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中国新闻史研究已经走过了近90年历程,通史研究、断代史研究、个案史研究、地方新闻史研究、专门史研究、少数民族新闻史研究等领域异彩纷呈,成果丰硕.在看到新闻史研究繁荣的同时,也应保持清醒的理性认知.因缺乏史学研究方法的更新,中国新闻史研究在某种程度上陷入了一种"学术内卷化"状态.当前,新闻史研究的专家、学者也就如何突破当前的这种学术内卷化状态进行过多次探讨,各种研究方法,如社会史范式、口述史范式、现代化范式等等,为新闻史研究走出"内卷化"状态提供学术灵感.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新闻史研究经过多年积累取得了诸多的有益成果,但也暴露出许多本质的问题.例如:在认识论上缺乏本体意识、主体观念较为淡薄;在方法论上,研究方法孤立、单一,通常立足于史料,做逻辑上、理论上的综合分析,以至于束缚了自身的发展.在构建新闻史研究范式上,学者们提出了许多具有探索性和创新性的观点.本文通过总结新闻史研究的传统范式,创新性提出"人本主义范式""媒介生态范式""民族主义范式"三种研究范式,为新闻史研究的范式建构提出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新闻史研究经过多年积累取得了诸多有益成果,但也暴露出许多本质的问题,例如在认识论上,缺乏本体意识、主体观念较为淡薄;在方法论上,研究方法孤立、单一,通常立足于史料,做逻辑上、理论上的综合分析,以致束缚了自身的发展。在构建新闻史研究范式上,学者们提出了许多具有探索性和创新性的观点,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李彬的“三范式”论和丁淦林的“两范式”论。本文通过总结新闻史研究的传统范式的不足,创新性地提出“人本主义范式”“媒介生态范式”“民族主义范式”三种研究范式,对新闻史研究的范式建构提出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4.
1997年5月,在"中国新闻史学会换届暨98全国新闻史学术研讨会"上,宁树藩先生在题为《新闻史研究的前瞻》的发言中首次明确地提出新闻史研究的"本体意识",曾引发学界关于新闻史研究本体与特性的讨论与反思;2007年3月,《新闻大学》(春季号)的"中国新闻史研究现状笔谈"专栏,五篇讨论稿中有三篇又不约而同地论述到了中国新闻史特性和本体论的问题。宁先生看到《新闻大学》的讨论,感到非常高兴并且很乐意把他新近关于新闻史研究的一些思考,借此讨论而公之于众,以便和全国同行共享。宁老师的观点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他亲笔所撰的关于新闻史研究"本体意识"形成的历史回顾,这既是他本人研究心路的记录,也可以作为中国新闻史教学和研究的简短历史过程看;另一部分是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和《新闻大学》编辑部委托博士研究生郭丽华对宁先生所作的访谈。现将这两部分内容刊载如下,以供同仁了解和讨论。  相似文献   

5.
"新新闻史":关于新闻史研究的一点设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彬 《新闻大学》2007,(1):39-43
为了摆脱新闻史研究的尴尬处境,可以借鉴“新史学”的路径,探求一种“新新闻史”。所谓新新闻史,就是立足当下,面向历史,以社会史的范式和叙事学的方法,综合考察并书写新闻传播的历史衍变与现实关联,使新闻史研究的轴心从思古幽情的畴昔转向生机盎然的当下,从而使新闻史成为当代新闻人安身立命的根基和专业认同的命脉,成为影响现实、左右实践、推动学术的一大动力。  相似文献   

6.
《新闻界》2017,(1)
长期以来,我国的外国新闻史研究缺乏"范式",主要表现为缺乏适宜的历史观,系统的研究方法、恰当的研究范围。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我国新闻事业落后于同期世界新闻事业的历史现实;二是长期以来倾向于片面学习某些国家新闻经验,忽视自身特殊性;三是将外国新闻史与中国新闻史分而治之,忽视了我国的新闻事业和新闻学研究都是以世界新闻事业、世界新闻理论发展为基础的。新世纪以来,随着知识社会学、新闻文化史等研究方法的传入,我国的外国新闻史研究也发生了变化,学者们大多操持"社会史中的专门史"的立场,使得外新史中的国别史研究、专题史研究蔚为壮观。但这些变化依然未能解决"范式"的问题。本文认为,张昆的《外国新闻传播史》一书在研究"范式"上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以"人类文明进程"为指导史观,以媒介演进与社会进步的关系为研究思路,以样本分析为主要方法,以对文明进程造成重大影响的国家、事件、人物为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7.
《新闻界》2016,(5):19-25
2015年中国的新闻史研究仍延续了往年新闻史研究的总体态势,主要集中在报刊个案研究、著名新闻史人物个案研究领域,但亦有两个新的生长点值得关注:一是配合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关于抗战时期新闻宣传事业的相关研究,出现一个小高潮;二是研究视角自觉转换,从传者本位转向受众本位,阅读史研究成为本年度新闻史研究的一个亮点。新闻史研究者在方法和理论视野上有了更为自觉的审视和提高。  相似文献   

