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电影作品的二次创作日趋火爆,但二次创作的背后侵权问题也日趋严重,本文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分析二次创作侵权现状,提出网络视频平台与二次创作者联动起来,不断强化版权意识,将合理使用行为恰当化,从质与量上进行实质性改进,使二次创作行为受到法律规制。  相似文献   

2.
屠永君 《今传媒》2012,(5):28-29
商标权和企业名称权同是知识产权的范畴,两者并不冲突。但是当某一商标在取得知名度后,他人将该商标作为企业名称来使用,使普通消费者对商品产生混淆时,便会构成侵权及不正当竞争,本文将通过"吴良材"纠纷案引发对老字号知识产权文化的保护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在电影美术中,艺术品道具的创作背景、作品寓意及其所代表的文化内涵,不仅在电影的人物塑造上有重要意义,在影片情节推动以及主题传达上也有密切的关系.如果艺术品本身作为意义传达的符号,能指和所指不再是统一的概念,而是被割裂,那么,它就会影响受众对影片以及艺术品的理解.文章利用符号学及其相关理论,对电影中艺术品的复制或者模仿再现的现象进行分析,阐释掌握艺术品历史和文化意义对电影叙述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敦煌研究院在商标注册和使用方面呈现出良好的势头,初步形成了品牌规划体系,带来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也存在起步晚、商标申请缺少规划、注册商标存在使用不规范、内部管理机制不完善、内部法务支持不够等问题。此外,社会机构抢注商标、经营和宣传活动中侵权的行为也时有发生。为此,应当从品牌战略的实施、商标权的保护、商标的使用、管理职能的优化、人才队伍建设以及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提高等六方面着手,树立正确和良好的品牌定位、品牌形象,全力推进敦煌研究院商标品牌的建设。  相似文献   

5.
目前.在我国涉及商标侵权的案件层出不穷。各侵权主体为了谋取各自的经济利益,不惜使用各种手段对别的企业商标进行侵权。他们不断利用我国现在经济法律、法规建设的不健全,灰色区域多,盲点多,执法密度不够等缺陷频频来钻漏洞、空子,进行“擦边球”商标侵权。让我们先来看看几个有关例子。  相似文献   

6.
"公众空间"实际上就是公众生活本身。对于电影来说,"公众生活"并不只体现在电影的内容上,而更体现在观众观看行为实施的过程中得出的对他们有价值的电影意义。当下一种不可忽视的现象是,观众放弃了从电影内部去寻找电影意义,而是从镶嵌于日常生活的观影行为中来进行意义和快感的生产和传播。电影不只是一种文艺形式,而且是一种复杂的社会人际关系,包括生产消费、意义生存和流通,以及以此为机制的社会主体生成和再生成。  相似文献   

7.
胡宇行  陈堂发 《新闻界》2023,(4):47-61+83
《电影产业促进法》第31条有关屏摄行为规制的侵权构成要件的具体行为方法不明且缺乏正式解释,而很多媒体宣传报道则将所有屏摄行为尽数归入盗摄范畴,由此形成的非正式解释深刻影响着业界、公众对相关权利义务的认知与行为。屏摄行为现行法律规制存在四重症结:其一,违法屏摄行为的正式解释缺失;其二,未对善意屏摄与恶意盗摄作立法区分;其三,积极预防性规制措施于行为层面无差别地过早介入;其四,未依据法益侵害当量作行为规制的类型化处置。为实现版权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均衡,建议在调和屏摄行为既存的三重利益冲突的基础上,建构政策层面重视公共领域保留、规范层面明确合理使用空间、执行层面区分确立影院管制权限并制定裁量基准的应然规制路径,并以之为据通过法律解释阐明违法屏摄行为“录像”只包含“录制”这一种行为方法,而将“摄影”行为从中分离,并采取对法律隐含漏洞进行目的性限缩的方式,将之排除在违法打击对象之外。自媒体平台是屏摄影像的重要传播媒介,数字技术的发展、侵权内容的泛滥令平台应在合理限度内履行对侵权屏摄影像内容事先审查的版权注意义务。  相似文献   

8.
电影的工艺技术与人的生理结构之间必定存在着同构关系或匹配关系.银幕画面的效果是由摄影机的镜头制造的,它呈现出眼睛知觉活动的基本特征,于是不仅是镜头模仿了眼睛,眼睛在这里也模仿了镜头.在现实里,人的实践活动是整个身体的活动,眼睛是配合身体的;在电影中,人的观赏活动却主要是眼睛的活动,身体反过来是配合眼睛的.摄影机对身体的模仿有着和镜头对眼睛的模仿同等重要的美学意义,因为银幕画面不只诱发眼睛的注视,更进一步诱发了身体的回应.摄影机镜头对眼睛的模仿是直接呈现的,摄影机对身体的模仿却需要意识的投射.摄影机的能力远远超出了观众的眼睛和身体的感知能力,观众因此也就成了一个超验的主体.  相似文献   

9.
模仿创作一方面满足了普通网民的表演渴望,给予模仿者"情感回报";另一方面,可以被视为具备主动性的个人展开自我经营,从而在市场中获得"经济回报"的实践行为。尽管不应该否定模仿对个人短视频创作的价值,但短视频模仿创作中的侵权问题需严肃整治。  相似文献   

