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邵薇 《现代传播》2002,(2):79-81
奥丽亚娜·法拉奇 ,2 0世纪国际新闻界的风云人物。与她令人艳羡的新闻成就同样耀眼的 ,是她鲜明、尖锐的个性。她迷恋文学 ,信仰极端个人主义 ,既反对一切专制和集权 ,又不拒斥权力 (成功 )带给她的向人们传达她信念的便利。她的新闻 ,是贴有“法拉奇”标签的“个性新闻”。法拉奇的“个性新闻” ,是对传统的“客观主义”新闻观念的反动和叛逆。创新 ,有价值 ,但同时也有争议。探讨法拉奇“个性新闻”的得失 ,从中可以得到良多启发。新闻界借去的作家法拉奇语 :“要想理解我的情况 ,就必须想一想像吉卜林、杰克·伦敦和海明威这样的人。他…  相似文献   

2.
意大利女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在报道世界风云人物这一领域中蜚声国际。从基辛格到马卡里奥斯,从霍梅尼到加尔铁里,十年中出自她笔下的采访回忆录中的国家首脑人物就有二十多位。“采访基辛格”是她的代表作《对历史的采访》一书的首篇,也是她踏上进身之阶的第一步,从中不难看到法拉奇独特的采访风格。法拉奇同其他许多西方人士一样,把基辛格看作是叱咤风云的人物。他能随意出入白宫、中南海、克里姆林宫;他能发动战争、制止战争,并能改变人们的命运。她说,常常有这种情况,对某些著名的要人来说,你越了解他,你就越不能理解他。基辛格就是这样一种  相似文献   

3.
著名的意大利女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曾象一颗明星,从70年代初开始闻名国际新闻界达10年之久,但是大约在1982年以后,她突然销声匿迹了。报纸上已看不到她那脍炙人口的政治人物采访记,也没有看见她发表任何其他作品。难道她真象彗星那样大放光明之后,便永远消逝在天外了? 这是近年来人们尤其是新闻工作者所关心的问题,因为她的二三十篇重要国际政治人物访问记所产生的影响太大了,留给人们的印象太深刻了,使人不得不想念这位新闻界的奇才。我国虽然翻译并出版了她的18篇访问记,她对邓小平同志的访问记也摘要收入《邓小平文选》,使广大读者能够欣赏她的采访特色和写作技巧,但是自从1982年以后,中国读者以及其他国家的读者,不免产生失去了这种享受的遗憾之感。“失踪”后的追踪法拉奇为什么会“失踪”,谁也说不清。我从一本1985年的名人名录里查到法拉奇在美国的通信地址,我便恳托人民日报驻美记者景宪法替我进行一次“寻人”尝试,希望知道她的近况。他打了多次电话  相似文献   

4.
当今世界,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无数记者为了多写、多发新闻,忙得寝食失常,有人一年要写数百篇稿子。而意大利女记者奥里亚娜·法拉奇却是一个例外,她似乎无意于跻身这激烈的竞争,一年只写三四篇人物访问记,数量之少,出人意料。然而,她在世界政坛和新闻界,却是一个“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著名人物,所写作品,影响深广;所到之处,日理万机的政府首脑几乎都乐意接受她的“专场访问”。  相似文献   

5.
法 拉奇是20世纪意大利著名的记者和女作家 ,她以新闻报道和文学创作蜚声世界文坛 ,是国际新闻界一颗耀眼的明星。曾两次获得意大利最高新闻奖———“圣·文森特”新闻奖 ,有关海湾战争的报道获得麦西纳最佳新闻报道奖。她的《风云人物采访记》一书被美国的教授们作为讲解采访技巧的典范作品。解读法拉奇的新闻作品 ,可看出丰厚的文学底蕴为其拓展了广阔的艺术表现空间 ,文学的视点使其新闻作品更具穿透力 ,更善于多层次、多角度地审视和剥离事物 ,展现出了许多记者“看不到”的东西。法拉奇的新闻作品深受新新闻主义的影响。新新闻主义是2…  相似文献   

6.
法拉奇要当"事件见证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说起法拉奇,我们首先想到的便是她写的那本《风云人物采访记》。她本人也因采访世界风云人物而享誉佳名“世界政治采访之母”、“二十世纪后半期历史的见证人”。被称为当今世界第一女记者的法拉奇,全名奥丽亚娜·法拉奇,1930年出生在意大利佛罗伦萨的一个工匠家庭。法拉奇的父母非常贫困,但他们允许自己拥有一样奢侈品——书籍。这使法拉奇从小就有机会钻进书的海洋。 法拉奇在阅读了大量的历史书籍之后,对历史产生了许多疑问和遗憾。比如,耶稣整天被人们膜拜,却没有人真正知道他长得是什么样子,他是黄头发还是黑头发,是胖是…  相似文献   

