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神权法思想是中国奴隶社会时期占支配性地位的法律思想,到春秋战国时期虽已衰落,但仍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以孔孟为代表的先秦儒家的法律思想直接继承于西周,加上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仍然很低,不能完全摆脱宗教、神学的影响,因此,在“礼治”、“德治”、“人治”以及立法、司法实践等方面都受到了早期神权法“天命”、“天罚”、“以德配天”等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韩愈、柳宗元、白居易的法律思想如同他们的文学作品一样光芒四射。他们都曾经在唐王朝中做过司法部门的官,所以他们对唐代的律令有各自不同的理解,就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法律思想。这些法律思想对于中国法制的发展,特别是唐朝律令的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中国法律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乡土中国长期稳固存在的重要原因,是族权和绅权的稳定性。乡土社会中的族长,是族权与神权的结合体,是威权统治的化身,掌握开启祠堂、祭祀先祖的大权。族长通过祭祀等活动,获得与祖先直接沟通的权利,主持各种慎终追远的仪式,并代表祖先祝愿宗族瓜瓞连绵,子孙昌盛,兴旺发达。族长集族权、神权于一身,在神权思想上严控族群,在经济上、法律上掌控宗族的一切。  相似文献   

4.
韩愈、柳宗元、白居易的法律思想如同他们的文学作品一样光芒四射.他们都曾经在唐王朝中做过司法部门的官,所以他们对唐代的律令有各自不同的理解,就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法律思想.这些法律思想对于中国法制的发展,特别是唐朝律令的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中国法律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沈家本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法学家,他的法律思想在中国法律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受西方资产阶级法律的影响,对封建末期极端专制主义的法律制度和法学观点进行了揭露和批判,对中国近代法学和法律思想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孔子和亚里斯多德是古代中国和西方两位杰出的思想家。他们的法律思想分别在中国和西方法律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他们的法律思想进行比较研究,可以给我们以许多有益的启示。文章对生活在同一历史时期的中西方两位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和亚里斯多德的法律思想从政治倾向性、方法论基础、正义观、伦理基础、“人治”和“法治”论等五个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7.
自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欧洲历史开始进入中世纪时代。在这一时期,神圣罗马帝国名存实亡,大小城邦割据自立,征伐不断,而基督教作为精神统治力量的地位不断巩固,宗教神学的意识形态逐渐侵入各国国家政治生活,控制人民思想,逐渐形成了神权(教皇权力)与王权的二元统治结构。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西方政治思想作为上层建筑也不可避免的成为了宗教神学世界观的组成部分,因而中世纪西方政治思想理论的核心内容就是神神权与王权的博弈。  相似文献   

8.
《淮南子》作为一部集道家之大成的理论著作,全书以"道"为基础,形成了"以道统法"的法律观。在这一原则下,提出了独具特色的"以法禁君"的思想,在中国法律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影响深远。作者通过对《淮南子》理论基础的解读,分析全书中关于立法、执法方面的主张,挖掘其法律思想的现代价值,更好地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法治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无讼思想在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价值取向中占据重要地位,它蕴含了我国古代对和谐社会的一种价值追求。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为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我们这必须重视借鉴传统无讼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10.
儒、法两家的法律思想之所以能同时并存并为统治阶级所利用 ,主要原因在于它们都有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基础、阶级基础和思想基础。之所以他们又被统治阶级揉合在一起 ,主要原因在于他们的治国观点都有明显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1.
浅谈如何上好高职法律基础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基础课是高职学生必修的理论基础课,主要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其任务是根据高职教育的德育目标和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与成才的实际需要,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帮助大学生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增强法律意识,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法制观和道德观,选择正确的行为,走好人生之路。因此它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如何上好高职院校的法律基础课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2.
法律权威观是邓小平法治思想的重要内容。邓小平精辟地论述了树立法律权威的内在要求以及党的领导与法的关系。在法律权威的内在要求问题上,他阐述了必须确立法治为根本的治国方略,反对夸大个人权威,反对人治,制约权力,坚持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等观点。在党的领导与法的关系问题上,他明确提出一方面法治建设必须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维护党的领导的权威,另一方面党又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法律具有至高无上的绝对权威。  相似文献   