8.
本体迷失和边缘越位——试论中国新闻史研究的误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共分三部分。一、试图从探究中国新闻史研究的误区入手,说明由于中国新闻史研究中出现革命史化的问题,造成了非本体的边缘越位和本体的薄弱以至迷失;二、阐述本体论的基本论点和进入历史本体论的理论平台;三、以此为基础讨论中国新闻史后续研究的路向问题。  相似文献   

9.
詹晓薇 《新闻世界》2012,(2):147-148
近年来中国新闻史研究得到了众多学者的关注,新闻史研究范式的转变成为学术界关注的重点之一。本文首先分析了中国新闻史的研究现状和中国新闻史本体意识的研究状况,然后针对当前中国的新闻史研究的发展趋势提出了加强中国新闻史主体意识的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本文借鉴思想史研究的"去熟悉化"一概念,指出新闻史研究中至少有以下几种相互联系的"熟悉化"策略,一为后见之明,以历史的结果来倒推历史的原因。二是系统化和逻辑化。三是以"选集"代替"全集",这些策略的结果导致新闻史研究的单一重复。因此需要对新闻史"去熟悉化",本文相应提出去熟悉化的策略,一是无知之幕。二是情境意识。三是重视一手材料。  相似文献   

11.
荣翌 《新闻世界》2012,(11):146-147
新闻史的研究范式对于新闻史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框架起着重要影响,它的核心问题是怎样研究新闻史,即新闻史研究的方法论问题。研究方法决定研究成果,在目前新闻史研究范式僵化过时,研究成果单一重复的情况下,探索和创新新闻史研究范式至关重要。本文在总结以往新闻史研究的传统范式基础上,探讨了新闻史研究的新范式和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由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和本刊共同组织的"中国新闻史研究的体例、视野和方法——中国新闻史研究现状笔谈",在本刊今年第一期刊出后,引起同行专家的极大关注和反响,尤其是那些德高望重的老先生们,不顾炎热,撰文送稿,畅表己见,内中所反映出那种学术热情、执着,以及对于新闻史研究未来发展的殷殷期待,令我们很是感动。在第二期,我们已经发表了张昆教授的文章,这一期,将有方汉奇、吴廷俊、程曼丽诸先生的大作。下一期,仍然还有类似的讨论文章,比如复旦大学宁树藩先生将会发表他的高见。就目前所讨论的内容看,有两点主要共识:第一,现在之所以要进行这样的讨论,并不是因为中国新闻史研究不行,而是希望在现有很好的基础上,有一个新的飞跃,换句时髦的话说,就是有一个良好的可持续发展。这一点也是我们组织这个讨论的初衷。因此,我们不赞成"重写新闻史"的口号,"重写"二字容易误导,似乎原有的一切都需推翻,另起炉灶,更贴切的表述毋宁说是有不一样的新闻史,或者有更多不同类型的新闻史。维度多了,层次丰富了,新闻史就有立体感,可能也就更符合其原貌。第二,也正是出于这样的出发点,几乎大家都认为,现有中国新闻史的研究在视野、立足点、治学风气和态度等诸方面确实存在很多不足。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希望讨论内容能有进一步的推开和深入,比如:如何扭转目前研究的单一化,报刊史研究空间的拓展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如何勾连;与史学的其他领域相比,新闻史研究最需要改进的是什么;放眼世界新闻传播的整个历史,中国新闻史又该如何看待,等等。至于方法论问题,涉及就更少了。当然,如果在讨论中,能看到年青学者的身影,我们会更为高兴。这一期,我们还特地刊登一篇述评性的文章:德国海德堡大学学者研究《申报》的基本情况,以便为讨论提供一些新的信息和线索。  相似文献   

13.
丁淦林 《新闻大学》2007,25(1):28-32
1956年所确立的中国新闻史研究范式,盛行于20世纪50至70年代,影响至今。我们需要在这个范式的基础上,调整治史思想、转换研究视角、改进研究方法,同时重新划分历史时期,充实研究内容,从而创建中国新闻史研究的新范式。  相似文献   