7.
意大利籍的奥琳埃娜·法拉奇,是20世纪采访重要政治人物的最杰出的女记者。她自1969年至1981年发表的约40篇访问记奠定了她在世界上无与伦比的地位,为国际新闻史留下了光辉的一页。现年61岁的法拉奇销声匿迹差不多已有10年之久,谁也不知道她为什么在声誉正隆的时候,突然告别新闻战线。据说她一直在闭门从事小说创作,因为她也是一位造诣很深的文学家。然而迄今中国读者尚  相似文献   

8.
人生每天都是壮丽的冒险──访奥丽亚娜·法拉奇[日]下村满子刘明华译上期内容提示:关于奥利亚娜·法拉奇的爱情生活,下村满子一无所知,只是在与她见面时才得知,两年前她心爱的恋人死亡了。亚历山德罗斯·帕纳格力乌斯──—位希腊抵抗运动的勇士。在法拉奇前去采访...  相似文献   

9.
邵薇 《军事记者》2001,(2):35-37
奥丽亚娜·法拉奇,20世纪国际新闻界的风云人物,与她令人艳羡的新闻成就同样耀眼的,是她鲜明、尖锐的个性。她迷恋文学、信仰极端个人主义,既反对一切专制和集权,又不排斥权力(成功)带给她的向人们传达她信念的便利。于是,她的深厚的文学功底、强烈的自我中心意识自我表现欲望、蔑视一切权力同时又利用自己的“明星权力”等,都无可避免地反映在她的新闻作品中。她的新闻,是贴有“法拉奇”标签的“个性新闻”。法拉奇的“个性新闻”,是对传统的“客观主义”新闻观念的反动和叛逆。创新,有价值,但同时也有争议。探讨法拉奇“个性新…  相似文献   

10.
“七·一”前夕,由中共辽宁省委宣传部、辽宁省总工会和辽宁省新闻工作者协会联合举办的辽宁省第五届“五·一劳动新闻奖”评选揭晓,颁奖仪式在沈阳举行。辽宁省第五届“五·一劳动新闻奖”共评选出获奖作品33篇,其中一等奖  相似文献   

11.
奥琳埃娜·法拉奇是意大利《晚邮报》的著名女记者,在世界新闻界享有盛名.她在对风云人物的戏剧性采访过程中所显示出来的超群才干和独特的采访方式,使公众瞩目.法拉奇善于在历史的关键时刻对叱咤风云的人物进行引人注目的访问,并以提问尖锐、切中要害而闻名,而她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又往往寓于提问中.在采访过程中,她从不失去自己对局势的控制,一次次从她所得到的回答中敏锐地去发现破绽,不断打开对方的缺口,使天平上自己这一方的砝码总是重于对方.用法拉奇自己的话来说,采访是"一场探讨事实真相的战斗".异于传统的采访风格法拉奇热爱新闻事业,她认为记者有一种非同寻常而又了不起的"特权",那就是,你能在事件发生之时就写出历史,并能与那些控制着世界和能改变历史方向的人物进行争辩、解释和热烈的讨论.然而她的来访"不是把自  相似文献   

12.
曾有一位记者对他说:“如果我俩同去火灾现场,恰巧碰到一位消防队员从里面出来。我会问他火灾是如何引起的,而你则会问他为何要当消防员。”他自己说:“麦克风就像是情人,从不和你争吵,你说了算。”演播室里的拉里·金总是这身打扮:戴着眼镜,梳着大背头,穿着背带裤,右手腕上还套着个手镯。每晚9点,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的“拉里·金直播节目”就从华盛顿传送到世界各地。这是一个电视访谈节目,由主持人拉里·金将美国、甚至世界各地的名流请到演播室来,就一些观众感兴趣的问题自由交谈。该节目极受欢迎,观众遍及  相似文献   

13.
美国设立的新闻奖有:普利策新闻奖、卡博特新闻奖、赫沃特·布朗新闻奖、怀特基金奖、罗伯特·肯尼迪新闻奖和波尔克新闻奖等。普利策新闻奖历来被认为是美国新闻界的“最高荣誉”。它是根据已故的美国著名报人、美籍匈牙利人约瑟夫·普利策(1847——1911)的遗嘱而设立的。每年春季由哥伦比亚大学组成的普利策奖金评选委员会评定,该校研究生院发奖。普利策新闻奖共14项:公众服务奖,普通新闻报道奖,调查性报道奖,解释性新闻奖,特别报道奖,国内报道奖,国际报道奖,特写奖,评论奖,批评奖,社论奖,漫画奖,现场新闻摄影奖和特写摄影奖。获奖作品包括消息、特写、通讯、调查报告、评论、社论、专栏文章等各种体裁。普利策奖奖金并不高,每人为1000美元,还有一枚金质奖章。  相似文献   