13.
权威是植根于人类社会的一种使人信从或服从的力量和威望,其实质是社会生产状况、社会关系状况以及人自身全面发展状况的反映。中国权威观的历史形态是多元的和流变的,大致可以将其概括为德治权威观、法制权威观和变法改制权威观。中国权威观的发展演变,呈现出由内在道德的自修性权威向外在的制度强制性权威转化的发展脉络。社会权威的发展呈现出以制度权威为主辅之以非制度权威的趋势,并将形成为一条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发展规律。转型时期我国的政府权威重塑关键是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依法行政。政府也需要通过非制度性权威形塑来完善执政方式、转变管理方式,增强感召力和影响力,引领人民群众共同完成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4.
在当事人主义的诉讼模式下,程序正义在民事诉讼中被更加突出地强调,但是现阶段中国社会发展迅速,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并存,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抗辩制假设的那种抗辩双方能力基本平衡,程序上的平等就必然指向实体权利平等的前提,在实际运作中却带来了许多问题,而其中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就是审判权的缺位.通过审判以及司法主导有效解决社会各种复杂纠纷,主动填平这种法律的沟壑,努力做到案结事了,真正创新社会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15.
《周礼》造就了中华自古为礼仪之邦的美誉,"礼"不仅是古时帝王延续和传承统治的要求,也是治国和教化人民、培养民风习俗的基本手段。"礼"的思想指导刑律的制定,礼代刑律、礼入刑律后,产生了"礼法思想;"忠孝、仁义、尊卑,是礼法思想的主要精髓,汉唐文明,是礼法思想的一个主要传承和发展时期。其时的刑法政策和监狱管理,具有浓厚的"礼法"特色,明刑耻之、春秋决狱、无子听妻入狱、赎金刑的运用等,无不体现出"礼"的色彩,并对后世的监狱管理和刑法政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论司法权威     
法律权威取决两方面要素:它首先要求法律本身是高质量的法律;但徒法不足以自行.维护法律的权威还要求司法机关严格履行自己的职责,树立自己的权威。  相似文献   

17.
This article illuminates how religious education worked when students posed questions to believing guests in a Swedish upper secondary classroom, which was homogeneous concerning ethnic origin. The guests invited to school represented four religious traditions but they also represented themselves. Their messages, as well as the questions posed by students, were very different from each other, which is interesting in relation to the discourse of plurality. Plurality of faith in this case is discussed in relation to pre‐modern, modern and post‐modern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18.
安提戈涅被"判刑"后所处的位置,是一个被悬置的公共空间。安提戈涅虽未被判死刑,但实际上与死人无异,因为她已被排除在政治共同体之外,亦不受律法的保护,沦为了阿甘本笔下的"裸命",成为一名"活死人"。但这并不意味着她失去了政治性,因为制造"裸命"是主权者最原初的政治活动,所以成为"牲人"的她实际上暴露了这种深层次的相互依存之关系。其中也体现了法的暴力以及统治者、牲人与法律三者之间相互依存又相互排斥的矛盾关系。而最后安提戈涅的自我了结则让她成功斩断这种关系,并超越受害者的身份而成为悲剧英雄。《安提戈涅》警示我们注意当下西方社会中在"民主法治"外衣下的"主权暴力"现象。  相似文献   

19.
反垄断法在建立市场经济秩序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被称为"经济宪法"。其效用的发挥有赖于一个高效的执法机构体系。但在我国,现有执法体系混乱,新颁布的反垄断法对执法机构设置的规定含糊不清。文章分析了美国和德国反垄断执法机构设置的模式,并结合我国现状,提出了一些反垄断执法机构设置的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20.
信访制度的救济职能与法治进程所要求的司法存在着相互冲突抵消。从两者存在所依附的经济基础及其成长所需要的政治思想的土壤方面考虑,构建的和谐社会是发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是以民主法治为首要内涵的社会,在这样的土壤上就不能移植萌芽于自然经济成型发展于计划经济以专制集权的人治为基础的信访制度。和谐社会是法治社会,是司法优先的社会,信访救济与法治及司法的先天性冲突,在和谐社会视野下,信访救济职能应予消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