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翻阅1993年第五期《上海集邮》,赫然见先仲兄建方在《甲戌邮刊》发表的《不速之客》一文,不禁回首往昔,思绪万千。 先仲兄在读小学时就开始集邮,以后参加新光邮票会、甲戌邮票会及日本的邮会为会员。先仲兄除爱好集邮外,并喜爱文学与音乐,经常在各大报副刊及邮刊发表作品,所得稿酬即用之集邮,故邮藏亦颇可观。国画大师张大千先生曾为先仲兄题“邮星”两字(见图)以资鼓励。 抗战军兴,上海沦为孤岛,先仲兄于1939年春离  相似文献   

2.
2月22日 上海收藏欣赏联谊会、市青少年邮协和中国美术学院上海艺术设计研究中心合办’97上海市中小学《上海在前进》纪念明信片图案设计比赛评选结果揭晓。 2月23日 虹口区集邮协会召开’98集邮工作会议,议决今年工作重点为组织撰写《伟人系列邮票》、《提高重要选题邮票设计质量》,进一步规范虹口邮市。 3月5日 ’98上海集邮节开幕(详见3296页)。 同济大学集邮协会举办“百年恩来 千秋彪炳”集  相似文献   

3.
本刊讯6月9日上午,上海钟笑炉集邮基金会在上海集邮大楼召开纪念钟笑炉诞生一百周年座谈会。 钟笑炉先生生于1893年6月9日,广东花县人。是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中国集邮界代表人物之一。他1939年开始集邮,致力于中华邮政邮票和解放区邮票的收集和研究,成绩卓著。1946年创办《近代邮  相似文献   

4.
谈到红印花邮票的研究文章,自然要提及集邮家赵人龙。赵人龙收集和研究的重点为中国早期古典邮票,同时对中国欠资邮票、新中国普票等也有极深的研究。据不完全统计,在他迄今近80年的集邮生涯中撰写的集邮普及与研究的论文数以百计。其中关于大龙、小龙、万寿及红印花加盖邮票这四大古典华邮的研习文章占了相当的比例。这些文章广泛刊载于中国大陆及香港、台湾、新加坡、美国等境内外出版的数十种集邮刊物上,如《集邮》、《中国集邮》、《集邮研究》、《上海集邮》、《集邮博览》、《天津集邮》、《中国集邮报》、《鼓楼邮刊》、《邮友信箱》、《中国邮史》、《邮票世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香港集邮家关卓然先生收藏的山东战时邮务总局发行的土黄色五角邮票实寄封真伪加以探索分析,并对区票专家主景文在2004年《集邮》增刊上发表的《斗胆为一“罕票”“珍封”把脉——山东战邮蜜黄五角双连封的质疑》一文进行商榷。笔者根据当时的邮路、邮戳、邮资邮史的研究.认定此实寄封不是赝品,而是山东乃至中国解放区邮票中的珍品孤品。  相似文献   

6.
黄履中,1925年出生,浙江黄岩人。1968年开始集邮,主要收集解放区邮票(西北、东北、中南),兼集美国邮票。 上世纪末,有人在《上海集邮》撰文称老干部黄履中为“半路成才的集邮家”。的确如此,现年83岁的老黄与邮票结下情缘,完全出自一次偶然的机会。作为一名知识分子干部,他从未想到过集邮,他在“文革”中遭难,被两次抄家,  相似文献   

7.
《上海集邮》2008,(10):5-5
“2008年中华全国集邮展览·南昌”于9月19—23日在南昌江两省展览中心举行。 上海市集邮协会的展品有传统类展品4部:丁劲松的《中国1897年红印花加盖邮票》、荣正光的《华东解放区邮票》(8框)、黄履中的《中南解放区邮票》、陆明的《东北解放区邮票》;邮政历史类展品1部:王少梅的《新中国的早期邮戳》;  相似文献   

8.
在国内邮坛,有位公开声称“集邮只是玩玩而已”的名家,他便是林霏开(李德铭)。每得闲暇,他或徜徉集邮街,或“兴之所至,随手拈来”,居然为我们“拈来”了《集邮与欣赏》、《集邮乐趣集》、《世界邮票小型张》、《世界邮票精品图录》、《邮海掇英》等10部集邮专著,在国内够得上是一位“多而精”的邮文耕耘者。  相似文献   

9.
20世纪80年代中期,当我真正迷上集邮后,已深知“惠我邮票。不如惠我邮识”的道理。我从微薄的工资里抽出钱订阅《集邮》《集邮博览》《上海集邮》《中国集邮》等,并广交各地邮友,获得大量民间邮刊,既丰富了藏品,又积累了邮识。在收集邮政附加费邮品中深深体会到,是邮识在关键时刻使我获益良多。  相似文献   

10.
《上海集邮》2000,(8):20-21
从本期起,我们计划用半年左右时间连载居洽群同志关于解放区邮票的回忆章。这些章原是北京《集邮研究》杂志向居老的约稿.原拟的总题目是“从苏中到鲁西”。在《集邮研究》1984年第3期发表的是其“引言”部分;同年第5期刊出正之一《第一次见到苏中区邮票》和之二《邮票的散与聚》。后该刊(第一次)停办,原稿又迷失了一部分。在居老自己保留的后面几节中,只有“关于红便邮的一些史实”一节曾在原英版《中国集邮》1987年第2期要刊出,现在连载的是原稿的第七至第十二节。二十年来,本刊一直得到居老的关怀和支持。居老现今已是“望九”高龄,在刊出他的回忆录的同时,我们祝愿他健康、长寿,也盼望他在身体条件允许时,凭着他那丰富的经验与邮识,继续为广大集邮撰写回忆录和新章。  相似文献   

