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传世文献记载了楚人祭祀的少量的神祇名称,而战国楚国贵族墓中出土的竹简详细地记录了楚人祭祀的大量的神祇名称,与《九歌》中众多的神祇相比较,两者同中有异,其差别可以为解决楚辞学史上的一些争端提供有力的证据。  相似文献   

2.
传世文献记载了楚人祭祀的少量的神祗名称,而战国楚国贵族墓中出土的竹简详细地记录了楚人祭祀的大量的神祗名称,与<九歌>中众多的神祗相比较,两者同中有异,其差别可以为解决楚辞学史上的一些争端提供有力的证据.  相似文献   

3.
此文对巴蜀历史上天彭阙的功用、三星堆灰坑的用处、新都战国墓中铜钓的用处、巴蜀器物上花蒂手纹的含义、开明氏九井的奥妙和开明兽为何物等疑案,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秦墓的田野考古发掘与研究始自20世纪30年代,经过近百年来的发展可谓成果宏富。总结起来大体可分为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末、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末、21世纪至今三个阶段及墓葬的分期与编年、秦人来源、葬式与社会等级关系、洞室墓以及墓葬制度等若干研究方向。目前已有研究所取得的成绩,是我们深入研究秦墓的基础,但在墓葬制度系统且深入的研究、从墓葬视角对秦国社会变迁的系统考察、秦墓的区域性差异以及性别差异的研究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薄弱点和不甚明了之处,有待进一步强化和拓展。  相似文献   

5.
一九七五年十二月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十一号墓,发掘出土了大量秦简.这些秦简除《日书》两种而外,经过整理小组专家们的辛勤劳动和精心整理,于一九七八年十一月以《睡虎地秦墓竹简》书名出版.  相似文献   

6.
战国秦汉时期,中国是由分裂割据走向统一的时期,民族融合、文化融合是总的发展趋势。本文通过对晋南地区战国秦汉墓的分群研究,探讨了当时的社会发展趋势。战国时期群雄割据,生活习俗各有差异,因此,反映在其文化上也是形成了不同的文化面貌,这一点在晋南地区的战国墓葬中有着非常直接的反映。秦汉大一统后,由于全国各地实行统一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人们在生活习俗上也逐步趋于一致,到了汉武帝晚期,最终形成了统一的汉文化。这种变化体现在墓葬上的反映就是随葬器物等方面日趋一致。  相似文献   

7.
《尉缭子》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兵书之一,历代对于它的真伪有过不少讨论,1972年山东临沂汉简的出土打破了前代学者的疑虑。北宋时期,《尉缭子》与《孙子兵法》等兵书被编成《武经七书》,对于研究战国中期的战争、政治、军事,有重大意义。历来对于"杀兵"、"挑战"、"原野"几个词语的解释有很多种,本文结合《银雀山汉墓竹简》这一地下出土材料,对这几个词语进行细致的考释。  相似文献   

8.
在历朝"殷鉴"思想的指导下,秦始皇残暴的形象逐渐形成,其中汉初和唐初是其残暴形象形成的关键时期。要想了解历史上秦始皇的本来面目,尚需把历朝为其涂上的糊纸层层撕开。睡虎地秦墓竹简的发现为后人了解秦始皇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其中的法律方面的简文多少打破了秦始皇严刑酷法的形象。  相似文献   

9.
战国小说的单篇之作可分为志怪和杂史两类,<墓主记><王会>等属志怪小说,<高唐赋><神女赋>可视为赋体志怪;杂史小说有<太子晋><说剑>等.战国小说的丛集之作有志怪、杂史及轶事三类,其志怪作品又可再分为地理博物和卜筮占梦两类,各以<山海经><汲冢琐语>为代表;<晏子春秋><穆天子传>属杂史小说,<韩非子·说林>可归属于...  相似文献   

