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正>近年来,新课程改革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展开,实施素质教育的号角早已吹响。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十分重视思想品德课程与生活的联系,指出"本课程是以初中生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初中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为目的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课程标准中这一对思想品德课程性质的描述,道出了思想品德课的生活性,体现了"思想品德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因此,用生活的观点重新审视初中思想品德课教  相似文献   

2.
<正>"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对身心发展极不平衡、思维品质矛盾发展的初中生而言,迫切需要建构生命和生活价值的德育课程。"从初中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将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的《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应运而生,在其指导下,将"生活准备模式"贯穿德育课程实施和教学过程中,必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  相似文献   

3.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具有自然性和社会性两个基本特征,它将基础性的自然世界和人文社会的地理知识呈现给初中生,使学生对宇宙、区域、人口、资源、环境等形成整体的认知.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地理具有综合性、区域性和实践性,这些性质决定了地理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应该从初中生的生活经历出发,进行教学切入,使地理课堂处处充满生活气息.同时,新课改要求教学具有开放性和创新性,这也推动初中地理课程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变革.结合陶行知教育思想,分析如何实现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巧妙融合.  相似文献   

4.
实践性是思想品德课程主要性质之一。它认为,课程应该“从初中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将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学以致用是对该课程性质最为通俗而精彩的概括,抛却了传统课程教学目标的虚无和肤浅,彰显着课程的宗旨和目的。但是,历经十多年的第八轮课程改革,在落实思想品德实践性特点方面依旧存在着很多问题。问题的存在,制约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步伐,束缚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手脚,以致于教学始终没有真正走出传统理论说教的怪圈。那么,如何才能真正落实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实践性要求呢?  相似文献   

5.
<正>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必须对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基本性质有清晰的认识。本文试图从感悟和例析等两方面探讨这一问题。一、感悟《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可见,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应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也就是说,教师应将教材中的相关材料转变为符合学生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的材料。具体有  相似文献   

6.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初中生学习的重要课程,与学生的生活休戚相关。采用生活化教学能促进初中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吸收与理解,能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相似文献   

7.
正新课程改革之后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都有了很大的变化,这是大多数教师在课堂上大量研究和实践的结果。初中的物理课程是一门自然学科,可以说是和我们的社会生活联系最紧密的课程。在教育领域中,用一句话来形容物理:"从生活中走向物理,从物理中走向社会。"初中的学生,性格一般都比较好动、活泼、乐于实践,想要让初中生感受到来自于他们身边的物理知识,就必须要拿出与学生生活相关的事例,这样才有利于初中生理解教师所要表  相似文献   

8.
<正>一、问题的提出《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思想品德学科,是以初中生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初中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为目的的一门综合性必修课程,具有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特点。本课程从初中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注重学生体验。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批评过"中国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他提出"在生活中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社会即学校""行是  相似文献   

9.
2011年版《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从初中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将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与良好道德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它昭示我们:思想品德课教学必须着意贯彻时代性和开放性要求,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实际的联系,组织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实践,促进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  相似文献   

10.
张德宝 《中国教师》2013,(22):70-71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积极实践,……只有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与积极实践才能为学生真正接受。因此,教师应从思想品德教材与初中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努力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这一指导思想,笔者逐渐总结出常规教学、专题教学、竞赛教学和制度教学等多种"学以致用"的教学方式,以切实提高思想品德教学的实效。  相似文献   

11.
<正>在不断的思考中产生和拥有判断能力、对司空见惯的现象作出反思和建设性批判是课程改革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目标,也是校本课程建设应有的基本价值取向之一。近年来,我校的"指向少年生活的初中生现代诗写作"课程,将批判性  相似文献   

12.
<正>教育之目的在于培养人,教育之根本在于人文教育。思想品德教学要突出思想性,加强品德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学生成长。思想品德教学只有达到高、深、广、鲜四个维度,才能点化生命,润泽人生。一、思想要有高度1.从课程性质看,"本课程是以初中生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初中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为目的的一门综合性必修课程"。其思想性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分阶段、分层次,对初中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教育,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  相似文献   

13.
"生活即教育"。生活是教育的源泉和动力,想教好生物,就要热爱生活;想学好生物,也要热爱生活。初中生好奇心强,求知欲强,生活中的困惑如能在课堂破解,往往就会事半功倍。"课程回归生活,生活回归课程"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理念,初中生物教学也要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实现初中生物教学与学生的生活有机结合,鼓励学生去认识世界、体验生活、理解人生,不断地提升他们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  相似文献   

14.
正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是面向小学中高年级(3~6年级)开设的一门新课程,课程的设计和开发都充分体现了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的理念和精神。《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相比较《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主要有以下几点变化。课程性质的表述更加清晰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将品德与社会学科的课程性质定位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修订后的课程标准把"儿童"换成"学生",把"社会生活"换为"生活"。"学生生活"  相似文献   

15.
心理韧性是指个体面对生活逆境、创伤、悲剧、威胁或其他生活压力时的良好适应,是面对生活压力和挫折的"反弹能力"。为了解留守初中生心理韧性与应对倾向的关系,对重庆市780名农村初中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留守初中生心理韧性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在年级之间成"马鞍形"发展趋势,心理韧性各维度均显著低于非留守初中生;留守初中生积极应对倾向弱于非留守初中生,消极应对倾向强于非留守初中生;留守初中生心理韧性水平对其应对倾向有着重要影响,但家庭支持影响力较弱。  相似文献   

16.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以初中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生思想品德和法治素养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是每位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必须要解决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7.
道德与法治课程基本理念是以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其构建的基础。目的是促进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要求在教学中应当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必须注重"生活化"教学。因此,在教学课程中,让学生在实践生活中提高认识,在认识中再实践,从而让学生在各种生活化的教学中构造每个学生自己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8.
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运用你的经验》栏目的设计,体现了《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课程基本理念的设定,即"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真正的道德学习只有建构在已有生活经验基础上,才能激发学生主动思考、深入探究。《运用你的经验》将学生生活经验有效嵌入课程教学,彰显了道德与法治学科人文性、实践性课程性质。徐兆宏同志着眼学生人文素养内在提升,对九年级上下册《运用你的经验》30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探析,在不同类型经验聚焦的人文素养切入点和落脚点上做文章,较好地发挥了栏目的引领与导向作用。每一点思考,都能让教学更加贴近学生,体现出道德与法治教师强烈的、由内而发的使命自觉,这是统编教材教学须着力培养的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9.
滑志国 《考试周刊》2014,(49):123-123
<正>陶行知先生说:"我们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学要紧密联系生活,构建生活化课堂。在实际教学实践中,我进行了以下尝试。一、深挖教材资源,寻找生活的切入点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生不断扩展的生活为基础的课程。教材的编写按照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和集体、我与国家和社会的逻辑,取材广阔的现实生活,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深挖教材提供的  相似文献   

20.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开放的、建立在儿童生活基础之上的课程.为了更好地实施本课程,我结合课程性质,基本理念和内容标准等的解读,认为<品德与生活>这门课程的教学,教师应走进儿童世界,进行品德与生活教学的"四个一"教学方式,即一份权利,一份空间,一份鼓励,一个生活情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