14.
被誉为“政治采访之母”的意大利著名女记者奥利亚娜·法拉奇在谈自己工作体会时,曾经说过一句话:我每次采访前,都像“学生准备大考一样”。法拉奇是以访问国际风云人物而闻名于世的。十几年的时间里,她访问了包括我国的邓小平、美国的基辛格、巴勒斯坦的阿拉法特、伊朗的霍梅尼、约旦的侯赛因、柬埔寨的西哈努克等三十多个国家当时的著名领导人,写下了大量风格独特的轰动世界的访问记。法拉奇访问记最显著的特点之一,除了占一定篇幅的前言之外,就是将录音机录下的访问中的全部问答,一字不漏地以原对话的形式全文发表。她以此来表明…  相似文献   

15.
十多年来,在我从事新闻工作的日子里,一个问题始终在我的脑海萦绕:我离法拉奇究竟有多远?欧丽亚娜·法拉奇(OrianaFallaci)是20世纪最著名的新闻工作者、战地记者和小说家之一,享有极高的国际声誉。尤其在第三世界和发展中国家,她被人们视为一种反暴政、反集权、反专制的象征,广为热爱自由、追求民主的人士所喜爱。她的《风云人物采访记》,可以说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国际政治关系风云录。就凭这本书,法拉奇确立了她的“国际政治采访之母”的地位。它不仅体现了法拉奇的新闻采访技巧和专业训练素质,而且放射出一种罕见的精神…  相似文献   

16.
在中外著名记者中,法拉奇是一位值得浓墨重彩来书写的一位。这不只是因为她的名字和她所采访的邓小平、亨利·基辛格、诺罗敦·西哈努克、亚西尔·阿拉法特、侯塞因等世界风云人物联系在一起,更是因为她风格独特的采访才能及独立无畏这一记者必备的性格。  相似文献   

17.
1880年9月6日,美国纽约《太阳报》上刊登了该报记者约翰·斯温顿发自英国的访问记《海滨漫步》。这篇访问记中译文仅两千字,向读者栩栩如生地展现了当代著名共产主义领袖马克思的思想和形象。马克思在世的时候,不少新闻记者访问过他。对他们发表的访问记,马克思的批评多于称赞,因为这些访问记的作者,通常按照自己的主观构想和政治立场随意制造他们的马克思的形象,并且歪曲马克思在谈话中表达的观点。唯有斯温顿的访问记,马克思是满意的,他写信对斯温顿说:“应该谢谢您在《太阳报》上所写的友好的文章。”马克思从不轻易称赞别人的文章,因此研究被他赞许的文章,就显得特别有意义。《太阳报》是一家每天出版的4版“便士报”,读者对象是纽约市民、工人和小商贩。该报主编查理·德纳原为《纽约每日论坛报》编辑主任,1851——1862年,他经手编发过马克思和恩格斯写的通讯近500  相似文献   

18.
美国新闻巨擘普利策有句名言:“倘若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上的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暗礁险滩,及时发出警告。”自他捐资设立的普利策新闻奖1 91 7年颁奖以来,其间经历了世界大战和“9·1 1”恐怖袭击等影响人类进程的重大事件的洗礼,环境守望和揭发丑闻的传统始终是这一美国最高新闻奖乃至美国新闻界的最大特色。今年4月7日揭晓的第87届普利策新闻奖表明,在走出“9·1 1”阴影之后,它的重心重新回到了国内事务———美国社会中的阴暗角落和天灾人祸。2 0 0 2年创纪录荣获7项…  相似文献   

19.
意大利籍的奥琳埃娜·法拉奇,是20世纪采访重要政治人物的最杰出的女记者。她自1969年至1981年发表的约40篇访问记奠定了她在世界上无与伦比的地位,为国际新闻史留下了光辉的一页。现年61岁的法拉奇销声匿迹差不多已有10年之久,谁也不知道她为什么在声誉正隆的时候,突然告别新闻战线。据说她一直在闭门从事小说创作,因为她也是一位造诣很深的文学家。然而迄今中国读者尚未见到她的新作。 11年前,法拉奇曾专程到中国来访问了邓小平同志,写了一篇1万多字的访问记,各国报刊争相转载,轰动一时,因为邓小平同志当时是全世界最受瞩目的风云人物之一。1983年出版的《邓小平文选》仅刊载了两次谈话中有关国内部分的简单摘要。  相似文献   

20.
刘春蕾 《报刊之友》2011,(8):146-148
法拉奇是享誉世界的伟大记者,以采访世界政坛风云人物而闻名。她的作品,一直是国际新闻界研究和学习采写技巧的范本。在这里,我们就针对法拉奇的提问艺术和技巧进行了详尽、细致的研究,深入分析、总结了包括紧逼、挑逗等独特的提问方式在内的艺术技巧,最后还针对她对基辛格的采访,进行了全面集中的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