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手表的"滴答"声实在太小,几米以外你就别想听见了。可请雨伞帮忙,我们就能在几米外听到手表的"滴答"声,不信你就试试看。一、工具一模一样的雨伞两把,机械手表一只,支撑用木棒四根。  相似文献   

2.
有人说几米像个有着中年身体的幼稚小孩; 有人说几米是爱掉泪的; 有人说几米用绘画创作治疗恐惧; 这里看到的,只是一个几米,成长的几米,永远有着孩子一样无 辜眼神的那个普通人几米。  相似文献   

3.
几米的《希望井》中有这样一段话:"掉落深井,我大声呼喊,等待救援……天黑了,黯然低头,才发现水面满是闪烁的星光。我在最深的绝望里,遇见最美丽的惊喜。"几米用诗意盎然的语言写出了耐人寻味的哲  相似文献   

4.
开始     
几米是近年来台湾赫赫有名、最炙手可热的连环画家。几米毕业于台湾文化大学美术系,早年曾在广告公司工作,后为报纸、杂志等各种出版物画插图。1998年8月,几米首度出版个人连环画《森林里的秘密》、《微笑的鱼》等作品。1999年则以《向左  相似文献   

5.
几米的天空     
几米不是一个数学概念,他其实是近年来全台湾赫赫有名、炙手可热的绘本画家。几米以精美细腻的图画,配上新诗一样的文字,描绘出都市人的感慨、幻  相似文献   

6.
台湾漫画家几米的系列作品进入大陆书店后 ,在许多城市引起了极大的关注 ,就其中的一本作品《月亮忘记了》 ,从艺术性的角度分析几米漫画成功的因素  相似文献   

7.
几米的世界     
都在看几米,都在说几米,《高中生》杂志2002年第9期上也选发了几米的作品。从几米的线条与色彩间,我们可以感受到生活的纯真。  相似文献   

8.
朱松苗 《文教资料》2008,(12):33-34,15
意象是艺术作品中的一个基本范畴,在进入到现代社会以后,"森林"意象在艺术作品中频频出现,如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王家卫的<重庆森林>、几米的<森林游唱><森林里的秘密>等.文章试图从"森林"意所蕴涵四个方面的象征意义--家园与回归,迷茫与困惑,生机与希望.理想与自然--逐一去分析作品<挪威的森林>的内容,从而探寻出"森林"意象在现代社会流行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9.
正几米的《希望井》中有这样一段话:"掉落深井,我大声呼喊,等待救援……天黑了,黯然低头,才发现水面满是闪烁的星光。我在最深的绝望里,遇见最美丽的惊喜。"几米用诗意盎然的语言写出了耐人寻味的哲理,给我们以启迪。人生不会风平浪静,生活不会一帆风顺。任何时候都有可能出现困境,这时候,你应该学会低下头看一看。当学业出现困难时,何必惊慌?低下头,你会看见师长的耐心指导、友人的殷切鼓励。当学业进步时,你将感受到一份努力后丰收的喜悦。  相似文献   

10.
台湾纪行     
“岁月极美”,在于它必然的流逝,春花、秋月、夏日、冬雪。”因为三毛亦因为几米,因为最喜爱着的两个人在那里生活过。便很想,去看看海峡那边的样子,于是,我和几米爹,带着几米,朝着那一片蓝天,出发了。  相似文献   

11.
成长小说是描写少年在13至18周岁这一阶段肉体和精神两个方面所经历的成长故事的小说类型。黑塞的成长小说中充溢着很多中国影像,对此进行扫描可以发现中国的老庄之道对黑塞的影响及黑塞的中国文化情结。而黑塞创作的成长小说在得到中国文化滋养的同时,又反哺了中国的成长小说创作,尤其是立极的《龙金》,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很多黑塞《德米安》的影子。  相似文献   

12.
西晋学者皇甫谧的治学态度不够严谨,其史学代表作《帝王世纪》对于几个重要地望的判断,往往出于主观臆测。该书曾首创四种禹都新说,皆被后世学者认为不可靠;该书首倡的契始封于“上洛商”说没有任何依据;该书所主张的汤都南亳及西亳“首阳亭”说也被考古学界所否定。他的《帝王世纪》并非“博而有据,足资考稽”之作。  相似文献   

