实践,得出图书馆自动化管理集成系统的先进性、文献MARC著录详简程度、以及图书馆所能提供的与OPAC相服务是否到位等,是影响用户上网检索效率高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意义] 探讨用户在公共检索和非公共检索计算机上进行OPAC检索的行为共性与差异。[方法/过程] 以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OPAC日志数据为例,对图书馆内公共检索计算机和馆外典型非公共检索计算机产生的日志信息进行分析,从基本特征、一次检索会话内的检索行为特征两方面,对两类计算机用户的OPAC检索行为进行比较。[结果/结论] 公共检索计算机用户与非公共检索计算机用户在关键检索行为的表现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包括检索点与高级检索功能的使用、一次检索会话内的提问调整方式等。同时,两类用户在一次检索会话的提问次数、持续时间、两次检索会话时间间隔等方面表现出差异。  相似文献   

18.
RDA描述的不同:以普通图书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普通图书为重点,论述RDA著录的不同。文章先概述RDA基本理念和条例组织,然后以著录项目为序,逐项说明其不同之处,包括著录信息来源、著录方式以及检索点的获取。稍议RDA的利弊以及对编目馆员工作和OPAC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通过比较数字图书馆OPAC与图书搜索引擎和网上书店的检索和信息揭示功能,分析了国内OPAC系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要以图书搜索引擎和网上书店为启示,强化OPAC的检索和信息揭示能力,鼓励用户参与OPAC建设,以及在OPAC系统中整合相关外部资源的的4项措施。参考文献11。  相似文献   

20.
在调研和回顾国内外有关OPAC用户研究的基础上,归纳提出OPAC用户研究的理论框架;并且,从用户检索行为与检索策略、检索失败与用户满意度、以及相关影响因素等方面分析相关研究工作和研究进展;最后,从研究问题和内容、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国内外研究差异等角度进行总结,并展望下一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