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7 毫秒
1.
在我国,新闻学有“学”经过争论似乎已成定论,但对新闻写作是否有学尚有争议。不少人视新闻写作为一种“技能”,犹如汽车驾驶、理发、缝纫一般。有的新闻理论工作者虽将它的学术地位提高了一步,称之为“术”,然而,最终没能摆脱“技术”、“技能”的束缚。似乎,新闻写作与“学”无缘,充其量只能视为“术”了。这种观点是颇需商榷的。第一,新闻写作有独立的研究领域。新闻写作是以研究新闻写作的基本规律与新闻写作方法为主要对象的专门学科。它所研究的对象,虽然与新闻学、写作学有关联,但又明显地区别于它们。新闻写作的研究对象,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黎明洁 《新闻知识》2004,(11):40-41
五、运用叙述学研究新闻写作的意义 l、有助于克服传统新闻写作研究“越位”和“跛足”的倾向新闻写作研究现状至今不能令人满意。新闻写作研究的出路何在?我认为首要解决的是研究重点必须回落到新闻本本身,解决研究对象不明确的问题。就研究对象来说,传统新闻写作研究普遍存在“越位”的倾向。毫无疑问,好的报道通常要采访、写作、编辑三方综合考虑协同行动,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报道”所涵盖的范围。但就新闻写作研究来说,把“写作”研究扩大为“报道”研究不仅妨碍对本学科内容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
杨敦显 《东南传播》2011,(7):115-116
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需要改变教学方法,变“教师要学生学”为“学生要主动学””.将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引入新闻采访与写作教学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本文就小组合作学习在新闻采访与写作教学中的具体运用及实施效果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一篇好的新闻稿,吸引不吸引读者,往往在于它的导语写作是否精彩。如果导语写得平直、呆板.无一点灵性和曲折,就会使读者读之无味,更谈不上见报后的效果了。记得以前我开始学写新闻时,不重视新闻稿的导语写作,心想新闻开头,只要把问题交待一下,然后再慢慢叙述,结果,每写一篇新闻送到报社,不是“石沉大海”,就是杏无音讯。后来,我吸取教训,找原因,发现问题就在于导语的写作上缺“火候”。于是我先学习,从报纸好的新闻稿、尤其名家的新闻稿中找“真金”,仔细阅读,反复咀嚼。并参加报社举办的通讯员培训.向一些同行请教,将…  相似文献   

5.
微博作为一种新兴传播媒介,深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人们越来越多地通过微博获取资讯,微博新闻应运而生。微博新闻以其篇幅短小、更新速度快、多媒体的发布方式等优势,赢得广大受众的喜爱。本文以微博新闻的写作为着力点,对其写作的要求与方法进行简要探析。  相似文献   

6.
从程序性报道看新华社的消息写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是1982年大学毕业后进新华社的。在大学学的是中文专业。进新华社后,先后从事过工业、文教、科技和中央政治新闻的报道,同时还在业余时间写一些小说、散文和报告文学,也写一点论文,并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记得进新华社后不久,听人说到过“新华体”,当时并不怎么在心。在十多年的采编工作中,经常讨论研究新闻写作、新闻业务问题,倒很少听到有人议论过所谓“新华体”,或许真是应验了“当局着迷,旁观者清”这句话?!  相似文献   

7.
《新闻与写作》2005,(1):48-48
我是一个新闻爱好者,非常喜欢《新闻与写作》,已连续订阅了八年,从中受益匪浅。但是,看完每期《新闻与写作》后,总会留下小小的遗憾。《新闻与写作》的佳作赏析、业务交流、来稿评析等栏目,根据栏目的性质,经常需要附上所要赏析、交流、评析的“原文”或“例文”,这样就更有说服力,也便于读者学习理解。  相似文献   

8.
盖岩 《军事记者》2005,(6):50-50
军事新闻学包含于新闻学,军事新闻写作遵从一般新闻写作的基本原理,却又有自身的特殊要求与个性。《军事新闻写作》,一本试图兼顾两并真正具有“军味”的写作教科书,于日前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9.
作为《新闻与写作》的一名忠实读者.我坚持阅读贵刊10年了,从中受益颇多。在此,我真诚地向《新闻与写作》道声“谢谢”!  相似文献   

10.
新闻写作是一手活儿。专业点的,靠它“混”饭吃;业余的因为从事着企业“宣传报道”这一行当,也就不甘“业余”,都在努力掌握这手活儿。这手活不是教会的,而是学会的;不是看会的,而是干会的。 新闻写作看似是一手并不包含什么高深学问的活儿,也有人据这一特征说:新闻无“学”,尽管许多新闻精品让人读着长见识、长学问。新闻的学问概括起来主要有采访、构思、写作(编辑)等,似乎很有限,要想使作品里多些学问,就要仰仗作者自身的学问了。也别寄希望子学了新闻写作就思如泉涌、妙笔生花,它仅仅能帮助人们打开观察事物的另一扇窗…  相似文献   