14.
一笔者曾在一篇论及新闻史研究的文章中,借用布洛赫的名著《为历史学辩护》的开篇之句,提出新闻史有什么用的问题,意在引起高人的关注。本文重提旧话,当然不敢奢望此一问题的完满解决,而仅仅是想通过揭示新闻史的当代性,为新闻史的意义提供一新的思路,使之能在不容置疑的根基上安身立命。无需讳言,新闻史最常遭遇的法难就是有什么用,除去纯学术的意义之外。倘言一切存在的都是合理的,那么新闻史的合理之处在什么地方呢?以往人们对此的解答虽然各有千秋,但大抵不脱“鉴往知今”的思路。也就是说,新闻史的意义体现在前事不忘后事…  相似文献   

15.
总结10年来的中国新闻史研究方法,不难发现,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贴合中国实际的新闻史研究方法仍未确立。中国新闻史本体意识的缺失、中国新闻史过分依赖革命史和政治史、缺乏理论性和系统性的问题仍未解决。中国新闻史研究应该借鉴中国历史的研究方法,以宏观视野审视100多年来丰富的新闻史料,培养研究的自信力,着力研究民族新闻史的特殊性,以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理论成果为依托,挖掘和归纳中国新闻发展和演变规律,创建符合民族实际的中国新闻史。  相似文献   

16.
新闻史研究作为新闻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从学科发展伊始就处于新闻传播学研究的核心层.目前新闻史的研究与写作面临变革的趋势.本文通过对传统新闻史叙事的解析提出新报刊(媒介)史的概念,旨在突破原有的"现代化"和"革命史"的逻辑,突出媒介的元话语特征.迈克尔·舒德森的《发掘新闻:美国报业的社会史》作为新闻社会史的成果,昭示着其方法论的可行性.米切尔·斯蒂芬斯的《新闻的历史》中对人类学方法的运用也给新闻史研究与写作带来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新闻史研究存在着本体迷失、过度依赖外来学术等实际问题,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切合中国实际的新闻史研究方法仍未确立。本文认为,中国新闻史研究应该充分关注到中国新闻业时代背景、历史角色、办报主体的特殊性,以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理论成果为依托,培养研究的自信力,挖掘和归纳中国新闻发展和演变规律,创建符合民族实际的中国新闻史学。  相似文献   

18.
霍福红 《青年记者》2012,(18):106-107
我国学者对新闻史的研究大多是根据历史学的年代划分进行断代史的逐期研究的.中国的新闻事业有1200年以上的历史,而新闻史的研究则只有不到100年的历史.1917年上海商务印书馆附在《上海闲话》一书内出版的姚公鹤的《上海报纸小史》是我国最早的地方报刊史著作;1924年在美国纽约用英文出版的王英斌的《中国报刊的兴起》是我国第一本全面介绍中国报业发展过程的新闻史著作;1927年9月在上海出版的蒋国珍的《中国新闻发达史》,是我国第一本通史型的新闻史著作;而同年11月在上海出版的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则代表了上个世纪上半叶的新闻史研究的最高水平,曾多次再版并有外文译本,至今仍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9.
马路平 《新闻世界》2014,(4):217-218
在社会史、思想史、文化史、传播史等新闻史的写作范式中,基于社会史范式的社会生活史范式,逐渐受到研究学者的青睐。所谓"社会生活史"范式,就是不仅关注新闻业著名报纸报人,更关注新闻史上的普通群体,描述与新闻业互动的各个阶层的社会状况和生活情态,展现出一条全景式动态式的新闻发展轨迹。从而更有助于我们理解新闻业发展的前因后果及其反映的时代变迁。然而,这种范式依然有缺乏思想性、容易片面化、主线不清晰等不足。  相似文献   

20.
中国当代新闻史,特别是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出现过若干颇具"百家争鸣"风范的学术辩论.在新闻传播学最有影响力的期刊阵地(<新闻学研究资料>、 <新闻与传播研究>、<新闻大学>、 <现代传播>、<国际新闻界>等)上,在新闻史、新闻理论、新闻业务等各个领域,一些中国新闻传播界最有影响力的领军人物先后就某些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议题包括新闻定义、新闻属性、新闻策划、媒介审判、新媒体的未来、传统媒体的命运等方面.但是,关于一个历史人物的争论,却只有一例,就是关于<中国的西北角>的作者范长江的论争.这次争鸣潮起潮落,共持续了24年.时至今日,从学术讨论的层面而言,应该说是尘埃落定了.回顾这一争论的过程以及涉及的学术争鸣的方式,对于了解当代新闻史的发展轨迹,无疑具有多方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