11.
上海黄浦区集邮协会于7月13—15日在苏州西山举行基层秘书长邮识研讨暨《黄浦集邮》工作会议。与会40多人,市邮协邵林、张乐民等应邀出席并讲话。"集邮旅游"活动,是黄浦邮协的一大创造,20年来坚持不懈。这次邮识研讨着重对苏州园林邮票,以及邮票上的苏州事物进行交流。叶清良、陈金洋谈及苏州四大园林邮票设计者  相似文献   

12.
我与《集邮博览》从相识、相知到相处快30年了。 北京市集邮协会成立于1981年10月30日。翌年7月,《北京集邮》创刊,即《集邮博览》的前身。我是市邮协成立时的第一批会员,有幸在第一时间成为刊物的读者。还记得第一期有32页,设有“集邮百科”、“邮学研究”、“邮票与北京”等栏目,内容比较丰富。  相似文献   

13.
在2014年的上海书展“书香中国”上海周系列文化活动期间咀,由台盟上海市委、同济大学出版社于8月17日在“思南文学之家”联合主办“方寸之间,万千之美”——《邮票上的法国文学》新书发布会。本书作者是台盟中央副主席、台盟市委主委、上海市水务局副局长、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杨健。他自中学就爱好文学与集邮,此前还出版过《邮票上的童话诗人安徒生》与《邮票上的海洋》两部邮书。  相似文献   

14.
李明 《集邮博览》2014,(5):8-16
正引言"红便邮"是集邮者对"苏皖边区红色‘便’字5分邮票"的俗称(图1)。该票是解放战争时期所发行的解放区邮票中最具集邮价值,或者说集邮重要性最高的邮票。据考证已露面者不超过10枚,因此,多年来一直倍受集邮者的关注,已成为解放区邮票中著名的珍品之一。最早报道该票的文章刊载于1947年10月在南京发行之《首都邮刊》创刊号上,是一篇署名"筱"(即张筱,系已故著名集邮家和火花收藏家)的《红辨士票在边区》。该文记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中国集邮史》在介绍东北、华东及其他沦陷区的集邮活动时,说“1944年,日本人四川高岭等在大连发起成立日华邮票研究会,出版发行会刊《邮趣》,双月刊,只印3期即停刊。”(文中“四川高岭”应为“西川高岭”《邮趣》应为《邮海》)此外,《中国  相似文献   

16.
2017年,我依然徜徉在自己的集邮世界中,乐在其中,享受其中,快乐集邮。邮文写作在我的退休生活中,写邮文成为一大乐事,这一年我沉浸在邮海文山中,不亦乐乎。2017年,我在专业集邮报刊《集邮博览》、《中国集邮报》、《集邮报》和内部发行报刊《生肖集邮》、《洛阳集邮》《百川集邮》(洛阳)、《夕阳红报》(洛阳)、《化工邮苑》(上海)、《西游记集邮》(河北)、《麒麟集邮》(南京)上共发表集邮文章45篇,内容着重在邮票图案研究、  相似文献   

17.
周祥林 《上海集邮》2002,(11):22-24
我从1952年22岁开始集邮,受邮学家钟笑炉的启发与引导,白1958年开始收集和研究解放区邮票,一直到1991年在当地邮协动员下,才跨出组集第一步,参加基层邮展。1993年起,我把华北、华东两个解放区的邮票组成一部展集,以几枚苏区邮票打头,定名为《华北、华东解放区邮票》,先后参加省内邮展、1997年的重庆全国邮展、2000年的曼谷第13届亚大邮展等,取得了较好成绩。并且,在对这部邮集不断调整与充实过程中,逐步加深了对华北、华东两大解放区邮票的了解,有了如下体会:  相似文献   

18.
本刊讯由华东师范大学集邮协会和化工集邮协会联合举办的上海市2013年第一次集邮学术研讨会——"上海邮史研讨会"于2月28日在华谊集团职工合唱团排练厅举行。会上有4篇学术报告,分别为叶军的《上海邮票会会刊之谜》、黄祥辉的《〈时报〉揭开了上海邮票  相似文献   

19.
1.参加评选的2006年外国邮票见《集邮》、《上海集邮》、《收藏》第10期中心插页和艺超网(www.cangcn.com)和外邮评选网(www.wypxw.com)网站所刊登的全套邮票和小型张图样。参评的40个国家的序号列在图样下面。2.评选选票随《集邮》、《上海集邮》、  相似文献   

20.
年过九旬仍然爱好集邮的姚秋农老先生,是湖北著名的“五老”之一。他集邮经历长达70余年。抗战期间,他把收集研究国邮作为重点,写下大量学术文章。解放后,他积极参加各种集邮活动,为培养湖北武汉集邮骨干做出了奉献。姚秋农,湖北武汉人,1916年生。毕业于汉口中学, 青年时代开始集邮,早年加入新光、甲戌邮票会。1927 年起从事摄影工作50余年,1979年退休。1930年他在江西庐山(牯岭)时,遇到广东集邮家林壁声,林赠送给他一些中外邮票,教他集邮知识,使他走上了终身集邮之路。姚秋农从上海的《申报》和《新闻报》上看到苏州蔡汇河头的五州邮票社出售邮票的广告,便开始向该社函购一些邮票,渐渐地,邮品与邮识都增多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