11.
学习新闻写作,不能停留在看书、听课上,主要还是要通过实践,才能真正学到手。正象学习游泳,只有勇敢地跳进江河去游,才能学会。新闻写作的实践,就是要大家动手采写,反复修改,听取意见,不断总结。“打一仗,进一步”。可以赠给学员们三句话:勇于实践,勤于思考,善于总结。除了自己动手写之外,还可以通过评析作品来掌握新闻写作的基本规律。学习新闻采访与写作,要注意读报评报。我们的读报,与一般人读报要有些不同。一般人只是为了从报纸上了解一点最新信息、  相似文献   

12.
新闻贵在新。一个“新”字包括了新间写作的方方面面,我本人从新门写作的“新”上感受到了新闻写作的甜酸苦辣。一、新闻写作的“新”要体现在时妞上。采访的素材要展快整理,抓紧写作,有的还要开夜车,加班加点,连续作战。这样写成的稿子,往往新闻气息比较浓。写好的新闻稿要立即寄往报社,重要的新闻可直接送槁,以提高时效性。比如:我在去年t一前9采写的《台县医院党员为者干部义诊》,日天采访,晚上加班写,第二天一军,就送往报社,很快就发表了,因此这篇稿子的时扭住比较强。二、新闽写作的“新”要体现在手法上的“特”。一是…  相似文献   

13.
与《新闻与写作》相识是在2004年9月,那时我刚参加工作,领导安排我协助抓信息工作,于是就经常找一些有关新闻写作的书来读,由此就和《新闻与写作》结下了这个不解之缘。正好赶上一年一度订报刊的时间,我毫不犹豫就订下一年的刊物。在与《新闻与写作》相处的一年里,培养了浓厚的写作兴趣,写作热情高涨,写作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相似文献   

14.
参加工作后,由于我在办公室从事秘书工作,其中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写新闻报道,为了完成领导交给的重任,我不得不加强对这方面知识的学习。为此,我于1987年有选择地订了一份《新闻与写作》。十几年来,一直坚持拜读,越读越感到此刊难得,不仅内容新颖,活泼,有感染力,而且专业知识丰富,实用性强,使我爱不释手。特别是胡文龙先生在《新闻与写作》上发表的“新闻小言论写作得失谈”系列文章,开启了我写作言论稿的理想之门,后来竟自不量力地把言论写作定为自己业余爱好的发展方  相似文献   

15.
何瑶 《新闻知识》2005,(5):74-76
范长江说过:“新闻写作对导语的要求很高,要写得有魅力,令老百姓看了非读不可。”新华社记郭玲春说:“平实、缺少个性的导语会使新闻流于一般,章刚起头我就想把经过我观察得出的结论或看法告诉读。”由此可见导语对新闻写作的重要。  相似文献   

16.
我想对初学新闻稿件写作的通讯员朋友,谈谈如何克服新闻稿件写作中的“一、二、三”公式化现象问题。 因为很多同志在写新闻时,尤其是写反映工作内容的消息时,往往自觉地受政工研究和经验材料写作思路的影响,不是写成“首先、其次、再次”,就是写成“做法有一、二、三”,不像个消息体裁,同时也把真正有新闻价值的内容淹没在这“条条”之中了。  相似文献   

17.
读者之声     
甘肃甘谷新兴镇亮江附中张捷:我在新闻教学上是个“外行”。自从去年我订阅《新闻与写作》后,不仅提高了自身的业务水平,而且也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我将《新闻与写作》中“谈散文写作”、“谈喜剧创作”、“句组语病杂谈”、“新闻标题写作”等  相似文献   

18.
西方不少新闻记者或新闻学者喜欢把新闻报道与戏剧联系起来。美国著名记者休·A·马利根回忆他当学生时,教授对他的作文的批语就是“要有戏剧性!要有戏剧性”!经过几十年的记者生涯之后,马利根说:“我认为这两句话在写作艺术方面。特别是在报纸新闻的写作方面告诉了我  相似文献   

19.
今年6月,我迁新居时,对几百册书都进行了整理,大部分过时的旧书,我都“处理”掉了,唯独随我十几年已退了色的《新闻与写作》杂志的前身——《北京日报通讯》却依然保留了下来。几十本《北京日报通讯》和1984年改刊后的《新闻与写作》,整整齐齐地摆放在我崭新的书柜里。一次,有位同事来我家看到这种情况,半开玩笑地对我说:“嗬,你对这些‘小本本’还真够有感情啊!”我说:“你算是说对了。”这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在我当通讯员和后来从事记者、编辑工作的日子  相似文献   

20.
30年前,我与新闻写作就结了缘。现在,我已年过五旬,仍一直坚持新闻写作,感到写作中蕴含着我自己的乐趣,使我的业余生活得到充实,更富有意义。 新闻写作是个人思维升华的过程。当构思一篇稿子时,会排除头脑中杂乱无章的东西,因为,它要求必须条理清楚。为此,对自己明确了三个字:“高、严、谨”。这样,写作能力大为提高,能使自己捕捉到的新闻信息,很快地疾书成稿,上稿的命中率出乎意料的好。几十年里,我记不清写过多少稿件,反正在中央级、省级、地区级和县级新闻单位上稿已达千余件,多次受到汉中地区和县上的表彰奖励。在刚刚过去的1994年里,我在地区和省级新闻单位上搞47篇,在县广播站用稿已突破200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