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以往学术界研究北京政府时期的外交,多将关注焦点放在顾维钧与英、苏等大国的修约交涉上,普遍认为其修约外交是手段软弱且收效甚微的.事实上如果纵观该时期的外交全过程,会发现通过顾维钧为代表的民国外交家们的努力,该时期的外交取得过多项重大成果,从而为中国外交开创了崭新的局面.废止中比不平等条约就是其中一例,拟对中比条约的废止过程展开论述,以期从另一侧面探讨北京政府修约外交的特点并给予其更为客观的评论.  相似文献   

2.
北洋政府继承了清政府遗留的不平等条约,在一战后新的国际秩序构建过程中,试图以外交活动修改不平等条约。其外交部门所辖刊物《外交公报》与社会名报《大公报》进行互动,缔造了近代中国历史上社会舆论与政府立场共同作用于国家政治的显著影响阶段。从两者的记录视角出发,再考北洋政府的修约外交活动,从“官与私”之间的话语碰撞中分析北洋政府修约外交的困境。  相似文献   

3.
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列强通过侵略战争和不平等条约在中国建立了领事裁判权制度.领事裁判权在西方列强所掠取的各种权益中处于核心地位,是保障列强各种特权的基础.在意识到领事裁判权的危害后,废除领事裁判权制度一直是近代中国废约运动的中心内容.中华民国北京政府、南京政府在民间废约运动的推动下,经过长期的外交努力,自巴黎和会到太平洋战争,终于废除了领事裁判权.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已摆脱了半殖民地的地位,中国要真正成为独立强国,还须长期的努力和奋斗.  相似文献   

4.
全国国民外交大会是华盛顿会议前夕在上海成立的一个全国性的民间外交团体。起初,代表们希望通过华会取消不平等条约,实现民族的独立,但是列强和北京政府的表现让他们大失所望。众多代表逐渐认识到列强不会轻易放弃在华特权,华会的结果不过是将中国置于共同剥削的对象,而腐败的北京政府也不可能取得外交的胜利,只有改造内政,才能挽救国家的危亡。这些认识在当时舆论界具有相当的代表性,促进了有利于国民革命的社会意识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修约外交是北洋政府时期最重要的外交内容,为达到最终完全废除不平等条约的目的,当时的一批外交家折冲樽俎,采取了种种策略,其中主要包括以夷制夷,联美修约;援引公法,以理折冲;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三种基本修约策略。由于阶级的、时代的局限性,以及列强的阻挠,这些策略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北京政府时期,从1912年回国进入外交界到1928年南京政府成立,顾维钧是修订不平等条约的主角。北京政府时期是顾维钧修订不平等条约活动的辉煌时期。他代表中国第一次在国际舞台上叫板说“不”,为中华民族争得了权益,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相似文献   

7.
在中学历史学习中,不平等条约的起源与发展应该说是受到普遍重视的,但有关不平等条约的修废过程却经常被忽略。近代中国的不平等条约体系是西方列强对外扩张的产物,对于中国人来说,几乎每个不平等条约背后都蕴含着一个血泪斑斑的悲惨故事,冲破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对于1925年发生的五卅运动,人们常常将注意力集中于“反帝”这一核心领域,却往往忽视了在整个事件交涉过程中,北京政府与公众之间所出现的互动关系。在当时,民众对不平等条约已极为不满,所以当“五卅”惨案发生后,舆论界立刻对北京政府施加强大的压力,要求以强硬的态度进行对外交涉。不仅如此,民众还进一步呼吁彻底废除不平等条约,最终促使政府借此事件发起了“修约”运动。  相似文献   

9.
顾维钧在他的博士论文中对不平等条约进行了透彻的分析,对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受到的侵略、外交上的丧权辱国等问题作出了论述。他提出了不平等条约的产生、对国家主权的认识、不平等条约与国际法的关系、不平等条约对中国造成的危害等内容。民国时期,顾维钧为修改不平等条约作了不懈的努力,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相似文献   

10.
北京知识界与《中俄解决悬案大纲协定》(1919~1924)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近代中国外交史上的重要文件,1924年的《中俄解决悬案大纲协定》不仅在中苏(俄)两国关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是北京政府所取得的主要外交成就之一.同时,在近代中国外交史上,该外交协定又有其鲜明的特色--它的签订在很大程度上与当时中国知识界的影响有相当关系.特别是在谈判所在地--北京这一当时中国知识界的活动中心,以大学教授、学生、学者、报人等组成的强大舆论力量,对北京政府的外交家形成了巨大压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