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导入新课是数学教学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一堂课成功的起点和关键。好的导入,如同路标,引导着学生的思维方向;好的导入,如同序幕,预示着后面的高潮和结局。一、悬念导入设置悬念,就是平常说得“卖关子”,是指教师在上课前根据教学内容,巧妙地设计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怀着积极的态度、满腔的热情投入到学习过程之中。例如,在教学“年、月、日”这节内容时,上课一开始,我就设置了这样一个悬念:“明明今年九岁了,可他只过了两个生日,这是怎么回事呢?”在学生急于想知道明明为什么只…  相似文献   

2.
曾经听到这样一件事情:幼儿园里,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0”,问班上的小朋友:“这是什么?”结果,小朋友们的答案花样百出.有的说是“鸡蛋”,有的说是“气球”,有的说是“泡泡”,还有的答是“葡萄”……同样的符号,在大学校园里,高学历的学子们均回答:“这不过是个零.”这种单一的、毫无争议的答案和幼儿园的小朋友们的回答相比,似乎缺少了灵性,缺少了想象力,也缺少了一点思维的个性.作为一名基础教育者,我陷入了思考:人之初,本来是充满个性与想象力的,为什么经过系统的教育之后,人的思维却变得这样千篇一律,毫无个性可言了呢?也许在我们的常规教学中,缺少的并不是学生的个性思维,而是缺乏给学生创造展示个性思维的条件和机会.为此,在教学中,我努力给学生创造机会,给他们一个展示的舞台.我发现,每个学生其实都具有个性思维的潜能.  相似文献   

3.
“悬念”作为一种学习心理机制,是由学生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能完成或者不满足而产生的。在阅读教学中,适时地创设“悬念”。将会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学生渴望不断探索,追求知识的心理需求,从而对所要学习的内容发生兴趣。例如,在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一文时,可以设计这样的悬念:  相似文献   

4.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如能巧用“悬念”“设疑”手法,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激发他们的思维火花,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究精神。为此我在语文教学中做了如下尝试: 首先,讲读课文前巧设导语,质疑激趣。在导语中设置悬念,可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进一步探究课文做好铺垫。如教学《田忌赛马》时,我是这样设计导语的:“齐威王的三匹马分别比田忌的好,为什么比赛的结果却是齐威王的马总体上比田忌的马慢?”学生顿时愣住了,眼睛直盯着我,都想知道这是怎么回事。我就抓住这样的时机,把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活动引向课文内容,学生学习课文时果然特别专注。  相似文献   

5.
一、巧设悬念,激发兴趣,培养创新意识巧设悬念,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一种最有效的方法。例如,在教学“数的乘方”这一节时,我提出这样的问题:(-1)1989是多少?同学们开始时都表示不知道。这样,使他们  相似文献   

6.
笔者认为,根据初高中学生的年龄和感知事物的特点,在启发式教学中巧设悬念,以激起学生的悬念心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在讲课时不一下子把话讲完,故意藏头露尾,设置几个迷宫,以此激发学生的悬念心理,从而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提高他们去探索、去发现问题的兴趣,这样,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要激发学生的悬念心理,其方法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设下一个个“结子”,使教学回旋推进,从而取  相似文献   

7.
班级:高一(5)班课时:一课时一导入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老师上课时,在黑板上画了一个“·”,他问学生们这是什么。有的学生面对黑板,不知道该怎样回答。有的学生半天才低声说,这不就是一个句号嘛(当然,还得是英文里的句号)。但有的学生的回答却丰富极了:豆子...  相似文献   

8.
《手术台就是阵地》这一课中,用到“陆续”、“继续”和“连续”三个词。学生在预习课文时,觉得这三个词都有“接连不断”的意思,但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呢?学生说不出采。教学时,我先让他们把带有这三个词的句子划出来,然后一个一个地辨析。“战斗在激烈地进行着。我军的伤员陆续从火线上抬下来。”我启发学生想象当时的战斗情景。学生们说仗打得很激烈,不断地有人负伤,一会儿从火线上抬下一批伤员,过一会儿又抬下一批。我问学生:用什么词语可以代替“陆续”这个词呢?学生们回答说可以用“一会儿……一会儿……”并加上省略号。我肯定了他们的回答。  相似文献   

9.
“五一”劳动节到了,我们不能光想着玩,也要想想我们的父母。我们应该给他们送上祝福,因为“五一”劳动节是属于他们的节日、属于全世界劳动人民的节日:他们有的当老师,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才;有的当医生,治好了一位又一位在痛苦中挣扎的病人……他们是多么伟大啊!其实,农民们也是伟大的劳动者。想想看,如果没有农民,我们的粮食从哪来?所以,我们也应该在“五一”节的这一天,给长期在田间辛勤劳作的农民们送上一声衷心的祝福:祝你们节日快乐!我的爸爸和妈妈都是医生。大家都知道,医生的作息时间是不可能与上正常班的人一样…  相似文献   

10.
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创设教学情境,为学生设置“疑问”和“悬念”。例如,新编教材第四册数学课本第105页例10:“学校有6个足球,18个排球,排球的个数是足球的多少倍?”这道题是已知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在讲课时,我没有把题中所求问题告诉学生,而是故设悬念,先出示了这样一幅图:一边是6个足球,一边是18个排球。然后让学生根据图示提问题。开始,他们只能提出来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因为这是  相似文献   

