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初中生为被试,采用组间实验设计,通过分离具体刺激种类的方法分别考察身体暴力及言语暴力因素对不同性别个体内隐性攻击性的影响,着重考察针对身体暴力因素的阈下刺激。结果表明:(1)青少年在接受身体和言语暴力材料的启动后,内隐攻击性均显著提高。(2)不同启动材料对内隐攻击性的影响表现出性别差异。身体暴力启动材料更容易启动男生的内隐攻击性,而言语类暴力启动材料则更容易启动女生的内隐攻击性。(3)青少年在接受不同阈值水平启动条件下的内隐攻击性受到性别影响。阈值上启动材料更容易启动男生的内隐攻击性;与男生相比,女生的内隐攻击性更容易受阈值下启动材料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以暴力图片和词语为实验材料,随机抽取120名大学生,采用评价词语关联程度和词语记忆方式,从思维和记忆倾向两方面考查暴力图片对攻击性认知的启动效应,结果表明:(1)暴力图片启动了大学生的内隐攻击性认知。(2)由图片启动的内隐攻击性认知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3.
以攻击性面部表情图片、攻击性文字、攻击性声音为启动材料,采用评价词语关联程度的方式考察不同的自尊水平上不同启动材料对内隐攻击性的启动效应的差异。结果表明:男被试和女被试在内隐攻击性的启动效应上并无差异;不同自尊水平被试的内隐攻击性地启动效应有显著差异,并成负相关;攻击性面部表情图片要比攻击性文字和攻击性声音更易启动被试的攻击性。  相似文献   

4.
以攻击性词和中性词为刺激材料,采用情绪Stroop范式,考察不同电子游戏使用者对攻击性相关刺激的注意加工特性。结果发现,暴力电子游戏组对攻击性词的反应时显著长于非暴力电子游戏组,但两组被试对中性词的反应时没有显著差异;暴力电子游戏组对攻击性词的反应时要显著长于中性词,而非暴力电子游戏组对两类词的反应时差异不显著;在暴力电子游戏组中,高低攻击特质被试对攻击性词的反应时都显著长于中性词,而在非暴力电子游戏组中,高攻击特质被试和低攻击特质被试对两类词的反应时差异不显著。结果表明,暴力电子游戏组被试对攻击性词存在明显的注意偏向。  相似文献   

5.
采用阈下启动实验范式,探讨初中生内隐攻击性的发展特点。采用2(启动条件:暴力启动/中性启动)×2(性别:男/女)×3(年级:初一/初二/初三)被试间设计,对331名初中生进行施测。结果表明,暴力启动组和中性启动组、年级间的反应倾向存在显著的差异,初一、初二、初三年级两两之间的消极反应倾向均存在显著的差异,男生和女生之间的反应倾向差异不显著。结论:初中生的内隐攻击性会受到无意识的激活;随着年级递增,内隐攻击性受到阈下启动影响的程度有明显下降趋势;初中男、女生内隐攻击性不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6.
我国近年来的青少年犯罪率呈上升趋势,形势令人担忧。内隐攻击性与青少年犯罪有着密切的关系,具有内隐攻击性的青少年犯罪比率较高,其行为取向无视伦理规范,追求精神刺激,叛逆型个性张扬。为青少年创造健康的成长环境,改变父母不良的教育方式,进行态度、情感、价值观教育等,能免弱化青少年的内隐攻击性,从而预防青少年犯罪。  相似文献   

7.
张帆  蒋重清  郭庆科 《考试周刊》2010,(14):210-211
本文采用采用教师评定法挑选被试,以偏好组词测验和情绪稳定性量表为实验材料,探讨情绪稳定性与内隐社会认知中的攻击性对青少年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1)相对于外显的攻击行为,存在着内隐的攻击性倾向:(2)攻击性行为被试比亲社会行为被试更具有内隐攻击性:(3)青少年在情绪稳定性和内隐攻击性上并不存在性别的差异:(4)青少年攻击性行为受其情绪稳定性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8.
以暴力图片为启动刺激,以大学生为被试,采用评价词对关联程度的方式,研究暴力图片对攻击性思维的启动效应,同时考虑图片中施暴者的性别、施暴动机及被试的攻击特质水平对这一启动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1)暴力图片启动了被试的攻击性思维;(2)攻击特质水平越高,启动效应越明显;(3)女性出于报复动机施暴对被试的影响要大于男性出于报复动机施暴;(4)在大多数情况下,男女被试的攻击性思维没有显著差异,但当图片信息为女性出于报复动机施暴时,女被试对攻击词的记忆倾向要高于男被试。  相似文献   

9.
使用攻击者与被攻击者图片和竞赛情境(拳击竞赛、篮球竞赛、体育舞蹈竞赛)的录像片段为实验材料,抽取大学生运动员90名,采用3(竞赛情境)×2(性别)×2(偏好攻击者、偏好被攻击者)混合方差设计,考察不同性别大学生运动员内隐攻击性特征.结果表明:男女运动员都具有较强的内隐攻击性;在篮球竞赛、体育舞蹈竞赛启动下,女性内隐攻击性强于男性内隐攻击性,在拳击竞赛启动下,男女没有统计意义上的差别,但男性有强于女性的趋势;竞赛情境启动对男性运动员有效应;内隐认知的研究可为体育问题提供新的解释视角.  相似文献   