10.
传世《离骚》和《涉江》竹简写本的出土,为考证楚辞的时代、《离骚》的作者等问题都提供了最为可靠的新依据,有关《楚辞》的出土文献也证明《楚辞》和音乐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不仅使屈原作品中的意象、文化背景有了充分体现,更有利于为屈原作品的真实性、生辰问题及年代问题的研究提供佐证。  相似文献   

11.
论楚辞的服饰文化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楚辞中的服饰(包括丝织品)描写为依据,阐述战国时期楚地服饰风貌及其特征,研究楚辞的服饰文化价值。楚辞中的服饰文化现象至少具有以下3个方面的价值:一是为研究战国时期南国楚地服饰文化提供了形象的资料;二是楚辞中的服饰现象反映了南方楚国当时的社会生活水平和人们的精神风貌;三是根据服饰文化传承的特质,从楚辞服饰现象出发,不仅可以寻觅到远古时代的服饰踪影,而且后世的服饰现象也可以从楚辞中寻觅到历史传承的雪泥鸿爪,楚辞中的服饰现象为研究中国古代服饰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  相似文献   

12.
吴霞 《职大学报》2014,(4):20-23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公布了四篇前所未见的楚辞类文献,学术界已经就这批文献展开了热烈的讨论。2011年10月之前,学者们的讨论主要围绕文字释读展开,且以网络为主要平台。之后的研究平台逐步由网络转移到纸质书刊,同时讨论的重心开始由文字释读向综合研究以及文学史考察转变。就具体方向而言,目前上博简楚辞类文献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字释读、文学史研究、语言学研究、与今本《楚辞》的对读等方面。在文学史研究、综合研究等方面,尚有待进一步拓展。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毛诗序》对《诗经·国风》的解说为例,以上海博物馆藏楚竹简《诗论》为据,阐述了《毛诗序》在解说体例和内容上隐含有先秦道家思想。具体来说,《毛诗序》中含有道家二元对立转化、循环运动的哲学观和柔弱、居下、虚静、无欲等思想,最后简要论述了儒道融合与《毛诗序》编纂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讨论战国楚竹书中“是”字的用法,并就与系词“是”有关的材料和问题予以辨析。本文的基本观点是:楚竹书中的“是”字不是系词,相关文句不是判断句。  相似文献   

15.
屈原《九歌·东皇太一》的祀主或者说东皇太一的原型,自汉代以来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众多学者从文献学、神话学、天文学、民俗学、宗教学、人类学、考古学、文字学等多学科对其进行了研究,得出了许多结论,据不完全统计,有40种观点.根据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进行综合考察,东皇太一的原型应当是楚人崇拜的至高无上的上帝颛顼,它既是天皇大帝,也是北极星神,还是水神.  相似文献   

16.
为了准确把握屈原的人生经历和精神世界,应该注意以下十大关系,即:①屈原和春秋战国时期其他圣贤的关系,②战国时代与春秋及春秋前社会以及秦以后社会的关系,③楚国与其他国家的关系,④中原文化与楚文化的关系,⑤屈原作为一个政治家和文学家的关系,⑥屈原的政治才能和文学才能的关系,⑦湖北湖南与战国时期楚国其他地方的关系,⑧真实的屈原和文化传承中屈原形象的关系,⑨历史与现实的关系,⑩学术性与普及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黄耀堃 《职大学报》2012,(1):103-104
黄灵庚《楚辞与简帛文献》一书,编排相当有系统,以楚辞为主体;而且又辅以核心问题为本的铺叙方式,紧扣住20世纪的论争和新说,逐一分析。灵庚教授处理有争议的问题,能以广阔的学术胸襟、涵养和三十多年的沉淀及楚地简帛文献的帮助,以更高的眼光来思考问题,对他人不同的看法予以理解和同情。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造纸法的渊源及蔡伦在造纸史上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至少从战国起,中国人已从缫蚕茧丝过程中启示出漂絮造纸法,至西汉又扩大到漂麻絮的方法.东汉蔡伦发明了捣浆造纸法,使纸业走向社会化,捣浆法在中国造纸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由此可以断定战国至西汉为漂絮造纸时期,而东汉至本世纪末为捣浆造纸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