13.
潘岳、陆机二人在依附权贵寻求仕途发展的过程中,都有强烈的克振家声的宗族意识。潘岳出身于中下层士族门第,其依附贾谧加入鲁公"二十四友",是积极主动性的;陆机出身于江东"首望",门第较高,自恃门风优美,是故其依附贾谧、赵王伦等寻求仕途发展时,内心是矛盾而痛苦的。正是由于出身背景及家风影响的不同使得他们的附势心态亦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4.
李渔是我国明末清初杰出的戏曲理论家,他的戏曲理论主要集中在《闲情偶寄》的《词曲部》、《演习部》以及《声容部》中,也有少数戏曲理论散见于其诗文词赋中。李渔的戏曲理论一直为人所关注、所研究。新中国成立后,人们开始用新的学术眼光来重新审视李渔,并力图借助一些更新、更科学的方法,对李渔的戏曲理论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研究。就其所涉及的方面而言,包括文献整理和理论发掘两个大的方面的内容。不少专著和论文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取得了很大成就。  相似文献   

15.
晚清文言小说摘编《斯陶说林》 ,深泽 (今属河北 )人王用臣所撰。王用臣出身于一个缙绅仕宦之家 ,有深厚的家学渊源。其家藏书颇丰 ,这些都为《斯陶说林》的编定打下了基础。全书共十二卷 ,五十万字左右 ,其中所择书目 ,有书名的超过一百六十种 ,不少书今已佚失。书中所选作品 ,谐谑之作最多 ,质量亦属上乘。这些作品以妙趣横生的语言 ,或趣 ,或讽 ,或寓 ,或智 ,格调幽默 ,具有特殊的审美效果。另一类野史轶事类作品亦颇具特色 ,其中尤以“闺秀”卷中的作品为佳 ,塑造了一系列女性形象 ,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封建社会的女性风貌。  相似文献   

16.
清代史家王鸣盛的代表作《十七史商榷》中,包含了他对司马迁到欧阳修等一系列史家的史学思想,以及《史记》至《新五代史》十九部正史中有关历史撰述方面的精辟论述。既显示了其研究领域之宽广,又展现了一位史学名家对历史著述的关注与热忱。王鸣盛探讨历代史家思想之旨趣,以及对历史著述者主体意识的着力开掘,值得我们反思。  相似文献   

17.
陆机《赋》提出创新,其创新说实际上是一种继承基础上的创新。由于坛模拟创作蔚然成风,《赋》并不排斥模拟诗意而更注重辞的创新。陆机则选择与他情感相通的古诗作为模拟对象,在《拟古诗》中进一步融入个人的生命体验。拟作比起原作,情感更为复杂深沉,同时一改古诗的质朴而表现出典雅华美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吴宓是五四时期“学衡派”的领军人物,作为文化保守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著作一直与新文化运动保持相当的距离。吴宓所激赏的是从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开始的一条新人文主义的线索。他对儒家文化缺少精进的把握,个体经验性的阅读和缺少学术史的支撑,使得他的论述在公共领域显得幼稚浅显,吴宓回国之初的学术思路一直延续到他 1930年开始写作的《文学与人生》之中。他的学术思路受益于阿诺德,他的兴趣不仅仅是纯学术的研究,而更倾向于现实人生中个人和社会伦理的重构。但他在对人生的分析中,隐含着对新文化运动的否定。他没有关注充满多辨的学术史问题,往往以新人文主义的眼光来阅读作品,这使得他的作品难以进入比较文学的经典著作中。《文学与人生》预示着他在学术上无法进展,但对于他的则是个人人生的“圣经”,他把注意力过多地放置于具体的人生关怀上,加上与儒家理想相结合和表述不严密,当然受到主流话语的压抑,他所推崇的新人文主义在中国未能流行,他的学术著作也少有精彩之处,这与他归国时的抱负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相似文献   

19.
纪昀的小说<阅微草堂笔记>并非完全反对虚构.他的虚构是建立在"理"的基础之上;"虚构"一词在小说中以多种形式出现;特别是寓言手法的运用,更加强了其小说的虚构性;但纪昀却有意用理来对虚构进行限制,使虚构披上了"理所宜有"的面纱.从"情之所必有"到"理之所宜有",情理的消长有其历史发展的轨迹.纪昀久历仕宦的个人经历与当时重考据的汉学之风,加重了其小说的"理"性色彩,从而使纪昀对虚构的运用遮遮掩掩,欲说还休.  相似文献   

20.
《辋川集》是研究王维诗歌“以禅入诗”艺术特色的重要作品,但对这一特点的认识是从宋末刘辰翁首次评点《辋川集》后才日益受到重视并使王维籍此获得“诗佛”的独特地位。王维习禅众人皆知,《辋川集》诞生后长时间内无人认识到它的独特风格,一个原因可能是《辋川集》没有得到及时的流传,更直接的原因在于《辋川集》自身的特点与唐代对五绝的特殊要求相矛盾。这证明一些文学作品的价值要历经漫长的解读过程才会逐渐显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