11.
笔者在听《愚公移山》一文教学时,发现有的老师在教学接近尾声时,设计过这样的问题(也不排除在提倡“多元解读”文本的今天,有的是学生提出):愚公和他的子孙们是否应该“搬家”?学生多有选择搬家的,因为搬家比挖山更快、更经济。而且这样的观点居然还得到了老师的肯定。  相似文献   

12.
《报刊文摘》登载过一则精美的哲理短文。文章大概是说一位叫多克的信差,他始终坚信自己的使命就是向人们传递快乐。他将信件和电报送到人们手中时,留给人们一张小纸条,告诉他们“今天是美好的一天”,“要笑口常开”,“别再烦恼”。二战时,多克到野战医院做了一名志愿者,他在墙上写了一句话:“没有人会死在这里。”后来,不但伤员,就连医生、护士包括院长,都记住了这句话,伤病员们为了不让这句话落空而坚强地活着,医生、护士们为了这句话,尽力地给予医治和护理。这个医院变成了一个坚强的医院,每个人的脸上都有一种盼望和坚毅…  相似文献   

13.
“共振”,是一个物理概念,是指外力作用频率与物体振动频率相等时,振幅达到最大值的现象。同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授课好比给学生一个“外力”,只有当教师传授知识的这种“外力”与学生接受知识的思维活动达到“共振”时,才能获得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率。下面就音乐教学中如何使师生间产生这种“和谐共振”做一分析和探讨。一、巧设悬念,使知识与学生的思维产生“和谐共振”大多数学生开始上课时注意力难以集中,但他们的好奇心很强,凡事爱问个为什么。如果课堂上教师巧设悬念,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积极地思考,产生浓厚兴趣,…  相似文献   

14.
“启发式”二题□李明生一、关于“启而不发”启发式是教学中必须遵循的主要教学原则之一。但是,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这一教学原则时,却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不管教师如何“启”,学生就是“一言不发”。对此,有些教师总是责怪学生不配合,不“捧场”,其实这是错怪了他们...  相似文献   

15.
在平时作文中,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有的学生抓耳挠腮,急得坐卧不安;有的学生嘴咬钢笔,目光呆滞;有的学生心不在焉地乱翻作文书……凡此种种,学生们都觉得无从下笔。学生都知道,“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编筐编篓全靠收口”,但就是不知道怎样写。这就给我们语文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能不能搞个模式,让学生们先摹仿,然后再去创新呢?其实,只要我们留心,教科书中就有许多好的开头和结尾,供我们写作借鉴:  相似文献   

16.
近日,从某学校里听到了一则令人震惊的消息:该校为提高教学质量,达到全县教学成绩“保七争三”的目标,规定凡班里有弱智的学生均可免于参加期终统考,不计入教师的考核。至于哪些人是“弱智”,须以医院开出的证明为准。在这怂恿下,该校教师把凡是学习成绩在全班倒数一二名的学生都列为“弱智”对象,送往医院受检。医院的医生很是吃惊,因为他们也无法用精密仪器检测出哪个是“弱智”,但面对唾手可得的检查费,他们仍依照教师的授意,开出了所谓的“弱智”证明。当学生们把这一结果告诉家长时,家长们震怒了,他们简直不敢相信,自己…  相似文献   

17.
梁健 《广东教育》2005,(5):58-58
新课程研讨课上,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一幕:学生在争取发言,高高举起的手就像伸长了的鹅脖子。他们有的单腿跪在凳上举手,有的干脆站直了身体举手,嘴里还嚷着:“我来,我来!”当一个学生被叫起来发言时,随即会响起其他学生失望的叹气声.接下来,有的学生与同桌“交流切磋”,有的开始搞小动作,注意力全不在发言学生身上。  相似文献   

18.
盛:新修订的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对长期争论不休的学科定位作了明确的回答:语文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您认为这将会对语文教学改革产生怎样的影响 ?   陈:当前我们的改革有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把先进的教育理念下沉到具体的教学行为中。   “语文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一思想,首先可适用于阅读教学的改革,改变过去那样概念化、术语话的分析。记得白求恩大夫在给伤员输血时,曾说过这么一句话:“我输不是一样吗 ?”我认为说这句话是白求恩大夫的专利,因为他是一位世界著名的外科医生, 50多岁了,身体又多么羸弱,更重…  相似文献   

19.
新颖别致的课堂导语,一开始就将学生的注意力紧紧地吸引住,使之学习精力集中于课堂,达到“课方始、趣乃生*的效果,课堂教学质量自然而然的有所提高。以下笔者结合《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教学实际,谈谈课堂导语设计的几种方式:一、悬念式导语对于一些似懂非懂的课题,可用“悬念”导人新课。悬念是思维活动的“诱发剂”,它能把学生潜伏的求知欲诱发出来,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思维和学习积极性。例如:笔者在介绍金属的塑性变形和弹性变形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行驶中的自行车和卡车,由于某种原因,发生相撞,自行车与卡车是否发生了变形…  相似文献   

20.
一堂英语课尤如一出戏。其中的“开场戏”要“镇住观众”,而“收场戏”却似“编筐收篓”,有“重在收口”的作用。那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有哪些“收场戏”呢?一、巧设悬念,再起波澜叶圣陶说:“结尾是文章完了的地方,但结尾最忌的却是真个完了。”一般的说,教师授完课,学生的课堂学习便由难变易了。但在结束学习时,学生们却往往“欲知后事如何”。嘎然而止,巧设悬念,可给学生留下一个有待探索的未知数,使“且听下回分解”成为学生的期待,从而使由难变易的教学过程再起波澜。如初中英语第三册第25课,讲完现在进行时态和begoi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