10.
随机抽取39名在押罪犯和92名大学生为被试,以攻击性词语和友好性词语为实验材料,采用偏好判断法来探讨被试的内隐友好倾向。结果发现,在押罪犯和大学生身上均存在着明显的内隐友好倾向而并未发现内隐攻击性;在押罪犯的内隐友好倾向显著低于大学生,但这种差异集中体现在高攻击特质在押罪犯的内隐友好倾向显著低于其余被试,其余被试在内隐友好倾向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这一结果让我们看到了人性中友好、向善的一面,给予了我们战胜恐怖暴力的信心与勇气。  相似文献   

11.
以语音形态的攻击和被攻击动词为实验材料,随机抽取同一地区的男女大学生各30名为被试,利用任务分离实验法,进行再认和偏好实验.结果表明:1)语音都会对男女的内隐攻击性产生启动;2)语音对男女的内隐攻击性启动效应无显著性的性别差异;3)男女在内隐层面上都具攻击性.  相似文献   

12.
随机抽取92名大学生为被试,以攻击性词语和友好性词语为实验材料,采用偏好判断法来探讨被试的内隐攻击性。结果发现,在攻击性词语和友好性词语之间,个体偏好于友好性词语,且这种偏好不存在性别及攻击特质差异。个体身上存在明显的友好倾向而并未表现出内隐攻击性,内隐友好倾向对内隐攻击性具有抑制效应。该研究为我们提供了防止攻击性行为发生的另一独特视角。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发展情况,采用问卷法和IAT实验法对青少年的攻击行为进行研究,得出结论:外显维度上男性青少年比女性青少年更具攻击性;发展趋势上初一年级外显攻击性最高,初二年级显著下降,初三年级显著升高。内隐维度上无性别差异;发展趋势上初一年级内隐攻击性最低,初二年级最高,初三年级介于二者之间。  相似文献   

14.
国内外研究表明性别比与择偶心理有密切关系,性别比失衡会影响个体的攻击性.本研究以性别比偏高和性别比偏低的新闻报道为启动材料,对男性大学生的择偶心理进行内隐实验研究.结果显示,在内隐联想测验和词组偏好测验中,性别比例对男性大学生的内隐攻击性的影响差异不显著,表明单身男性大学生的攻击性行为不受性别比失衡的影响,即男性大学生择偶心理在不同男女性别比例条件下都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文章主要对近二十年来国外有关影响青少年攻击性的暴力媒体因素的研究进行梳理,并特别介绍了两种攻击性行为的干预治疗技术.诸多研究显示,无论是起间接作用的暴力电影电视,还是个体可直接操纵的虚拟暴力游戏,都与青少年攻击性行为的增加有关.认知干预和阅读干预的方法在改变青少年的攻击认知,减少攻击行为,以及增强解决社会问题技能等方面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16.
刺激物属性与内隐攻击性的性别差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偏好判断这一内隐社会认知研究方法,探讨了不同属性的刺激物对男女两性的内隐攻击性差异的影响。研究发现,当刺激物的属性设计为被攻击者是女性时,男女两性在内隐攻击性上存在差异,反之,则不存在差异。同时还发现,传统的社会内隐态度会以间接启动的方式影响人们对内隐攻击行为的社会认知模式。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暴力游戏中的合作情境是否能够对玩家的攻击性与合作性产生长期影响,以及玩家对于不同人群的攻击性和合作性是否存在差异,对260名宁波在校大学生的游戏经验以及合作和攻击行为进行测量。研究结果发现:(1)相对于以单人形式进入游戏的玩家,长期处于合作情境中的暴力游戏玩家的合作性较高,攻击性较低,这说明暴力游戏中的合作情境能够增加玩家的合作性倾向,降低其攻击性倾向;(2)对于不同的攻击对象,玩家对于游戏内对手的攻击性显著高于对游戏内同伴和现实他人的攻击性,由此说明暴力游戏玩家的攻击性仅针对于游戏内对手,而不会迁移到普遍他人。  相似文献   

18.
以73名高中生为被试,采用武器图片和植物图片作为启动刺激,以攻击词汇和非攻击词汇作为目标词汇,采用语义分类任务,研究武器图片对青少年攻击性认知的影响。结果发现:(1)观看武器图片启动了高中生的攻击性认知;(2)武器图片对男生攻击性认知的启动有显著影响,但对女生攻击性认知的启动没有显著影响;(3)武器图片对中等攻击水平被试攻击性认知的启动有显著影响,但对高攻击水平被试和低攻击水平被试的攻击性认知启动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9.
在内隐社会认知理论的基础上,通过查阅文献和搜集资料的方式,以综述的方式研究五年制高职学生内隐攻击性的现状.影响五年制高职学生内隐攻击性的因素有生理因素、个体特质、性别因素和诱发因素,针对五年制高职学生为家长、教师及学校提出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20.
内隐攻击性的存在已经被证实.学者们在借鉴、发展和改进内隐社会认知研究方法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一套研究内隐攻击性的特有体系和范式,并对内隐攻击性的性别差异、被试差异、材料差异等多个方面展开了大量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