10.
中国早期苦情戏电影的叙事奥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影发轫之初,世界各国大都是拍摄一些具有强烈动作性的打斗片、追逐片、滑稽片,中国电影自然也不例外。张石川导演的《活无常》、《一夜不安》、《店伙失票》、《脚踏车闯祸》、《打城隍》、《二百五白相城隍庙》等影片,“大多是以喜剧性内容夸张动作为特征的滑稽短片”。香港早期电影,如《偷烧鸭》、《瓦盆伸冤》等也是以动作场景为主的影片。但是,很快中国电影就转向了具有较强叙事性的故事片的创作。1916年盛演不衰的《黑籍冤魂》讲述了曾伯稼一家人备受鸦片毒害、家破人亡的离乱悲歌,影片结尾时曾伯稼与其女儿街头偶遇,父为黄包车夫、女为出台妓女的情景不知赚取了多少观众的眼泪。  相似文献   

11.
孙柯 《报刊之友》2013,(7):92-93
“十七年”电影以前中国的电影放映中,85%以上都是欧美电影,欧洲和好莱坞的电影一直占中国电影业的主导地位。据夏衍先生回忆说,中国电影刚刚兴起的时候,制作电影的人员班底——演员、摄影师,甚至导演,没有一个是科班出身,只是一些爱好电影的人聚集在一起,这些“半路出家”的早期电影制作人员拍摄的影片,情节和风格往往是模仿美国电影。笔者希望以《小玩意》和《魂断蓝桥》两部电影的对比,来说明当时美国电影叙事模式和技巧在中国电影中的渗透,当然,中国电影依然保留着中国的印记,但是这样的模仿无疑是中国电影成熟路程当中大步的跨越。  相似文献   

12.
《新闻界》2016,(24)
"非诚勿扰"商标案提醒电视从业者,电视节目名称与商标权有可能产生冲突。冲突的根源在于文字的公共属性与私权的排他性,动因则是随着电视文化产品的创新与商业模式的革新,节目性质与注册商标核定服务类型的趋同以及节目名称的使用构成商标法意义上的"使用"。为了促进电视文化产业的发展,防止栏目名称遭受商标侵权纠纷,电视制作单位在在节目筹备阶段,要警惕商标陷阱;在发现商标抢注时,要积极提出异议与无效宣告;在被诉商标侵权时,要积极应对诉讼。  相似文献   

13.
全球化浪潮袭来,华语电影慢慢崛起。受美国好莱坞的影响,我们的华语电影衍生出了华莱坞这一概念,经历学习、模仿和创新,华莱坞电影利用传统文化迎来新发展。  相似文献   

14.
彭懿 《编辑学刊》2007,(2):55-58
滑稽模仿是后现代主义小说的一个重要的表现方法.它原译自英文parody,也有人译为"戏似"或"戏仿"等,它的主要形式有模仿、颠覆或改造、借用以及拼贴画和拼凑法.最近数年,滑稽模仿这种表现方法也开始为童书作家,特别是图画书作家与画家所使用,他们常常对名著的题材、内容、形式和风格进行改写、进行夸张、变形的模仿,使其变得荒唐和滑稽可笑,达到一种意想不到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田华 《编辑之友》2012,(2):84-86
由于粉丝看偶像不看电影,能够在包团观影等活动中找到归属感,获得情感的宣泄,2011年“粉丝+明星+电影”的粉丝电影在国内迅速蹿红.但是粉丝电影为了满足粉丝的消费需求一味注重偶像在电影中的表现而忽视电影本身,这不仅进一步助长了粉丝的追星行为,也更削弱了电影的艺术表现力.  相似文献   

16.
近些年我国电影市场持续火爆,电影行业的竞争越来越大,各家电影公司为了抢夺观众,不惜花费重金进行新闻报道,并利用一些新闻事件大肆进行电影新闻炒作,不仅利用传统的宣传手段进行新闻宣传,同时还利用当下较火的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手段进行电影新闻炒作性宣传,从而引起大众对电影的关注。加强电影的宣传效果,提升观影人数。通过对电影进行炒作性宣传,往往会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被媒体无限放大,从而混淆观众的视听,影响观众的审美观和价值观。本文根据近些年大量的电影新闻炒作性宣传案例,分析电影的炒作性宣传的利弊,分析改善电影宣传工作的注意事项,旨在提升我国电影宣传质量,提升票房的同时,引导大众合理观影。  相似文献   

17.
电影与实际要区分,不能混淆。了解日本也是这样,电影只是一种表现手法,实际的日本社会如何,要靠自己去了解。在日本对于工作定义有很多,最近日本广播公司播放过一部纪录片,就是追踪现在日本职业市场的情况.  相似文献   

18.
李安是世界上极富声望的著名导演之一,其所导演的电影并不简单是对一个故事的讲述,而是注重挖掘其内在价值和内涵,让其中的深意融入到人们的思想之中.尤其在融合了中西方文化的与众不同之处之后,更使电影富有魅力,让观众在对其电影进行观赏的同时,对电影中所展现的中西方文化不同予以深思.基于此,本文就李安电影中中西方文化的对比进行分析探索,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张洋 《新闻界》2014,(1):2-6,16
本文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通过焦点访谈和问卷调查等实证方法,考察了新媒体语境下,以大学生为代表的受众群体在电影预告片收视方面的"使用与满足"现状。本文分析了收视动机、选择标准、使用行为等影响因素的关联,在检验理论的同时,从受众角度提出了优化电影预告片生产制作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中韩两国的文化交流促进了中国翻拍韩国电影数量的增长,但市场反响并不理想,电影翻拍过程中也存在不足。本文聚焦于2013年以来中国翻拍的韩国电影,分析了不同题材电影的翻拍策略:喜剧片注重塑造中国人物,笑点加入中式元素;犯罪片立足中国社会现实,调整了主题立意,实现了电影空间在地化;爱情片依据观众接受心理调整故事情节,借助本土场景营造中式浪漫。同时,也指出了翻拍中存在文化割裂、模仿与创新矛盾、商业与艺术失衡的问题,最后尝试提出了几点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